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7度正常吗 头疼体温37度正常吗

时间:2023-06-17 04:2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778 评论:0


人类正常体温恰好是37摄氏度?

首先需要指出,人类的体温并非恰好是37℃。

人类核心体温差不多在37℃上下波动,是对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人类正常体温为37℃”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人类正常体温为37℃,西方更常使用98.6°F(华氏度)的说法来自19世纪一位名叫卡尔·德奇的德国医生,他通过收集和分析超过25000人,100万人次腋下体温数据,得出结论称人的正常体温平均为37℃,并成为医学界的圭臬,被长期信奉。

人类正常体温到底是多少?

实际上,不同环境,不同部位,不同状态下,人类有很多个“正常”体温。

通常,我们说的“人是恒温动物”指的是脑、心脏、肝、肺等生命器官周围身体深部的“核心体温”维持在37℃为中心的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波动。

可见,即便是核心体温,即便是在生理状态下,也不是恒定的。

比如,夏日高温下,特别是运动状态下,产热大于散热,核心体温就会高于“正常”。这时,为了让体温回到正常,就需要加快散热,途径就是出汗。

换言之,夏日动辄出汗时,我们的核心体温实际上是高于正常的,只是仍处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不会有明显偏离。

同时,每天24小时内,核心体温也会有所波动。


以下午相对较高,后半夜显著较低。

单就腋下体温来说,“正常平均温度”也不是恰好37℃,更新更严谨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为36.78℃。

另外,不同年龄体温也有显著性差异。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老年人平均体温要显著低于年轻人。

一项在平均年龄为81岁人群的研究发现,他们的腋下温度从来没有达到过37℃。

这样,即使他们病了,发烧时体温也可能达不到目前的发烧标准,容易导致误诊。

相应的,反而应该关注体温过低,低于35℃,常提示疾病状态。

动物的体温是长期适应环境和运动状态的结果

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所谓恒温的动物,维持相对的恒定的高体温需要非常巨大的生物学代价。

而这巨大代价换来的是更加适应环境和运动状态的生存优势。

比较生物学发现,恒温动物一个最为巨大的生存优势就是优秀的抗感染能力。

其中,首先体现在,相对于冷血动物,恒温让他们身体“携带”的真菌数量至少减少5到6个数量级以上,从而极大减少了真菌感染的机会。

同时,相对高温可以获得很高的免疫反应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抗感染能力。

而遭遭遇感染时,还会主动升高体温——通过发烧来抑制病原体,同时进一步对免疫系统进行动员。

这就是我们说发烧是一种保护机制的主要理由。

研究甚至发现,即使是冷血动物,遭遇感染时,也会通过行为来升高温度,增强抗感染能力。

比如,不惜冒着被猎食的风险从隐秘的巢穴中出来到光天化日下晒太阳。

影响动物体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代谢率和运动能力的需求。

比如,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动物,代谢率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运动能力的下降而递降。

这种相关性在对运动能力要求极高的鸟类(飞翔,是一种超出陆地动物想象的极高耗能、极高强度的超级运动)表现的尤为突出:

证据强烈提示,体形越小、具有更强飞行能力的鸟类就具有越高的单位体重代谢率。比如,体形最大的黑嘴天鹅平均体重达8900克,每千克体重代谢率仅有47千卡;而体形最小的棕蜂鸟平均体重仅有3.5克,每千克体重代谢率高达1600千卡。

上图显示雀形目鸟类、胎生哺乳动物、蜥蜴类和两栖动物体重与代谢率的相关性

高代谢率伴随着高体温。

这同样在鸟类体现的最为显著。

在一项研究中,所有鸟类在静息状态、运动状态和高强度运动状态(飞翔)下平均体温分别为38.5℃,41.0℃和43.9℃。

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分别比哺乳动物平均高1.87°C和2.43°C。

记录到鸟类最高体温甚至超过47℃,分别是一只白冠麻雀的47.7℃和一只蓝胸鹑的47.0℃。

人类体温也基本符合以上规律。

人类在大型哺乳动物中体型算是较小,而且运动能力很高(尤其是长途连续奔跑的能力是最强的),因此,体温是相对比较高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