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梗概
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十七篇——《烛之武退秦师》。
此文选自《左传》,是一篇几乎影响了几代人的文章,因为它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想当年,语文老师那一句“全文背诵”就把年少无知的我们折磨得不要不要的。即使非常痛苦,但我也不排斥让烛之武这个年迈的老头走进我的心里。
因为他实在是太牛B了,只用寥寥数言,就解了郑国之危。在那个充满理想,热血轻狂的年纪,不知道有多少人以这个老头为榜样,想着假如有一天国家有难,我们也能临危不乱,用三寸不烂之舌,驱除鞑虏在外,成为国家英雄。
然而,十五年之后重读此文,烛之武的光辉形象瞬间崩塌。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平白无故地挺身而出,都是深思熟虑的利己主义。
以下是读书分享:
【原文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白话1】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来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国君对晋文公曾有过失礼的行为,而且又依附楚国,对晋国怀有二心。当时晋国的军队进驻函陵,秦国的军队进驻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可是烛之武却推辞说:“老臣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事啦!”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用你,现在有急事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你也很不利啊!”烛之武这才答应了。
晋文称霸
本文中的故事,还得从两年前的城濮之战说起。
晋文公五年:
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馀兵去。
具体的战争过程,咱们不讨论。咱就说说城濮之战的划时代意义:
这是中原联盟进入春秋时期以来,少有的在军事方面打败了楚国。不管是首霸齐桓公,还是二霸宋襄公都没有做到。之前顶多就是“平手”——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去找楚国麻烦,但雷声大雨点小,最终相互体面,结了个召陵之盟。
在城濮之战前,中原的“正统”诸小国,已经差不多处于人人自危的状态了。
楚国在南方就像一条贪吃蛇一样,消化了大片土地,已经变成了实力强劲的庞然大物。而且人家楚国也不避讳,经常放狠话:“我就是蛮夷,别拿你们那套标准衡量我,我是一定要北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中原国家,比如说郑国、卫国、曹国等,已经去亲楚了,楚国对中原的威胁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晋文公横空出世,率领中原仅剩的,还有一些战斗力的兄弟们,打退了楚国的入侵,扑灭了楚国是嚣张气焰,让中原的其他小弟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众小弟们纷纷表示要牢牢抱住晋文公的大腿,就连已经亲楚的郑国,也跑来跟晋国会盟。城濮之战的胜利,让晋文公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地位。
得胜归来之后,按照惯例,必须得搞一次会盟庆祝一下。于是晋文公搞了“践土会盟”,会上,周天子因晋文公的大功对其高度赞扬,并颁发了奖章:
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瓚,虎贲三百人。
经过了官方认证,晋文公称霸的时代开启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晋文公的称霸和齐桓公可不一样。齐桓公是用政治、外交、经济等软实力去维持一个联盟。而晋文公是更上一层楼,在保证“软实力”的同时,又加上了军事的“硬实力”试图去打造一个联盟。
诸位小弟们觉得晋文公会像齐桓公一样对他们好。但他们错了,此时的晋国就像是“北方的楚国”,奉行的是“谁不听话就揍谁”,“杀鸡儆猴”等强硬策略!
这不,在坐稳霸主地位的两年之后,晋文公就开始拿郑国开刀了。
晋文公开始“没事找事”,把之前郑国亲楚的那些旧账就都翻出来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带着他老丈人秦穆公,走出了他“统一中原”的第一步。
烛之武的身份
郑文公看着城外那黑压压的军队,心里已经乱了神。当初,晋文公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文公就对人家无礼。后来,城濮之战的时候郑国还帮着楚国打晋国。这新仇旧恨放在一起,在郑国人眼里,晋文公是要动真格的了。
就在郑文公六神无主的时候,大夫佚之狐推荐了一个人——烛之武。
这个烛之武到底是什么人?他到底有什么能耐,能让同僚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想到他,并且相信他一定能完成任务呢?
关于烛之武的身份问题,一直是个谜。《东周列国志》里说他是一个三代老臣,但只是一个养马的。而《左传》和《史记》中都没有想过记载。在这种情况下,咱们就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猜测一下了。
我们从文中的对话分析一下:
大夫佚之狐说:现在国家危难,但是烛之武一定能让秦国退兵。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一定能让秦国退兵,而不是让晋国退兵?笔者认为,很可能是烛之武跟秦国或者说秦穆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再看烛之武说的话:之前你不用我,现在国家有危险了你才想起我,我不去!
这种话是一般臣子能说出来的?这是赤裸裸的在要挟国君!能说出这话的臣子,一般就两种种:一者,有架空国君的实力;二者,背后有外国势力撑腰。
笔者认为,烛之武属于后一种,而给他撑腰的外国势力,就是秦国。
最后看郑文公说的话:过去我没用你,我向你道歉,但是如果郑国亡了,对你也没好处吧?!
郑文公在位45年,不说是雄才大略,也算是个有能耐的人了,这么多年啥场面没见过?这样的一个人,竟然能跟一个老头在谈条件,你说这老头的背景得有多深?
综上,笔者大胆猜测一下,烛之武很可能是秦国派去郑国的一个大夫,而且还是跟秦穆公有千丝万缕关系的那种。
烛之武的身份,郑国上下其实都很清楚。他之所以不得重用,是因为郑国这些年一会儿亲齐,一会儿亲楚,反正跟秦国没什么太大的交集。像烛之武这样的人,给个地方让他养老,也算是给秦国面子了。
谁也没有前后眼,郑文公也没想到有一天八竿子打不着的秦国会兵临城下。在这种关键时刻,烛之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而且文中还有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里面有一个郑文公对烛之武的承诺,那就是——如果郑国不亡,你想要啥我给你啥。这个逻辑是这样的:
因为现在晋、秦大军压境。如果郑国亡了,跟烛之武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算烛之武回秦国,地位也不会有丝毫的提升。
但是如果烛之武把秦军劝走了,郑国活了下来。烛之武对郑国那就是复国之功,并且还有秦国的军队在外时刻产生威胁,烛之武在郑国的地位肯定会一时无两。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这样的选择总是不难做的。于是,烛之武老同志答应了。
【原文2】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白话2】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人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了对您有好处,那就麻烦您进行这次战争吧!
一个国家要越过另一个国家,在遥远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办的。您何必灭掉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就等于贵国的势力削弱了。假如保留下郑国,作为您的东道主,贵国的使者来往经过这里,也能供应他们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曾经对晋惠公施与恩惠,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来防备您,这些您都是知道的。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那时候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又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增强晋国实力,您好好考虑吧。”
苍白的理由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没有寒暄,没有客套,上来就直奔主题: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别灭了。接着阐述了三条理由,我试着总结一下:
一、郑国跟秦国不接壤,但是跟晋国接壤,灭郑之后,秦国捞不着土地。
二、我可以做主,让郑国无条件支持秦国,等以后秦国东出,可以将郑国作为跳板。
三、晋国贪得无厌,秦晋之间终有一战,不能让晋国灭了郑国,让晋国实力增强。
我们可以看到,理由一和理由三,都是在陈述客观事实。根本就用不着烛之武再重复一遍,秦穆公不是傻子,他难道看不出来吗?
肯定是能看出来的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真正打动秦穆公的,是理由二。
而为什么理由二能打动秦穆公,我们就得分析一下秦国跟着晋国一起伐郑的目的。
问题一,晋国为什么要找秦国?
按理说,晋国在郑国北方,且和郑国接壤。军事实力也强大,灭郑这种小事,根本不需要让秦国参与啊。
笔者认为,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晋文公想试探一下秦穆公。晋文公称霸以后,征服中原的野心昭然若揭。此时,齐国已经不足惧,宋国在被楚国按在地上摩擦,唯一的障碍就是西边的这个邻居——秦国。
对于晋文公来说,灭郑不是主要目的,试探秦国才是主要目的。如果在灭郑的过程中,秦国非常听话,那么晋文公就可以放心地去逐鹿中原。如果你秦国不听话,那么接下来晋国的战略目标就会变成压制秦国,以防晋国逐鹿中原的时候,秦国捣乱。
问题二,秦国为什么跟着来?
其一,秦国必须跟着来。大哥叫小弟跟着去砸场子,小弟不去。你这是不把大哥放在眼里啊!这就正中晋文公下怀,晋国灭了郑之后,回过头来就收拾你。
其二,秦穆公也有称霸的野心,他想去中原先试试水。
其三,秦穆公不想让晋国独吞郑国,看着晋国做大,他也要分一杯羹。
弄懂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能看出,晋秦之间,其实是各怀鬼胎的。晋国的目的是试探,秦国的目的是捞好处,为以后做铺垫。
所以,当秦穆公听到烛之武可以让郑国做自己的东道主时,他就决定要保护郑国了。因为站在秦国的角度上看,这个好处已经远超预期了,要比得一些土地划算得多。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文中的“东道主”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可以在他国驻兵,且费用由他国承担。
不管用什么方式,对于烛之武来说,都算是完成了任务,而且是超额完成。一者,在秦穆公眼里,烛之武里的大功,他争取到了秦国在郑国的驻兵权,这会让秦穆公对他高看一眼。二者,在郑文公眼里,虽然烛之武的行为有些“丧权辱国”,但是弱国无外交,不管咋地,烛之武让秦国和郑国结盟了,之前承诺的,也是一样不能少。
这就是水平,烛之武生动地说明了啥叫“一肩挑两家”——里外通吃。
【原文3】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白话3】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就和郑国订立了盟约,委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等人,留守在郑国,自己率领大军回去了。这时狐偃请求出兵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当初没有这个人的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得过人家的帮助,反而去伤害人家,这是不仁;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智;以混战代替联盟,这是不武。我们还是撤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出了郑国。
釜底抽薪
秦国和郑国达成联盟之后,秦穆公就在郑国驻扎了军队,守护起了自己的胜利果实。
对于晋国来说,这形势变化的比天气预报还快。来的时候说好的是跟秦国一块灭郑,现在变成了秦国和郑国一起抗晋了。
现在就摆在晋文公面前一个问题:还打不打了?!
晋文公的从龙之臣狐偃对于秦国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建议晋文公要攻打秦郑联盟,把他俩一起收拾喽!
晋文公想了一想,忍住了。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文中所说的,晋文公和秦穆公的革命友谊非常深厚,秦穆公不仅帮助晋文公继位,而且还是晋文公的老丈人,你现在因为人家得到了一些好处,就跟人家公然翻脸,确实不好,社会舆论还是要尊重一下的。另一方面,晋文公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既然秦国已经捷足先登,基本上占领了郑国。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不能挽回了。这时候硬刚确实是不明智的,不管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对于晋文公或者晋国来说都是不利的。
于是,晋文公决定来一个釜底抽薪,我扶持一个亲晋的郑国政府。等郑国的新君继位,你秦穆公和郑文公签的协议就是废纸一张,到时候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拾你俩!
于是,晋文公提出了晋国罢兵的条件,史载:
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当有兴者。
这个公子兰是郑文公的庶子,在晋国做事,非常地听晋文公的话。
还是那句话,弱国无外交,对于郑国来说,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答应。而且郑国内部的众多大夫们一看到有生的希望了,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富贵,都纷纷劝郑文公答应晋文公的条件:
子兰母,其後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我们可以看到,是郑国答应了晋文公提出了立公子兰为太子,所以晋国才退兵的。
后续
总结一下整个事件,这就是典型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先是烛之武现将郑国的“国防权”出卖,以允许秦国在郑国驻军为代价,让秦国退军。这时,秦国志得意满,郑国也以为自己躲过了一劫。
没想到,晋国又来了个釜底抽薪,以树立继承人为条件要挟郑国。郑国大夫们裹挟着郑文公答应了晋国的条件,出卖了整个国家。
这事还在不断发酵。
两年之后,晋文公死了,郑文公也死了。
晋国由晋襄公继位,郑国由公子兰继位,是为郑穆公。
郑穆公上位之后,撕毁了当年他爹和秦穆公签的协议。秦穆公发兵伐郑,郑国靠着贿赂秦军,把秦军糊弄回去了。本着不能无功而返的态度,秦国在回国的路上,顺便灭了滑国。
此时,在秦军身后正有一双眼睛在紧紧地盯着他们,那就是晋军。
在秦国路过崤这个地方时,埋伏已久的晋国军队如潮水出现,杀的秦军片甲不留。打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歼灭战——秦晋崤之战。
阶段性地看,此次晋秦联合伐郑,是晋国赢了,而且赢的非常彻底。
但从长远来看,秦晋之好就此破裂,秦晋之间,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之中,貌似又没有赢家。
感悟
很多事情真的有意思,当我的单独看《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这个老头的临危不惧,冷静果敢所折服。
但是把前因后果都弄清楚时,我们发现这个老头就没有那么正能量了。
怪不得毛主席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我们生活中犯的大多数错误,就是因为客观信息搜集不足,从而靠主观经验做出决断。这种毛病,以后可不能再犯了。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同步发布于公众号:文茵史集
关注我,一个为女儿寻找历史教材的不靠谱父亲。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客户端查看)读书使人明智,这本《古文观止》中的所有文章都值得花时间去思考,建议大家让孩子们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