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

时间:2023-06-17 03:3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000 评论:0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9日电 题:人生起起落落落,他却深信“秋日胜春朝”

作者 任思雨

8日是传统节气中的“立秋”,炎热仍在,但秋天的脚步已悄然来临。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都写过秋天,就像那句著名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眼中的秋,底色多是悲凉的。

不过,有位诗人却和他们不一样,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他笔下的秋天,为啥和别人不一样?

意气风发的少年

公元793年,有两个少年同时考中了进士,一个是22岁的刘禹锡,一个是21岁的柳宗元。早在两年前,他们在长安游学而相识,年龄相仿、才气也相似,所以很快就成了知己。

不过在唐代,考中进士仅仅是通关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必须靠博学宏词科,最终通过吏部考试才能给予官职。

想通过这个考试并不简单,比刘禹锡早一年考中进士的韩愈,曾经三试吏部而不中,抱着《三年模拟》在长安城“北漂”了十年才成功。

天资聪慧的刘禹锡在两年之内就把考试通通拿下,年纪轻轻就被授予太子校书,后任杜佑幕府掌书记,几年之后又升为监察御史,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制图:倪雯冰

公元805年,唐顺宗继位,王叔文、王伾素受到重用,他们希望发起一场革新运动,意在抑制藩镇、反对宦官专权,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一行人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把持朝政的宦官和藩镇势力联合起来疯狂展开了反扑。体弱多病的皇帝被迫退位,二王身死,刘禹锡、柳宗元也纷纷被贬谪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八司马事件”。

就在刘禹锡南行的路上,他的职位从连州(今广东境内)刺史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一生的转折点就此开始。

制图:倪雯冰

我言秋日胜春朝

从贞元二十一年到元和九年,刘禹锡在朗州苦苦等待了十年。

这中间,“改元元和赦文”曾让他萌生出一线希望,但很快又遭到了现实的打击——唐宪宗随即颁下诏令: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你们必须守在这儿。

对古代文人来说,贬官堪称人生之路最重大的坎坷,对经历过荣耀的刘禹锡而言,这种屈辱感更甚。他写过讲述苦闷的诗作,但从来没有因此走上颓废的道路,而是利用闲暇时间博览群书,发愤著述。

即使面对瑟瑟秋风,也豪气万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开始,古代文人一到秋天就多有寂寥之感,往往感叹壮志未酬身已老,但刘禹锡却反其道为之,他笔下的秋天,歌颂的多是秋天的美好。

制图:倪雯冰

十年之后,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等来了回长安城的机会。

这时京城的大街上,到处都是从城郊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的人们,他也一时兴起发了个朋友圈,把当时的权贵嘲讽了一番: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些桃树呀,都是我走了之后才栽的呢。看看你们这些人,若不是我十年前落难,哪有你们的机会?

但不巧的是,因为这一首讽刺诗,刘禹锡又引起了当权者不满,他再次被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在柳宗元等人的帮助下才改道连州,后来,刘禹锡又转战到巴蜀之地的夔州(今重庆奉节)任刺史。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后半生的贬谪之路,成就了刘禹锡“诗豪”的名号。

一边是被长期放逐,但另一边,他从民间的生活中获得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把文人诗与民歌相结合,在诗歌繁盛的唐代,开拓出一条尚未有人涉足的道路——民歌体乐府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

这些词作不仅脍炙人口,也成为后代文人仿作的典范,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都模仿过,直到明清时期,竹枝词依然十分流行。

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往和州(今安徽省和县)。身为一州刺史,刘禹锡本来应该住在衙门府邸中,但当地的知县却屡屡刁难,把他安排住在南江边上。

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正好,他也不恼,而是高兴地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里挺好挺好。

结果他又被勒令从城南搬到城北,房子小了不少,他想这儿也不错,于是又豁达地写出“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制图:倪雯冰

结果,他再次被迫搬家,新房子杂草丛生,青苔布满台阶,他对此也毫不介意,反而写下千古传诵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我又回来了!

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路过扬州,恰巧白居易也从苏州前往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遇了。

两人来到酒楼,把酒言欢,喝到尽兴处,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他为刘禹锡深深地可惜,明明拥有一身的才华,可是命运却偏偏要开玩笑,“二十三年呀,同辈都升迁了,你失去的可太多了”!

刘禹锡接过话头,但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洋洋洒洒讲出了自己的信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时间一晃,23年就过去了。公元828年,刘禹锡的好友裴度拜相,他也奉调重返朝廷。

他重游长安的玄都观,又想到了这些桃树: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几十年过去了,皇帝换了几任,玄都观的桃林也变成了菜田,当年那些人都去哪儿了呢?虽然受尽挫折,看看,我今天不是又回来了吗?

制图:倪雯冰

与同时代的韩愈、白居易等人相比,刘禹锡虽然同样忧国忧民,但却背负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可即使身处逆境,他也没有认命、不掩盖自己的锋芒,凭着一番豪气在这些苦难中活出了坚强的自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在诗中树立了一个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给后代的文人莫大的激励。他们在坎坷而又不甘屈服时,往往自托为“刘郎”,借以自勉。

如今,你可以理解他的秋天和别人不一样了吗?(完)

参考资料:

【唐】刘禹锡著,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版

郭艳,刘禹锡精神世界的发展演变探析,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杨晓霭,刘禹锡的贬谪生活与诗歌创作,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