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人体艺术 国产最好的a级suv

时间:2023-06-15 22:0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790 评论:0

取而代之的是对着镜子脱衣服的人体形象,安静、诗意的氛围也转变成了富有运动感的画面,清冷的调和色变少了,跳脱出许多黄、绿、蓝的纯色,激烈、冲突,还出现许多张扬的几何图形,好像要完全打破叙事性。

刘晓辉在香格纳个展“两个动作”现场

刘晓辉,1975年出生于山东,1991年来到北京,相继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附中,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习。2007年应邀赴英国伦敦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刘晓辉作品的结构是紧紧围绕其生活线索(路径),利用绘画语言的造型塑造和对色彩的反复分析,在对于“当下经验”的不断肯定与否定中,通过在绘画过程中反复地推敲与提炼,运用指向性模糊的题材和寻常的场景事物,力图通过“质”和“量”的渗透反应,来寻找一个“空间”进行反复实践和判断。

或许,刘晓辉是艺术圈起得最早的艺术家。

每天早晨6点20分起床,刘晓辉已经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和大多数艺术家如夜行动物的生物钟不同,刘晓辉的生活极其规律,生活越来越规律,甚至是他的另一个目标。

早上开车到工作室,然后画一早上画——他每天都保持着这样的工作节奏。

刘晓辉说, “我不太相信灵感,因为我每一天的工作都会有一些感受,会直接画在画里,我相信累积起来的东西。”

刘晓辉工作室

层叠式的绘画方法,让刘晓辉在单张画面的创作节奏上显得有点儿慢,画完一层还要等它干,于是他干脆就再画一幅。工作室的四面墙都是正在创作的绘画,工作在多幅画面之间同步进行。因为每天面对画的感觉都是新的,所以每天都会在反复涂抹中产生新的变化:画大尺幅画累了,就想画小的,画平静静止地多了,就想画点儿动态的。

对一个终日都在工作室里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也恰恰是这些细微的身体需求,在积累中造就了刘晓辉每一次展览呈现的转变。

两年多以前,刘晓辉画了一个女人的背影。一个夏天的妇女,白衣、黑裙、短发、高跟鞋、裸露的手臂和小腿。她没有面孔和表情,这使得人们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她的内心深处。在那场名为“西西弗斯之谜”的展览中,这个不断重复的女人背影形象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欲言又止的潜台词,让所有人都对这个形象产生了想象力。

《无题-绿草地》 2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4-2015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个形象将成为刘晓辉的标签时,2018年3月4日北京香格纳画廊开幕的“两个动作”中展出了他的最新作品,作品中则完全看不到这个女人。取而代之的是对着镜子脱衣服的人体形象,安静、诗意的氛围也转变成了富有运动感的画面,清冷的调和色变少了,跳脱出许多黄、绿、蓝的纯色,激烈、冲突,还出现许多张扬的几何图形,好像要完全打破叙事性。

无题-自由生长 | Untitled - Natural Growth 绘画 | 布上油画 | Painting | Oil on canvas | 220*660cm (in 3 pieces) | 2015 ~ 2017, LXH_4085

有人跟他说,之前的作品像大海,而这次的作品像森林。

刘晓辉有着自己的展览和工作节奏,时隔几年呈现一个个展,从更早的“劳作”系列和上一次个展“西西弗斯之谜”,这种与时间的间隔平行的还有作品面貌上的巨大变化。尺幅上不仅从小变大,画中人物在从具体生活的形象到非具体所指上,色彩从既定的色彩区间到选择纯色,一点点发生了变化。

“其实我从来没有预设自己要画一个背影为题材的作品,为什么会发生转变?我自己其实是没有预设的,转变是自然生长在每天的工作当中。”

面对刘晓辉,难以对艺术家每天进行绘画的状态进行抽丝剥茧的梳理,似乎理解他的转变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且具有跳跃性的事情。而当从他的工作方式入手阅读,这一切又豁然开朗。

刘晓辉工作室

对于刘晓辉而言,题材只是一个容器,包括尺幅、颜色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一点,重要的是他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但经验又意味着局限,所以需要时常用新的经验否定自己,于是便出现了这种不断否定、不断游移的工作方式。而这份工作方式,也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刘晓辉真正的创作起点是在他美院任教之后,之前他曾在《北京青年周刊》工作八年,设计的工作一方面启发了他面对生活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让他认清自己希望专注创作的内心。随后,他又回到美院考取研究生,之后留校。那个时候刘晓辉的作品特别注意捕捉那种带有叙事的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冗长、机械且重复的生活节奏往往被他简洁有力的笔触带动出来,几乎所有情节都围绕着艺术家周遭事物展开。

One Day of A Female Model, chinese ink on paper, 220 x 100 cm, 2007.女模特的一天,纸本水墨,220 x 100 cm, 2007.jpg

出身艺术世家,自幼学习绘画的刘晓辉,对于绘画的材料并不陌生。小时候,图像信息的匮乏和绘画技巧的学习,让他善于创作甚至虚构形象。和很多从文革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一样,连环画成为了少年时期的读物。这种由人物串联的叙事形式,在多年之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刘晓辉的创作。

在他的早期创作2011年《女模特的一天》中,刘晓辉将模特的一天生活用连环画或电影分镜头的手法所展现:一个模特穿上衣服,关上门,走出校园,走到生活当中。可能做模特也没什么钱,所以她下午还要去做小时工,而这些画面都是刘晓辉自己想象出来的。

《02模特的一天》(局部) 31.5x41cm 布面丙烯 2011

而当时其中对镜脱衣/穿衣的动作,以一种无意的方式,成为了刘晓辉本次个展中系列创作的来源。

“刚开始画了一点动作,但是中间的过程时间变长之后,动作发生了变化,逐渐的演变,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对于刘晓辉来说是不期而遇的,而堆叠在上面画面的时间厚度和反复劳作的密度,让这一切都变的顺理成章,让你能够如此清晰而强烈的感受到艺术家的真诚和创作的生长演变。

在本次北京香格纳展览开幕之际,YT新媒体与艺术家刘晓辉聊了聊他创作中的转变以及本次最新的个展“两个动作”。

YT专访艺术家刘晓辉

艺术家 刘晓辉

YT:早期的“劳作”系列,当时作品的色彩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以“土地”的颜色为主,你说“正在土地上劳动人们有种亲切感”。

刘晓辉:艺术家很依靠身体反映,你需要吃肉的时候就要吃肉,想吃点水果的时候就吃水果,创作也一样,当时我可能需要一些补充。虽然当时创作思路不是很清晰,但是我知道我的创作是有反复性的,而题材和画法是有一定关系的。

那个时候会跟学生一起写生考察,云南、甘肃等地,能看到许多劳动的人,他们都穿着鲜艳的衣服,这些荒凉土地上戴着红头巾的人让我有点儿感动,他希望用色彩的温度来回馈自己内心的感觉,情感上让我有了身体需求。

《红头巾》(局部1) 14x23.5cm 木板油画 2013

YT:在你第二个展览“西西弗斯之谜”中,不仅在作品尺幅上出现了变化,还出现了形象的重复,甚至有些重复都很细微,那这次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刘晓辉:我有一阵创作时非常注重密度,所以画了很多小尺幅的作品,然后想尝试中尺幅和大尺幅。这一试就选择了这些。题材的变化则是来源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当时看看着电视里的女孩拿着饭盒,在走廊里背对着我,穿着高跟鞋走过去。一个送饭的女人,让我跟劳动的人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感,可能是每一个劳动的人都想有这么一个做饭的人?(笑)然后我就画了一张。

《无题-走廊2号》 180x160cm 布面油画 2014-2015

因为我画的很慢,画完还要等画干,就画了第二张,就这样画的越来也越多,两年多的时间里画了十几张。在“劳作”和“西西弗斯之谜”的时候,为了画的像,表达某种叙事,我用了许多调和色。之后我就想用纯色来感受一下,更主动地来搭建画面。像添加限制一样,用黑色、白色、黄色、绿色这些,把颜色作为材料使用,而不是视觉的假象。

YT:那还是有许多东西延续到了这次的展览,比如线条勾勒的人体,这种勾勒的方法是不是对你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晓辉:我不认为“勾勒人体”的技术方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包括颜色,形状都不能构成我的创作核心。我的创作核心还是信任度的问题。主要还是对自己经验的判断和拿捏,反复调试,能不能挤压出另一种可能。没有真理,没有真实,也没有真相,只能每次都去尽力触摸。

无题-对影,布面油画,200x250cm,2015-2017

YT:如何理解展览的标题“两个动作”?

刘晓辉:名字是我自己起的,算是一个题材的描述,一个人在镜子脱衣服。

“两个动作”其实指代许多层面意义的“动作”:形象与镜子反射产生的两个动作;我刚开始画的动作到最后呈现出的动作;有的是在镜框里的动作,也有突出束缚突出镜框的动作。所有事物都是二元的,我更看重这之间的变化,是开放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的。

无题-有纵深的镜子,39.5x46.5cm,布面油画,2016-2017

YT:本次的展览中也出现了同一个形象出现在了不同的作品里,在不同尺幅中间转换。这跟你的工作方法有关吗?

刘晓辉:其实还是跟动作有关系,我觉得绘画还是跟人的心里和身体反应密切结合,非常个人化。在大尺幅的区间画多了,你就会想再画小的,所以我画画也不存在小稿之类的情况,这并不是前后的推动关系,而是并置的关系。可能在这个阶段,我会很尊重我在绘画上的身体需求。

“两个动作”展览现场

YT:在色彩上,这次的展览用了大量的纯色,跟之前创作完全不同,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对绘画的动作而言,当缩减了调色的环节,是否带来了新的影响?

刘晓辉:经过前面两个系列之后,我希望自己的画的密度和质量更变大,所以再用调和色会令人曲解,我不想再画叙事类的东西。用纯色是以此来增加画的“量感”,量感包括画的体量、重量、每一笔的重量和消耗掉的能量,纯度的对比也是这些量的范畴。

在我理解,调色是为了尽可能的趋向于所摹写的图像。而在新作中,图像和现实的关系不再是重点,调色对我而言同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YT:似乎,这次的画面更有空间感了?

刘晓辉:其实我在绘画的过程中并没有用到构筑空间的技法,只是日复一日的创作中自然推进到现在的面貌。但是我的出发点只是呈现一个二维的东西。随着动作和图像的层叠和不断修正,空间自然在形成。

无题-三个动作-130x110cmx3 copy

YT:跨度时间久的创作,是否会让你忘了出发点?

刘晓辉:一般来说,没有人愿意画那么久,很多时候创作期间会遇到很具体的问题,比如形状,其实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花费很久才能克服。一个画家从早期,到成熟期,到后期对形状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重复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重复是被迫的。

无题-三角形与动作,布面油画,100x80cm,2015-2017 - 复件

YT:那这样不断地重复什么时候才能终结呢?什么时候才会是重复绘画的最后一遍?

刘晓辉: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在两年前的展览上就有人问,但我并不明确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回答,这幅画代表着一个空间,代表着我现在的认知范围,那么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无题-叠加的影子

YT:如何在这种不断重复,不断质疑中如何确立这种信任感? 还是说出于一种不信任,出于一种在不信任一直寻找的过程,所以是在不断地重复和推进中得到结论?

刘晓辉: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都是局限的。比如构图的均衡,比如说黄金分割,我会疑问OK吗?于是就会去试试反着的黄金分割,可能出来觉得不好我又画回来了,这就三遍了。人是没有自我的,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在更新着自己,我也愿意将每天的感受和变化体现在创作里。

对于我来说,很多事情是不确定的,经验的累计会成为一种切片,一种我刚才提到的画的空间,当它被构建起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刻了。

刘晓辉个展“两个动作”

香格纳北京

展览时间:2018.03.04 - 04.08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采访:朱凡、Gerald,撰文:Gerald,摄影:Gerald

鸣谢:香格纳画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