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名单 年轻相声演员名单大全
中国人的骨子里总有一种执念:金山银山不如考个公务员!
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普通老百姓,自家孩子大学毕业后,家长总想她们能考个公务员,从此捧上“铁饭碗”,后半生便能高枕无忧了。
而这种“势必要捧上铁饭碗”的心态,不止扎根在了老百姓心里,也扎根在了演艺圈的演员们心里。
中国电影虽然起步很早,但真正开始在民间被广泛认知,还是在几大国营电影制片厂诞生之后,中国电影才迎来了初步的辉煌。
有了电影制片厂,就需要有稳定的影片输出,自己培养演员也成了各大电影制片厂的重中之重。
那时的演员们若想得到拍戏的机会,不但需要自身条件优秀,还需要有演戏的天赋,在经过一次次的磨练之后,才有演主角的机会。所以,能考入正式的电影制片厂,便成了很多人的梦想。
而前辈们的这种“考编执念”也一辈辈传承到了现在,因此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演员。
一、李雪健
现今的观众提及李雪健,总是会想到敬业、认真、演技派、老戏骨等字眼,殊不知李雪健之所以能走上演戏这条路,也是为生活所迫。
李雪健年幼时,日子过得还算快乐。但在11岁那年,他的父亲被调到了贵州三线支边,不久后“运动爆发”,父亲被打倒,他也一夜之间成了“狗崽子”。
有那么几年,李雪健总是挨欺负,动不动就被扇耳光、摁住打一顿,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后来,李雪健发现,那些进村表演的宣传队队员们,虽然有人成分不好,但却并不受欺负,而且颇受人尊重。于是,他的心思活泛了。
李雪健会说山东快书和相声,表演时也很风趣,随后就考入了宣传队,开始在学校、工厂、乡村演出,从此走上了表演之路。
为了进一步改变命运,1973年他考入了某部队的文艺宣传队,1976年又考入了某部队的文工团,1977年又考入了空政文工团。
毫不夸张地说,李雪健在30岁之前,一直都奋斗在“考公”的路上。而且,为了考公他一直非常努力,从未放松过对自我的要求。
尤其是进入空政之后,李雪健的身边人才济济,他一刻都不敢放松,终于在1980年拿下了《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一角。
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李雪健先是减了20斤体重,又研究了大量关于林彪的纪录片和录音。每天一大早,他就开始叉着腰在院子里模仿林彪的声音和动作,惹得邻居们怨声载道。
《九·一三事件》公映之后,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林彪的旧识,无一不夸赞他是“神还原”。他也因此拿到了话剧届的最高奖项“梅花表演奖”。
可贺的是,李雪健在话剧界终于有了名气;可悲的是,《九·一三事件》之后,团里排练了一部“不符合主流”的话剧,最终导致了领导下台,主演李雪健遭了雪藏,他只能再次从龙套干起。
好在,李雪健依旧没有气馁,1987年又考入了中央实验话剧院,三年后又主演了《焦裕禄》和《渴望》,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不管是在这两部剧中,还是在之后的《水浒传》《新上海滩》和《少帅》中,李雪健的演技从来都是顶尖的,也是让人叹服的。
而他的演技之所以如此扎实,完全是得益于他多年的话剧生涯,以及“我要努力考公,我要更上一层楼”的心态。
因为不易得,所以需要倍加努力和珍惜,无意之间演技也得到了千锤百炼。而现今的一些流量明星们,一出道就演主角,压根没有磨练演技的机会,怎么可能塑造出贴合老百姓内心的角色呢?
考公虽然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在通往大道的路上却需要不断地升级打怪,自身的素质也会不断提升,才能打下过硬的基础,留下一些好角色。
二、王志文
提及影视圈演戏最有味道的男演员,一定少不了王志文的名字。
他的戏生动中透着细腻,只需要用耳朵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动作、表情、节奏和行为,完美展现了自己作为演员的深厚功底。
王志文13岁时,父亲因车祸离世,他和哥哥一直由母亲抚养长大,因此对“有个好工作”有更强烈的渴望。
王志文上中学时,就是学校话剧团的一员,从那时起他就非常注重对台词的把控,因此说他有几十年的台词功底,一点也不为过。
1984年,18岁的王志文在断了一条腿的情况下,参加了北影文化课的考试,并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进入大学后,王志文因为外形不优秀,不适合当时的主流审美,一度受到了电影圈的冷雨,甚至多次被“半截儿辞退”,还被嘲讽“不是干演员的料”。
不过,王志文的台词功底、文字功底和演技却备受认可,因此从北影毕业后,就考入了中戏研究所,成了那里的一位在编老师。
早期的王志文,因为不受认可,又想快速地回报母亲,因此才选择了这份稳定的工作。也是因为这份稳定的工作,给了王志文底气,才给了他选择剧本的空间。
事实证明,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后来的《南行记》《皇城根儿》《过把瘾》《红粉》《黑冰》《天道》等影视剧,都证明了王志文的实力。
据不完全统计,王志文的职业生涯一共饰演过40多种不同的男性角色,不管是混混还是白领,不管是富豪还是毒枭,他都能做到从声音、表演投射到人物的内心,堪称“人声合一”。
近几年,王志文拍摄的作品越来越少,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享受生活上,但他扎实的演技和鲜活的声音,永远是年轻演员的榜样。
三、濮存昕
濮存昕之所以能走上演员之路,多数是受父亲苏民的影响。他的父亲在退休前,曾是北京人艺的导演和演员,他们家算是做到了代代传承。
不过,濮存昕年少时,却并没有做演员的想法。直至后来到了黑龙江当知青,才进入了业余宣传队。
后来,为了返城,濮存昕又考入了空政话剧团,才算成为了正式的话剧演员。
刚进入圈子的头10年,濮存昕基本没有拿到过好角色,大多都是在跑龙套、当配角,因此也锻炼了自己的演技。
如果没有话剧舞台上的千锤百炼,大家绝对看不到后来演技优秀的濮存昕,也无法直面感受体制内演员们的魅力。
80年代中期,濮存昕又进入了北京人艺工作,一边演话剧一边进军影视圈,留下了《三国演义》《英雄无悔》《公安局长》等作品。
尽管在影视圈侵染多年,但濮存昕的身上始终有一种人淡如菊、不为世俗所动的淡然,仿佛他从未将名利放在眼里。
自打2013年之后,濮存昕就鲜少在电视剧和电影中露面,除了参加一些重大晚会之外,他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话剧舞台上。
近几年,在《雷雨》《茶馆》《风月无边》《窝头会馆》《林则徐》等著名话剧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濮存昕的身影。
相比把精力都放到影视圈中,濮存昕更注重话剧的传承,所以才愿意扎根话剧舞台,带一带年轻人,希望话剧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话剧人“戏比天大”的认真精神,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而濮存昕身上这种责任感,恰恰是现今的多数年轻人所没有的,也是一些年轻演员演技不进步的根本所在。
四、梁冠华
提及梁冠华,80后的观众一定想到了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而90后的观众,则一定会想到《神探狄仁杰》。
梁冠华胖胖的身材和脸蛋,确实不太符合现今年轻人的审美,但是在影视作品中,却少不了这样有特色的人物,因为他才是万千老百姓的缩影。
梁冠华自1981年进入北京人艺,虽然偶尔也会拍摄影视剧,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档期永远要为话剧让路。
《蔡文姬》《茶馆》《狗儿爷涅盘》《骆驼祥子》《鸟人》等作品中,梁冠华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也曾多次拿到过重大奖项。
自打1981年开始,由梁冠华参演的话剧已经不下40部,由他配音和主演的广播剧、影视作品也多达几十部,其勤劳程度远胜年轻一辈。
梁冠华虽然形象一般,但他的表演自然松弛,尤其是台词功底清晰明白,不枉几十年的辛苦锻炼。
如果现在的年轻一辈能拿出梁冠华一半的努力来对待演戏这件事,何愁不得到观众的认可?
虽然体制内的演员不如那些流量明星赚钱,但他们身上的专业精神、认真态度和对演戏的责任感,是他们永远也学不来的。
五、何冰
北京人艺的演员仿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演技扎实、台词功底深厚。而他们这些为人所认可的专业技能,几乎全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也是体制内演员的特色。
何冰刚进入北京人艺时,只能干打杂的活,大多数时间是站在台下看前辈们表演。后来开始跑龙套,一跑就是多年,才得到了在话剧《鸟人》里的7分钟表演机会。
1999年,何冰因为《雨过天晴》拿到“中国戏剧梅花奖”时,曾开心到满剧团乱跑,恨不得人人知道他的成就。直至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奖项在北京人艺根本不算什么,前辈们几乎人手一个,不稀奇。
这次无意间的“露丑”,让何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开始更加认真对待表演,后来又拿到了“金狮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等。
何冰的表演热情自信,自带分量感,不管是爆发力、激情感,还是人物的塑造性,都是当下年轻一辈欠缺的。
私下里的何冰,在工作上认真,在感情上负责,一直和妻子恩爱多年,绝对是影视圈的一股清流。
六、张嘉益
现在的张嘉益虽然已经不在体制内了,但他也是体制内演员的受益者,其演技的磨练也是因为多年的龙套生涯。
西安人仿佛天生会演戏,而且个个都表现出色,张嘉益、刘奕君、闫妮等人,都很有西北人的特色。
张嘉益年少时,性格腼腆,长相一般,所以在北影就读的几年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作品。
毕业时,他也因为没有代表作,又没有人脉,只能回到了老家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在这里,张嘉益虽然捧着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但却压根没有得到重视,在单位里一直跑了9年龙套。
也是因为多年体制内的严苛要求,张嘉益的演技才得到了锻炼,后来成了厚积薄发的代表人物。
2002年,张嘉益才辞掉了铁饭碗,搬到北京做起了北漂,又跑了七八年的龙套才因为《蜗居》而走红。
《蜗居》之后,张嘉益迎来事业爆发期,先后主演了《借枪》《悬崖》《爷们儿》《白鹿原》《装台》等影视作品,奠定了自己在影视圈的地位。
演员一旦进入体制内,便犹如得到了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得到一些出演正剧的机会,但收入也会受到限制,因此也是一些人想要逃离体制内的原因。
但是近几年,体制内对演员们外出商演的政策逐渐放松,大家也仿佛嗅到了苗头,纷纷开始考编,但如愿者却并不多。
像张嘉益这种在体制内锻炼了演技,随后又成为自由演员而成名的人,已经算是幸运儿了。
七、徐帆
玩艺术的人内心总有一点自傲情怀,徐帆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虽然她在影视圈的知名度很高,还有冯小刚这样的大导演老公力捧她,但她在功成名就之后,却选择了回到北京人艺,继续为话剧奉献力量。
在考入中戏之前,徐帆已经在武汉戏剧学校演了好几年话剧,后来在杨立新的建议下,才考入了中戏和北京人艺的联合班。
而徐帆的班里,便有后来名噪一时的江珊、陈小艺、何冰、胡军等,个个都演技扎实,台词功底深厚。
徐帆毕业后,直接被北京人艺录取,短短几年就出演了多部话剧作品,还凭借1996年的话剧《阮玲玉》拿到了“第13届戏剧梅花奖”。
90年代初,徐帆认识了冯小刚之后,便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影视圈,后来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感受了娱乐圈的繁华,看遍了娱乐圈的浮夸,徐帆也仿佛体会到了表演的真谛,自2007年之后,便逐渐回归到了话剧舞台。
《雷雨》《阮玲玉》《蔡文姬》《赵氏孤儿》《原野》等大型话剧表演中,都可以看到徐帆的身影。
在北京人艺,徐帆和濮存昕、冯远征、何冰、梁冠华、梁丹妮等人,一边自己表演,一边带着新人,每一位都在为话剧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影视圈的一些新人演员,恰恰因为缺少这份历练,所以演技才止步不前。要知道,话剧对演员的要求很高,需要一气呵成,中途不能有任何掉链子的行为,时间久了演员才能慢慢将演技练出来。
如果每个人都有不求快速赚钱,但求慢慢磨练演技、塑造经典角色的心态,影视圈才会形成良性发展,观众对新演员才会有期待。
八、袁泉
袁泉在坊间的观众缘非常好,不止因为她演技好,还因为她认真专业的态度,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袁泉早年是学京剧出身,因此她的身段、气质和台词都很扎实,后来才考入中戏,成了一位演员。
如果说,早期的袁泉是凭借颜值征服了观众,那么中年期过后的袁泉,绝对是靠演技和气质出圈的。
尽管袁泉的名气很大,片酬也很高,但她却并不留恋这些,始终都坚守在话剧舞台上。
自打考入中国话剧院之后,袁泉就非常尽责,留下了《琥珀》《电影之歌》《暗恋桃花源》《简·爱》《活着》等作品,还先后拿下了“金狮奖”和“梅花奖”。
据中国话剧院的同事爆料,袁泉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咖位有多大,只要团里排练她必到场,就算没有自己的戏份,也会揣摩别人的戏份,非常用心。
这种用心的态度,让袁泉的演技大幅度提升,自然中带着生动,细腻中透着深刻,眼睛仿佛会说话,肢体仿佛会表达,气质独特。
虽然体制内的工资不高,但袁泉从来没有小瞧过这份工作,每当演戏疲乏,或者到了倦怠期,她就会放空自己,在话剧舞台上寻找灵感,仿佛一场必修课。
现在的年轻演员都在追逐快速成名和赚钱,很少有人愿意放弃机会去话剧舞台上磨练演技了。所以像袁泉这样的女演员,在浮华的娱乐圈绝对是一股清流,值得年轻演员们学习。
作为一个普通而有欲望的人,想要成名和赚钱都可以理解,但在此之余,起码要保证自己的专业能力过关,对得起社会的资源和观众的喜爱,才算有资格在影视圈混迹。
在认真对待演戏这件事上,希望体制外的明星们能和体制内的演员们学习一下,才能找到最初热爱演戏的心,留下更多经典角色,不枉自己做一回演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