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典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785读大约3分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曾子认为做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因为士人的责任重大,而且所行之道遥远。他以行仁为自己的重任;这种重大的责任要一直担负下去,到死为止。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不是普通百姓。在古代把人分为四类,分别是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农工商都是生产者和营利者,而士既不生产也不营利,他是尽全力来学道,所以士专求学、专讲道,专讲做人的道理。而要把人道讲得清楚透彻,必须要通达天道。古人说“天道敏生,地道敏树,人道敏政”。但是对于天道,一般人很难体悟,所以要从哪里学起呢?
士要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起。虽然这句话,士、农、工、商都需要学习,但是农工商不需要通达,而士需要通达。《论语》上记载,子游到武城做官,孔子去考察,听到弦歌之声,说道:“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说:“从前,我听夫子您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不学道的人不能发布或听从命令。君子和在位者学道,就能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百姓学道,则会听命于在位的君子。士就是全神贯注地、专一地学道、悟道、体道、讲道、行道。他与商人不同,他是纯粹分利而不生利。
道有体有用,用就是行仁。士也有通达和贫穷。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通达之时就以仁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困之时就修养自身,弘扬仁道。当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按照仁道去做,就是在影响别人,就是弘扬仁道。
而且弘扬仁道是一日不死,一日不休。所以士必须“弘毅”。“弘”是大,就是见识学问,一切都要广大。读书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孔老夫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即使把《诗经》三百首都背熟,但处理政事却不通达,不能把所学落实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处事之中,那么背诵虽多,也不能得其用。“弘”不仅学问、见识要广大,心胸也要广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人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说明儒者的见识学问很广博,没有他不通达的事情。
反观当今很多硕士、博士,没有对国家政策的见识,也无法提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能称为“士”。古代的士读的是圣贤之书,通达圣贤之道,所以有能力对社会的治理、国家的安定、天下的太平提出正确的应对之策。
“毅”,“强而能断也”,“强”不是“暴”的意思,而是《易经》上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人们应该效法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譬如太阳每一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没有中断,这是天的自强不息。我们效法天自强不息的精神,求学上进,没有休息,这是“强”。“强而能断”,“断”是有决断,而正确地决断,必须运用智慧。所以弘毅的“毅”是既自强不息,又有智慧决断。
为什么士必须要弘毅?因为“任重而道远”,肩负的责任很重大,行走的路程很遥远。“士”肩负何种重任呢?如今天下变乱丛生,平天下便是士的责任。小能治国,再小能齐家,能修身,这些都是士的责任。很多人志向很远大,想要成就大事,促进和平。那么成就大事,促进世界和平,要从哪里做起?《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担当大事,促进世界和平,必须从修身做起,自己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能进而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将仁加于自身,以行仁为己任,须臾不离开仁,这个责任难道不重大吗?那么为什么应当以弘扬仁德为己任?
仁者爱人,“仁”字由单立“人”和“二”组成,就是两个人相处之道,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对方,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人就会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结果就是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以,只有仁义之道才是君王最应当重视的。
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是兴起仁义道德的教化,转自私自利为见利思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这个时代的危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如果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人,都能学习《群书治要》,以仁义忠恕、真诚慈悲为治国理念,矛盾冲突自然就会化解,世界和平自然也会到来。
“道远”就是承担大道至死方休,“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路程不是很遥远吗?比如曾子一生力行孝道,临终时还要让弟子打开他的被子,检查自己的身体是否完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曾子临终前才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今以后,我才可以免于担忧没有尽到孝道。
在《礼记·檀弓》上还记载着“曾子易箦”的故事。鲁国大夫季孙子为了表达对曾子的敬意,送给曾子一个大夫专用的竹席。后来曾子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前去探望时,听到侍僮指着曾子的睡席好奇地问:“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光泽多么华美啊!”曾子听到这番话,说道:“这是季孙子赐予我的,我现在坐不起来,无力去换这张席子。”于是便让儿子把这张席子换下。他的儿子说:“您的病情这样重,身体又不便移动,还是等天亮之后再换吧”。
曾子对儿子说:“你爱我还不如这个侍僮!”“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君子爱人是成就他的道德,让他有警觉、有提升。而小人爱人是姑息他的过失,甚至放纵他的欲望、满足他的要求。却不过问这些要求是否符合礼。所以曾子说:“你们爱我还比不上这个僮仆,我何必要这块席子?我能守礼而终,就足够了”。于是他的儿子只好扶起父亲更换床席,但未等曾子躺稳,他就去世了。曾子确实做到了“死而后已”。他的这句话也感动了后人,流传千古。大圣大贤的言论,都出自于他们真正力行的功夫。正因为曾子力行仁道、任重道远,他的这番话在现在读来,仍然感动、鼓励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