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出虚汗怎么办 小孩子出虚汗是怎么回事
谣言
儿童发热,捂一捂,出出汗就好了,不用吃退热药。
辟谣
1.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上,通常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发热是由于炎性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素共同作用下的中枢性反应,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虽然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因此,恰当使用解热镇痛药是必要的。
2.一捂就能退热吗?
老一辈人认为,发热捂一捂,只要汗发出来,体温就能降下来了。一般来说,人体持续发热时,体温中枢会发出降温指令,这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呼吸加快,促使身体散热,并开始大量出汗。
但是低龄儿童体温调节机制较弱,汗腺发育不完全,如果再穿上厚厚的衣服或裹上厚厚的被,则可能因为无法正常散热而越捂越热,导致体温升高不退,进而引起呼吸困难,出现高热惊厥甚至休克等危险。
而且,如果孩子大量出汗,可能造成大量电解质丢失,引起电解质紊乱,还有导致脱水的风险。而大量的脱水也会造成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减少,严重地影响散热,肾功能受损。
因此,孩子发热必须及时做相应的处理,千万不能在孩子发热的时候捂汗。
3.儿童如何退热?
儿童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孩子发烧后,如果精神状态尚可,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如降低室内的温度(大约在24℃)、减少穿着衣物等,同时应让孩子补充饮水,并用温毛巾敷颈动脉、腹股沟、腋窝、额头、背部等,促进散热。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识及临床研究均认为,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应禁用解热镇痛药,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或情绪低落时,可采用退热剂,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需要强调的是,两者虽然都是非甾体抗炎药物,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抗炎作用,只有镇痛、解热的作用,而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2个月以上的孩子,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使用,以免产生肾损害。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肝损伤、皮疹、胃肠道反应等。注意两种药最好不要混合服用,退热药物多在30~60分钟后起效,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应间隔4小时以上,一天用药不要超过4次。如果用药后体温没有下降的趋势,则需及时就医。
儿童发热捂一捂,出出汗,不用退热药的说法,没有临床证据支持,且潜在的并发症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建议及时选用物理退热方法,或在儿童体温高于38.5℃时择机应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辟谣专家:南阳市中心医院 主管药师 张宇
审核专家:南阳市中心医院 主任药师 郑芝欣
河南药学会医院药学妇儿学组 主任药师 任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