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是卫青还是李广

时间:2023-06-13 15:1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04 评论:0

前言: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发展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在唐朝建立后,时任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人的文化教育培养和军事战备素质的提升,因此就在隋代创设的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再次改进,实行了多种渠道的选官制度,在各种继承和举荐性质的选官方式中,科举考试从中脱颖而出。

在武则天掌控李唐政权的时期,还专门设立了武举考试,和文官一样,是使用极为严格的考核制度来选拔武官,以考试的方式选拔武官为国家提供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也成为了后世朝代招纳人才的重要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阶级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推动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发展,还提升了唐代官员的整体素质。

较量武艺论勋庸,曾发将军箭落鸿

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靠军功成为武将是唐代朝廷内文武官员省钱的重要途径,唐朝前期,统治者继承了隋代之前南北朝时期尚武的传统,当时的社会风气与统治阶级都极为认可“尚武精神”,极为崇尚强大的武力,就连在政治上采用的都是文武不分家的政策。

统治者对武官的青睐使得唐朝在当时有着极为稳定强悍的军事实力,成为了唐朝国力

强盛,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由于唐代初期的国家局势刚刚安定,统治者还热衷于对外开疆扩土,扩大领地范围,清除外患,因而唐朝前期统治者经常会对外发动战争,因而战功对于官员们极重要。

在战场之上不论官员的背景和出身,只要能立下战功,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能获得官位的快速升迁,因而在初唐时期,有大批的文人和文官都对战场杀敌赚取军功十分热衷。

初唐时期的文官仕人大部分还都是通过恩荫和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然而刚步入仕途的官员大多数都会被统治者外放到基层任职。如果任职地区战事频发或是位于边境地区,这些官员就有了在战场上一展军事才能的机会,他们还能够凭借在战场上获取的战功,快速升迁回到都城,还能获得天子的倚重,成为一名武将,长期统兵。

如果是长期在朝廷内任职的文官受到了朝廷内部不同派系的倾轧,或是得罪了统治者被派往边境任职,如果想要从这种境遇之中脱身,就需要参与入军事战争之中,这也成为了初唐时期大部分官员被贬谪后重回京都的转机。

在初唐武举制度尚未形成的时期,懂得军事理论,能够上战场的文官如果能够在军事领域中大放异彩,就能比其他普通的文官更能得到皇帝的青睐。

在初唐时期,尽管文武官员都可以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明面上文武官员的地位是一样的,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文官的地位较武官要低上许多。

因此初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大多以习武为荣,朝廷也对在战场上获得战功的人有丰厚的奖赏,因此当时无论是士人阶层还是平民百姓都极其热衷于奔赴战场求取功名,以至于当时还出现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的盛况。可见初唐时期以战功博取

功名并以此提高身份地位的认知,在当时的社会上蔚然成风。

然而,由于勋官入仕在唐朝初期的现象过于普遍,再加上唐朝统治者滥授军功以及社会上逐渐开始出现文教之风,从唐高宗时期起,军功入仕武官的地位就开始不断没落,到了武则天时期,几乎不再有以勋官入仕的情况出现,难度大为提升,并且地位远不如从前,前途也不容乐观。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在唐朝如果想要上战场杀敌获得军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较为常见的事情,由于改朝换代初期,民力凋敝,边关也时常有战事发生。天下初定国库自然空虚,也不可能采取强征的方式让本就不多的百姓充军。所以此时府兵制就成为了唐朝初年最好的选择。

府兵制度是我国唐朝时期沿用的一种征兵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西魏时期,是自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实行的一种重要军事制度,府兵制在唐前期被使用,之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被废除。

由于唐朝有着极其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还有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实行,因此唐朝的中央统治阶级为了能够更好地统御疆土,就根据百姓家中掌握的资产对企划费根顶级,共划分了九个等级,资产在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必须要派一人参军,而这一人就是府兵。

由于战争的影响,初唐时期的人口较少,因此若是想要招募足够的军队还是较为困难的,因此采用农民成为府兵可以大大减少军队招募的困难,提升军队规模。

每当政府需要征发军队时,便让那些农民自发携带武器装备和马匹前往战场——只有在均田制下的农民才能够有实力自行准备这些战略物资,政府则给予他们相应的补贴。

在唐代府兵在应征时在武器装备上需要装备好弓箭和横刀以及毡帽毡装,在物资上唐朝每一名府兵需要准备好九斗小麦。

这些装备平时是由地方官府进行代管,等到发生战争时府兵就可以用官府发的凭券将装备换回。另外,在服役的府兵若在边防防御超过一年者,官府还会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对府兵进行补助。

由于府兵的武器和物资都是自己准备,国家只需要做好管理和激励工作就好,这种方式还给唐朝节省下大量的财政支出,为朝廷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使得官府有更多的钱财投入到发展经济、文化、民生等。

然而这制度却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逐渐没落,战事减少,贵族们对于普通百姓的土地侵占和兼并现象也愈发严重,这就使得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度出现了没落。

唐玄宗时代,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府兵的战斗力孱弱,政府对军户的待遇逐渐下降,使得想要依靠战功求取功名的府兵也大多不愿再受朝廷指挥,这汇总状况使得其很难再为唐朝守疆扩土,之后由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武入仕就成为了国家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之一,秦国更是任用这一点“以力取士”。因而在秦汉时期,虽然并未设立专门的选举武官的科目,但是推荐具有勇武谋略之人为国家重用,也成为了各地官员重要的日常事务。

隋唐时期更是沿用了旧朝以武选士的习惯,举荐勇武人才更是成为了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之一。唐朝还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必须要把荐举武勇之才。

等到了初唐的后期阶段,由于勋官入仕的人员太多,武将难以管理。再加上边疆问题的困扰,边疆的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就对唐王朝虎视眈眈。还有府兵制度得衰颓和弊端显露,导致唐朝的军队战斗力下降,这让这些游牧民族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唐朝进行侵略。

武则天作为当时的当权者,既面临着来自边境外族的威胁,还要面临国内府兵制衰落,军队战斗力下降的景象,急需通过创立一种稳定的无关选拔制度来重振军威,稳固自己的统治。

因此公元702年时,武则天在原本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又创立了武科取士制度,推行武举制。同时武举考试还是一种十分开明的制度,没有身份和社会阶层上的限制,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考中。

这一项制度的设立,不仅给了寒门子弟和平民百姓以武入仕的机会,也再次激发了社会上尚武的风气,极大地增强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二“下兆门下”就有记载武举不限身份一事:“崔园微时,欲举进士。于魏县见李含章云:“君合武举出身,官更不停,直至宰相。”开元二十三年,应将帅举,又于河南充乡贡进士,其日于福唐观试,遇敕下,便于试场中召拜持戟,参谋河西军事。”

由于武举的出现,民间也因此兴起了体育锻炼以考取武举的风气,甚至还出现了一系列武术、摔跤、射箭、拳术等体育运动,即便是普通民众也会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还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唐人的体魄。

武则天创立武举这一考试,也有效地笼络了当时在军事领域上有着较高才能的人才,为唐朝的军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和有能力的将领,为唐朝储备了大量的武备人才,很大程度上帮助唐朝的军队摆脱了府兵制衰退带来的后果。军队重新恢复战斗力之后,边境异族入侵的状况也得到了解决。

在武举制度设立后,被选拔的备用人才都需要通过兵部举办的选拔考试才有可能正式进入军队,求取功名。

武举考试的科目种类也是五花八门,种类极多,除了马射和步射方面的技能考核,还对选拔者的身材和年龄也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身高要求在六尺以上,年龄需要在40岁以下。

后期的武举考试对被选拔者的武艺等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还出现了负重等科目,需要被选拔者能够负重四百斤的东西,并且走上一段路。除此之外,武举制度还对号应试者的文化水平也有所要求,武艺和智商都达到了才可以入选。

之后的唐玄宗时期,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还被封为了地方节度使,安史之乱后郭子仪由于作为统帅平叛有功,还因此获得了分封。

这一项制度的出现不仅为唐朝增添了许多武学人才,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和政治局面,还打破了朝堂之上武将被文官掣肘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武举这一制度也为后世的人才选拔提供了许多经验。

已闻塞下销锋镝,正自胸中有甲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之后的唐玄宗时期,天下承平,国家对于军队战备和武力的需求减弱,万国来朝,时任的统治阶层希望通过稳定的贸易和与外的文化交流等发展经济,带动社会的发展。

因此武官在这一时期能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少,朝廷中的主要职责再次被文官覆盖,朝廷对于武官的不重视也再次影响了社会之上弃文学武的风潮,改而再次重文轻武。

然而随着武将的逐渐没落,边境以及少数民族的蕃将开始显露能力,他们大多数都百经沙场,骁勇善战,是把守边关的重要角色,手中也执掌兵权,因此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批蕃将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维护好国家边疆的稳定,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由于在唐朝时期,军功成为了官员争取升迁的重要方式,因此即使是文官也会争取统兵的机会,用军功换取官位。朝堂之中时常与皇帝有较深入联系,也更为信任的的高级官员也是君主选派将帅时首要考虑的人选,指挥大军出征的行军总管往往是朝堂之中的宰相或是各部尚书,形成了“卿相统兵”的现象。

唐玄宗在继位后,“卿相统兵”的现象更为严重。甚至在开元初年的时候还有宰相宋璟恶意压制边疆将领郝灵佺诛杀突厥可汗的战功,使得其悲愤自杀的事件发生。

此外还有唐玄宗欲使立下赫赫战功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相却遭受时任宰相张九龄严词拒绝的事情发生,阻止了以武代文的现象出现。同时由于蕃将大多没有受到完备的文化教育,缺乏学术知识,也几乎断绝了武将为相的希望。

由于唐玄宗之后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武将们长期在外统兵,更加减少了回到朝廷之中与文官共事的机会。即便君主希望能够以自己信任的文官担任节度使,但由于文官在朝堂内部对武将的倾轧,使得大多数文官都极其鄙夷尚武之人,因而他们的军事能力也不足以承担起统领一方兵权的职责,这就导致了中央的兵权开始逐渐转移到蕃将手中,兵权旁落。

开元末期,当时的宰相李林甫还以“文士为将,怯当矢石”的理由建议唐玄宗重用蕃将,再次削减了文官的统兵机会。在之后的安史之乱时期,朝廷甚至还让有军事经验的武将去代替文官担任地方官职。于是就形成了文官无法处理军事事务的刻板印象,将兵权交由武将掌管也就成了唐玄宗及其之后统治者们的习惯。

结语:

军功在唐朝时期成为了平民百姓和官员追求升迁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开始分散,职业职业武官才得以在军政上大放异彩,占据政治和军事的主导权。

唐朝的种种选拔武官的制度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武官的选拔也可以看出封建朝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对人才的需求。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军队的招募之中看到武举制度的影子。国家想要繁荣富强,不可重文轻武,也不能重武轻文,二者平衡发展文武并济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1]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M.台北:大化书局.

[4]吴廷燮.唐代藩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孟彦弘.唐前期的兵制与边防[1].唐研究.1995.

[6]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