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什么意思 契机读音是什么意思
055期主持人 | 尹清露
“比起外表,更吸引我的是TA的大脑。”最近经常能看到这类说法,以及一个与之相关的词——“智性恋”,用来表示一个人在恋爱中对智力和精神气质的看重大于一切其他特质,比如颜值和身材。
这倒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2014年,国外约会应用OkCupid就列出了“sapiosexual(智性恋的英文释义)”的标签,作为一种新的性取向供用户选择,法国性别平等部长马琳·斯基亚帕也曾公开表示自己是一名“智性恋者”。这一词汇近两年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越来越多人开始着迷于那些天赋异禀、聪明绝佳的人物,比如《后翼弃兵》里的天才棋手贝丝和《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在国内,综艺节目《乘风破浪》里的刘恋既能搞音乐创作,又是广告公司创意总监,还在节目中屡屡出谋划策承担起军师的角色,也变成了人们眼中的“智性恋天花板”。
虽是强调推崇智慧和气质,但对智性恋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小红书用户Blake_Lee发帖《身为智性恋会找什么样的男友?》,晒出博士老公准备了一周考试后考上Booth商学院的事迹,随即有人站出来批评这种学历崇拜,认为两个人势均力敌、有平等的精神交流才是智性恋的真谛。
也有人对“智性恋”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喜欢聪明人而贬低“蠢人”的背后,仍是慕强心理和精英心态。The Daily Beast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智性恋提倡的是单一的智力概念,实际上是在鼓励对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歧视。还有一些网友担心,对女性的PUA或“爹系男友”的说教可能会被包装为智性恋。
“智性恋”就一定与众不同吗?
潘文捷:俗话说的好,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的标准是个人自由,不存在高低贵贱。因为巨乳而喜欢和因为智商高而喜欢,其实能有什么差别。因为有巨乳所以脾气再差也没关系,因为对方聪明所以喝西北风都愿意和ta在一起,能贯彻自己的原则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有问题的是觉得自己是智性恋所以与众不同的想法吧,那样就会陷入细微差异的自我迷恋了。
最近有句话挺火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你不再创造事物,定义你的就不再是能力而是品位。而品位会限制视野、排斥他人,所以去创造吧。”总之,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谁、在做什么。
徐鲁青:怎么定义智识交流也人各有异,很多人觉得《花束般的恋爱》是灵魂伴侣式交流,但我觉得报菜名式对话和灵魂的关系不太大,更像是两个品位相似的消费者,互相发现,噢,原来你也喜欢这个,你也买了这个。
关于智性恋也有类似流行的一句话:“智性恋的一见钟情看的不是脸,而是你手里拿的书。”但做文化记者后的一个发现是,一个人看什么书什么电影,不仅和ta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行事没有关系,和智识也没有太大关系。李国华脱口就能背《楚辞》,一边想纳博科夫一边强奸幼女,压在他身下的房思琪偷想,他说话真俗。我很赞同文捷说品位会限制视野、排斥他人,品位很容易和智识混为一谈,智识又与灵魂混淆不清,都上升到灵魂高度了,智性恋当然听起来会更加与众不同。
尹清露:在关于智性恋的视频里,常有这样的弹幕飘过:“是我没错!”“本智性恋疯狂点头!”我能理解通过标签来定位自己的想法,最近许多人在讨论的MBTI人格测试就是一例,毕竟“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在当下如此重要又如此困难,而这些分类也在与时俱进地进化着。但就“智性恋”来说,喜欢聪明人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甚至不是太值得称道的事(况且那些最受追捧的“聪明人”也往往有着不错的外貌,并没有超出主流标准下的择偶规范)。比起认为自己属于“哪类人”,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把自己进行细微的分类,这个问题可能才更关键——我们必须经由这些精巧的脚手架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吗?它会把我们和他人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
才智无法弥补品格的糟糕,还会陷入“精英的傲慢”
叶青:最早的“智性恋”鼻祖除了《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还有《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他们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但如果你细看《生活大爆炸》就会发现,在一共11季的剧情里,谢尔顿的学术成就从始至终都无可挑剔,但他的性格却从一开始的刻薄、冷漠、自私变得越来越温柔、照顾他人,完成了从一个“学术机器”到“人”的转变(相似的还有《瑞克与莫蒂》)。为什么会这样?想必编剧也明白,在前几季或许谢尔顿能吸引到不少“智性恋”的观众,但时间一长,真的有人能因为一个人的才智就忽略他糟糕的性格和对待他人的方式吗?才能或许是开启一段关系的契机,但品格和性格才是决定这段关系能否有好结果的关键。
还想谈谈另一位“智性恋”代表,深夜谈话节目主持人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他因为在节目中对莎剧台词以及古诗词信口拈来频频出圈。同样是引经据典,但科尔伯特并不会像一些老学究那般让人听了想翻白眼,我想可能是因为观众能感受到科尔伯特的出发点在于分享自己对这些语句的喜爱,而不是摆出一副高姿态,卖弄学识。
尹清露:叶青提到大家喜爱谢尔顿不只是由于他的才智,让我想到最近很火的韩剧《非常律师禹英禑》。主角禹英禑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她拥有极强的法律天赋,社交上却困难重重、从小受尽了欺负。剧中的感情线设置得很好,男主角俊浩并没有倾倒于她的高智商(当然也没有对她产生廉价的同情),而是首先把英禑当做一个吸引自己的异性,欣赏她率真可爱的个性、对法律的坚定信念,也完全接受和认可她那些旁人看来有点奇怪的行为举止,所以这段爱情格外成立,即使两人有过误会和摩擦,也能回到彼此身边。观众们喜欢英禑也是因为她这个人本身可爱,而不仅仅是她有多聪明。相比之下,“智性恋”虽然有魅力,但过度重视“聪明”会打碎人的完整性,对对方来说也不公平,如果TA并不如想象中“聪明”,是否作为人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呢?
林子人:“智性恋”这个说法让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迈克尔·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一书中提醒我们注意的一个现象:“聪明”与“愚蠢”已经成为我们区分“精英”和“普通人”的重要标准,这带来的后果是,当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已失去合法性,文凭主义成为了最后一个被社会主流“无条件接受”的偏见。调查显示,在欧美国家,相较于对其他群体的偏见,瞧不起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得到支持,或至少更容易得到承认。一项美国的调查也发现,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已经沦为最不被美国人待见的群体,他们得到的评价比非裔美国人、工人阶级、穷人和肥胖者都要低。
桑德尔主要是在政治的语境内讨论文凭主义的,他认为是精英的傲慢激化了社会分裂,导致特朗普上台等民粹政治事件的发生。我在想,在亲密关系的语境内,“智性恋”是否也算是一种“精英的傲慢”?“智性”究竟是指受教育程度这样的外在标准,还是指一个人先天的智商?“聪明”真的能让一个人成为好恋人吗?
比起男性,女性更爱讨论“智性恋”
徐鲁青:讨论要不要“智性恋”的好像大多数都是女性,我很好奇虎扑上除了问给女友打几分之外,会不会也有人开贴聊和女友“智性恋”的故事。之前豆瓣上有一些人讨论,更喜欢笨蛋帅哥还是聪明丑男,我看到一条发言说,当然是前者,因为自己和朋友们已经足够聪明,不需要再来一个丑男进行精神交流。这话说得有点社达,但细究下来,精神需求难道只能寄托在伴侣身上吗?是不是也可以和天才女友们一起、和同温层和挚友们一起,不把精神与灵魂局限在“恋”的关系里。
林子人:鲁青提到讨论“智性恋”的人好像大多数是女性,这是一个蛮值得探讨的观察。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在两性关系日益成为一场博弈的时代(之前我曾在爱情观保守化的问题中讨论过这一点),年轻女孩对恋爱的态度越来越警惕,盲目地陷入爱河不再是浪漫的、可取的,而是愚蠢和鲁莽,反之她们在“谁值得爱”的问题上反复进行逻辑推演,“智性恋”或许可谓是目前人们能得出的最接近标准答案的结论。
但真是如此吗?鲁青提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也想到了这部小说。不仅是房思琪的遭遇,还有这些年许多其他真实的性别暴力事件,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文凭、才华并不一定和TA是一个好人、一个值得爱的人画等号。它们当然能给一个潜在恋爱对象加分——见多识广、聪明机智的人总归是有魅力的——但在亲密关系里,或许对女性来说尤为重要的,是那些更普通却珍贵的东西:对弱者的同理心和温柔,与恃强凌弱划清界线的勇气,和尊重爱人、将对方视作平等独立人格的坦荡。
尹清露:讨论智性恋的人的确女性居多,在我印象里,许多男性即使注重伴侣的“才智”,也不会把它看作最重要的筛选条件。不过就如鲁青所说,很多女性早就不在意这一点了,她们自己就是完满的主体。豆瓣上还有一个题为“智性恋的自白”的帖子,发帖人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先是认为“智性恋的旺盛力比多驱使我进入了top校博士项目”,但是当自己考上了名校,也就“对名校、对所谓高智商男子祛魅了”。希望祛魅的人越多越好。
那名发帖人还引用了劳伦·勃兰特的《残酷的乐观主义》(Cruel Optimism)来解释对“智性恋”的渴求,也就是渴求用身外之物——比如地位的向上流动、财富、浪漫爱情——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这只能让自己处于一种持续的耗散状态,并不可能真正实现那些愿望,所以这种渴求也是残酷的。举例来说,包法利夫人就是这种“残酷的乐观主义者”,因为她妄图爱上在她看来闪闪发光的男子来拒绝平庸的生活,所以她也失败得非常惨烈。希望我们都能超越包法利夫人的处境。归根结底,能让人自立于世的还是劳作、创造,以及对别人好一点而不是依靠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