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为什么被骂

时间:2023-06-15 22:5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66 评论:0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下,张之洞在名气上要小于其他三位,但是能被人们列为“名臣”自然也是有几把刷子的,虽然张之洞其人一生的功绩卓著,但他的一生也干了不少“愧疚事”。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又称其为“张香帅”。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咸丰二年(1852年)16岁时中举,同治二年(1863年)27岁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在他的早年可谓顺风顺水。

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兴建了很多学堂,兴办了诸多近代实业,又先后督办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于张之洞的卓越成就,最终跻身军机处,官拜体仁阁大学士。

不过对于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向来褒贬不一。褒扬的部分自然不必多说,因为他的成就的确有目共睹。但张之洞遭人贬抑的地方,则需要以史为据了。史料中记载了张之洞一生为官生涯所做的一些愧疚事。

第一,愧对维新派。张之洞对维新派的态度是微妙的,早期非常同情和赞同维新派,于是康有为和谭嗣同都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康有为组织强学会的时候,张之洞还捐了5000两作为会费,最后还做了上海强学会会长。

可是到了后期,当张之洞获悉慈禧太后对康有为变法的态度之后,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停止了对强学会的支持,并辞去会长一职,以此来表明自己和维新派的立场。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让康有为等人对张之洞非常失望。

第二,愧对刘永福和台湾人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清廷无奈之下召回台湾文武各员,准备放弃台湾。

张之洞却一反常态,极力反对《马关条约》,提出:“此时为台之计,只有凭台民战守,早遣无用客勇,以免耗银,禁运银钱内渡,以充军实”。其大意是让台湾人民抵抗日军侵略者,朝廷应当给予军需物资支持。

但是,当刘永福军械短缺,多次向张之洞求援之时,张之洞手上尽管军饷充足,却不敢接济。刘永福战败后,被迫退守厦门,张之洞的这种做法,让人们颇为失望,认为他说得多、做得少,只说不做,他愧对刘永福,也愧对自己的言行。

第三,愧对唐才常。唐才常是清末维新派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全国形势陷入不堪的状态。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督抚与西方列强共同发起了东南互保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唐才常和他领导的自立军成为张之洞争取和利用的目标。在清廷、英国和自己三者之间,张之洞反复权衡,态度暧昧。但到了自立军起事的时候,慈禧和光绪已经逃回西安,清政府得以苟延残喘,于是张之洞决定再回清廷怀抱,剿灭自立军。

在张之洞的操作下,清军包围了唐才常的住所和设在汉口英租界的自立军总部,并于次日清晨逮捕了唐才常、林圭等30多人,不久张之洞下令杀害了唐才常。

第四,愧对慈安太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逝。这个时候,张之洞负责操办慈禧的丧事。其中,张之洞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为慈禧盖棺定论,上谥号。张之洞考虑再三,居然为慈禧上了一个千古未有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硕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盛显皇后。”

慈禧这个谥号一出来,天下大哗,立即遭到群臣反对,一是因为这个谥号有22个字,与大清历代皇帝比肩;二是谥号重复,出现了两个“钦”字。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给慈禧上了这么多字谥号是对慈安太后的不敬,毕竟慈安是咸丰帝的嫡皇后,身份要高于慈禧。而慈安死后才获得了16字的谥号。

由此可见,张之洞在上面提及的四件事中,颇有假道学的嫌疑,而且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两面派,我们不好说他的人格有问题,但是这些做法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理念的封建时代,是被人所不齿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