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的下一句 敏而好学整首诗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 古乐府《白石郎曲》
引言
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因官拜中散大夫而被时人称为嵇中散。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中国文人塑造了一尊神,一尊既可入世又可出尘的神——礼教无法匡束他,世俗的规则亦无法改变他,统治者的刀能毁灭他的肉身,却无法销毁他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巨大影响力。时至今日,由嵇康所引领的魏晋名士风度仍是人们研究的话题之一,而他在哲学、音乐、文学等诸多方面的理论,也对后世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嵇康抚琴图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嵇康身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黑暗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文觉醒的时代。三国后期,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成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操控者,天下分裂,战乱频发,文人们不愿直面现实世界的黑暗,纷纷出走避世,聚集在山林中纵酒高歌,随性地抒发自己对宗教与文化的见解,后世称之为“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
嵇康是名士中的佼佼者。他自幼敏而好学,又身负奇才,《晋书. 嵇康传》中这样描述他的性格:“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魏晋名士大都孤傲,“远迈不群”也并非是专属于嵇康的形容词,但特别的是,嵇康的“远迈不群“并非是出于对世俗的失望,倒像是天性使然。
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曾这样评价嵇康,
“(吾)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喜怒不形于色”固然是魏晋时期衡量名士的重要标准之一,但一个人连续二十年都不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便有些反常了——这种近乎于自虐的自制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嵇康心性深沉,不爱随意显露心绪的人,可《晋书》中又记录了别人评价他“性烈而才隽”,所以这一推测显然是不成立的。
另一种,便是嵇康的天性里怀有一种古今艺术家的独有的气质,文雅点叫“超凡脱俗“,通俗来讲便是对世俗的漠然——换句话说,他会觉得自己与世俗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而且极有可能是上下两个层级,世俗不足以拨动他的喜怒,真正能使他动情的,只有艺术。
在思想上,嵇康不理会儒教规矩的匡束,一心追求老庄之学,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在艺术上,他创作的《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傀曲》)至今仍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而传说另一首琴曲《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除了作曲,他对乐理的掌握也十分通透,著有《琴赋》和《声无哀乐论》,提出了音乐要合于天地的主张。除此之外,他在文学,书法绘画上均有所成就,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全才。
嵇康 弹奏
老庄学说赋予了嵇康恬淡自然的性情,诗文与音乐则成就了他超凡脱俗的品格。怀着对自然的向往,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起归隐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在这七个人中,山涛因年长而成为了众人的大哥,嵇康则凭借卓然的风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其余六人众星捧月般围着他,阮籍与他以知己相交,刘伶因酒而与他亲厚,向秀在他去世后始终怀念他,大哥山涛更是他的头号“迷弟”,《汉魏六朝散文》中有一则小故,记录了山涛帮自己老婆凿壁偷看嵇康的全过程: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曰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返。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
不但帮老婆看,自己还在老婆赞美他时附和了一句,足见山涛对嵇康的喜爱。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关于嵇康的容貌,各类资料上虽有不同的形容,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概括起来就是:美,很美,非常美!
惜字如金的《晋书》对他的外貌进行了足足三十二个字的描写: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魏晋美男的日常装束
与现在的主流审美不同,魏晋时期的美男们多喜好化妆,敷粉簪花,穿宽大长衫,腰间配以羽毛或美玉修饰,偏爱嵇康“土木形骸”,不以任何外物来修饰自身,见过他的人却仍觉得他有龙凤之姿。
《世说新语》中形容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而山涛则称赞他,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这是一句很美的形容,翻译过来是:他站立时就像独立在山间的青松,而当他醉酒时,摇摇晃晃的,简直就像玉做的山要崩塌一样。
嵇康
比容貌更令人称道的是嵇康的风度,《晋书》中有一段关于嵇康容止的记载,足以说明他的气度惊人: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嵇康博学但不卖弄学问,健谈而不聒噪,狂傲而不狂狷,他身上虽散发着光芒 ,却也不会灼伤靠近他的人,只会将其他人衬托的黯然失色——吕安在去看嵇康时遇见了嵇康的哥哥嵇喜,有了嵇康作对比,吕安再看嵇喜时只觉得是“凡鸟”,而在嵇康故去之后,有人曾对王戎夸赞嵇康的儿子嵇绍风度卓绝,鹤立鸡群,王戎回答说:“你还没见过他的父亲呢!&34;,(《世说新语》),连与他不合的钟会在向司马昭进谗言时也不忘在前面加一句“嵇康,卧龙也”。
古曲未绝,浩气长存
当代作家笛安曾在她的小说中说:“当一个人已经光芒四射却不自知,或假装不自知,这便是罪过” ,这话用在嵇康的遭遇上正合适——他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若非要找出他一个缺点,那便是光芒太盛,以至于为统治者所忌惮——无论是敌是友皆会为他的风度所折服,这种影响力在史书中都难得一见,更别说那时他还活着。面对活着的传奇,性情阴刻的司马昭脑中兴起一个念头:要么用他,要么杀了他!
这里有个前提,据史料记载,嵇康早年间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因此被拜为中散大夫,算是与曹魏宗室直接联系在了一起,从身份上讲,他没有立场要接受司马昭的橄榄枝,而从他个人的心性上看,他甚至连官都不愿意做,他只喜欢做梦。
时光飞逝,好日子一去不返,竹林七贤也在乱世中各奔东西。山涛与王戎相继接受了司马氏集团的征召,刘伶醉死,阮籍也曾三次出仕……短暂的忘忧之后,众人很快跌回了现实生活里,只有嵇康仍固守着自己美梦——他在洛阳城外的小院子里架起石锅,拿起工具,成为了一个铁匠, 但珠玉落在石头堆里仍是珠玉,嵇叔夜哪怕是去打铁,也依旧是嵇叔夜,绝无泯然众人的可能。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中少了个放歌纵酒的名士,乡野间却冒出了一个气度非凡的铁匠,铁匠性情豁达,愿意免费帮助来找他的人锻造想要的东西,若来客带了美酒佳肴,他的热情就会非常高涨,在工作结束后还会拉人家在院中的大柳树下席地而坐,对人家侃侃而谈,丝毫不在意对面坐的是谁——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话,在内部精神上,嵇康已然达到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境界,但在外部环境上,他的处境却不容乐观。
时人皆知嵇叔夜宁愿去打铁都不和司马氏共处一朝,最先为他担心的是老友山涛——与嵇康相知相交近二十年,山涛自然深知嵇康的心性,但比起保全朋友的本心,他更想让他先活着。因此,将要升迁的山涛向朝廷举荐嵇康来接任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通篇书信的主题只有一个:山巨源你为什么要害我?
赵孟頫书法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 局部
从后续的发展来看,嵇康对山涛,大抵类似于俞伯牙对钟子期,属于真正的知己之情——嵇康明白山涛绝不会因一些外在形式而怨恨自己,于是在料定自己会不得善终的那一刻,他用一封绝交书撇清自己与山涛的关系,使山涛不至于无辜受累。而在他将赴刑场的前一刻,他却能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是种毫无保留的信任:去找你山伯伯吧,他会替我照顾你的。
山涛画像
与和山涛“绝交”时的表面功夫不同,面对另一位来客,嵇康表现出了真正的厌恶。
来人叫钟会,是出身于颖川钟氏的贵公子。钟会的父亲钟繇曾做过曹魏一朝的太傅,死后配享太庙。而钟会本人却背叛宗庙,改投在了权臣司马昭门下,因此在品德上为时人所诟病,有骨气的文人们看不上他,身为曹魏宗室的嵇康更看不上他。
影视剧里的钟会
在此次拜访之前,钟会与嵇康已经有过一次接触了——作为嵇康的粉丝之一,钟会在成名前曾想让偶像读一读自己的《四本论》,又怕嵇康不愿见他,只将书扔在了嵇康的窗户底下便溜走了,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谁都不知道嵇康到底有没有看到那本书。
而此时的钟会已然出人头地,成为了朝中的高官,有了足够的底气来找偶像面谈。于是他乘坐华丽的马车,带着随从浩浩荡荡地赶去了嵇康家。站在钟会个人的角度,此行是决心要在偶像面前展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站在朝臣的角度,是来替司马昭来探一探嵇康的口风,听听他愿不愿意做官。不料嵇康压根没兴趣和他交流——他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一眼,钟会进门时嵇康在打铁,钟会出门时嵇康还在打铁,每一锤都宛如要击碎钟先生的那颗玻璃心
从头到尾,嵇康只和钟会说过一个疑问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这句话直接扯开了钟会的遮羞布——你一个衔命而来的叛臣,有何资格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你此番离开后无非是要去向你的主子复命,去吧,我不怕!
钟会明白他话里的机锋,只冷冰冰地回复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如你所想,我的确是奉命而来,也一定会将今日所见如实向上禀报,你且等着吧!
二人因此结怨,而真正触发嵇康死亡机关的,是一件冤案。
景元四年,竹林七贤之一的吕安家中出了一桩哥哥玷污弟妹的丑闻。作为弟弟的吕安在愤恨之下欲告发哥哥吕巽。嵇康与二人素有交往,便劝吕安不要将家丑外扬出去,以保全门第清誉。岂料好心办了坏事,吕巽先发制人,反诬吕安不孝,致使吕安被官府收监。嵇康听闻此事后出面为吕安作证,因而触怒了司马昭,钟会也瞅准时机向司马昭进言说嵇康想要助人谋反:“康欲助毌丘俭,赖山涛不听”,司马昭听信了谗言,随即下令将嵇康与吕安斩首。
《晋书》记载,在嵇康被押上刑场的那天,三千名太学生为了使他脱罪,集体向司马昭跪请让嵇康成为他们的老师,但司马昭杀意已决,并没有答应他们。而嵇康则将自己的风度保持到了死亡来临的前一刻,在刑场上,他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来了琴,最后一次弹起了《广陵散》,聂政之刺韩傀也,白红贯日,曲罢,他仰天长叹,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仿佛这就是他此生唯一的遗憾。
结语
纵观史书,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如嵇康那般生死皆美的人物。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皮相是温柔的故乡新月,脊梁却是宁折不弯的北国嘉树,生得肆意,死也从容。他蔑视世俗,因而绝不祈求世俗的怜悯,他又投身于艺术,因此要以一个艺术家的方式来进行谢幕。故人已逝,古曲却未绝,连同他的精神一起影响后世,流芳千古。
引用文献
《嵇康集》
《晋书·嵇康集》
《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