新三国演义全部95集 新三国1一95集免费
院长说:初中再读可能较合适,到高中更好
高中生回:相比现实,四大名著何其大雅
所为何事
9月26日,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文章发表后引起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舆论场上都存在“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的说法。
那么,针对孩子到什么年龄阅读四大名著比较合适?他在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个人觉得,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本和观点进行分析之后可能比较合适。高中以后可能更合适一些。”
10月17日,同样在《中国青年报》上,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高泽林发文说,四大名著可以读,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负面内容,现实中的低俗更甚。
旁观者说
真正的判断标准不是年龄上的限制
——光明日报文章
真正的判断标准,不是年龄上的限制,而是阅读者是否喜欢与接受。与其告诉或者限制孩子读什么书,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读书,并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讨论适合或不适合和瞎扯相去不远
——工人日报文章
就读书本身来看,觉得大家都是老师,虽说观点不同,但本质不过是一家人说两家话而已:什么书适合或是不适合特定种类的人读,依我看,和瞎扯相去不远,有点像那些为了赚钱多买些肉吃,宣扬节食减肥好处的文人。
本组稿件据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 东方早报、河南商报
9月26日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青报发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
论 四大名著
打家劫舍 尔虞我诈
性描写不宜过早接触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秦春华
原题:“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有删减)
暑假带女儿去旅行。一路上,女儿缠着我不停地讲故事。肚子里的存货早就被她掏空了,不得已开始讲三国。翻来拣去,竟然发现三国里能够适合小姑娘听的故事实在不多。绞尽脑汁勉强搜刮了一个“蒋干中计”,女儿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等她睡着之后,妻子很认真地对我说:“以后你别再给孩子讲蒋干中计这类故事了。一来情节太复杂;再说这种骗来骗去的故事孩子听多了不好。”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计谋计谋,说白了不就是骗人吗?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
再往深里想,书店里形形色色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琳琅满目,家长一摞一摞搬回家让孩子读,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先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早就在民间流传。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老读三国是为贼”,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按理说,《西游记》应该最适合孩子阅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然而,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最后来看《红楼梦》。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首先,尽管一千个人对《红楼梦》有一千种解读,但“色”“空”“幻”“灭”的主题世所公认。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观念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其次,按照曹雪芹的原意,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和家族一步步从繁华走向崩溃,最终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此悲情,悲到了极致,冷到了骨髓,固然深刻揭示了世情人生,却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最后,书中关于性描写的段落也不宜让孩子过早接触。我当然不是迂腐的卫道士,生理卫生课也早已在学校里开设。然而,科学地了解人体构造及性并无不妥,但恰恰是文学读物中那些欲说还休、似实又虚的性描写最易对少年男女产生诱惑,“淫书黄书”之所以害人不浅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实际上,脱胎于《金瓶梅》的《石头记》在最初传抄之际的确是被列为“淫书”而遭禁的。
上面分析的是内容,单就文字而言,我认为也不一定适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阅读。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小孩子读起来困难很大。至于小说结构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动鲜明,语言运用之神妙隽永,这些美学上的价值更非低龄儿童所能理解和领悟。
10月17日
同样在中青报上,郑州高三学生高泽林发文:让孩子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
驳 少儿不宜
希望更多孩子去读三国演义
而不仅是打“三国杀”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 高泽林
原题:我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吗(有删减)
读了秦春华老师关于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是否合适的见解,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场景:一个是十岁的我趴在沙发上读《西游记》,读到描写猪八戒的文字时,笑出了口水滴在书页上;另一个是我十三岁时,妈妈翻看着《红楼梦》问爸爸:“这么风花雪月的文字,让咱儿子看好吗?”
一方面,孩子读一些书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另一方面,家长老师斟酌损益忧心忡忡,生怕孩子读到不合适的内容。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已经长大的孩子,我想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先说内容。不能否认三国中有阴谋诡计,水浒中有血腥暴力,红楼中有男女情爱,西游中有佛教禅宗,但这些内容分别是每一部书的主旨与核心吗?显然不是。而秦老师在探讨名著内容时已带有挑剔的眼光,所以将一些并不显著的不足放大。而问题是,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的残酷性不会因为家长的隔离而有任何改变,而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温室独自面对这一切,难道应该让孩子始终沉浸在王子公主的美好童话中吗?不应该让孩子从书中对真实的社会有所认识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大于书籍。当今媒体无孔不入,“厚黑学”“谋略之术”大行其道,含有色情意味的广告、节目并不鲜见,暴力游戏闪烁荧屏……相比之下,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况且,孩子是能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他们没有那么莽撞,不会一味效仿,就像极少在游戏中打打杀杀的孩子会在现实中杀人一样。孩子在阅读中关注更多的是那些让他们觉得新鲜有趣的内容,其余的则常会忽略,因而名著中的成人化内容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太多痕迹。
再说文字本身。根据小学时代我对同学的观察和了解,绝大多数四年级的孩子认识《三国演义》原著中95%的汉字,虽说不能把握细节文意,但理解情节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四大名著中的不少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也降低了理解领会的难度。小学课本对《武松打虎》等篇目的收录也可以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不大。再者,我认为略高于当前认知水平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永远停留在漫画、绘本、童话的程度难以让孩子的心智有所提升。
我观察的结果是:从读故事到读情节,从读语言运用到读结构布局,从读人物形象到读思想情感,四大名著始终有其强大的魅力。难怪有人说,真正的好书适合九至九十岁的人阅读。各有所喜,各有所取,各有所悟,可以让人一生与之相伴。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总是好的,而我想说,请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而不是所谓合适的就是必读书,所谓不合适的就是禁书。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读书,愿意读书,因为如果孩子不读,即使有再多合适的书也毫无意义。
在娱乐方式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的阅读,更需要来自身边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独有的乐趣。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孩子会去读三国而不仅是玩三国游戏、打“三国杀”;我希望听到,一个孩子在被问及为什么读四大名著时不会说:“这是老师推荐的。”而是会说:“因为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