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
1939-1945年间,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余亿人口卷入战争当中,为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反法西斯阵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层面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争,对之后的世界格局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战期间,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同盟国代表达成了诸多共识,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一批国际组织陆续建立。战后美苏对抗加剧,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
二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新兴国家独立,发展中国家走上国际舞台。
同时,在二战期间,以喷气机、雷达、计算机和原子弹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得到应用,改变了战争方式,也推动了民用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助力。
最终,反法西斯阵营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参战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争的破坏力空前,欧亚大陆瓦砾遍地,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期间全球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5500万,各种战争罪行、屠杀、奴役和种族灭绝行为共同写下了历史上的黑暗一页。
影响如此深远的全球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先是在欧洲:德国纳粹党利用人们对《凡尔赛和约》和经济形势的不满成功上位,在重整军备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吞并与干涉行动。1938年,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相继被纳粹德国吞并,而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隔岸观火。同样,意大利法西斯化和扩军的进程也没有受到阻挠,他们先后侵占了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等弱小国家,二战欧洲策源地逐渐形成。
其次是在亚洲:早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就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时又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二战亚洲策源地逐渐形成。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弗朗哥的右翼国民军,帮助弗朗哥夺取了政权,这场战争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战争过程
纵向看来,这场让参战各国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防御阶段(1939-1941)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结大量装甲部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入侵波兰,波兰力战不敌,迅速败亡。这种空地一体、以装甲部队为先锋、快速推进实施包围的先进战术后来被称为“闪电战”,而德国入侵波兰也被视为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波兰战役期间,英法对德宣战,但并没有采取实质行动,史称“静坐战”。
1940年,德军打破了“静坐战”僵局,先后以“闪电战”战术攻占挪威、丹麦、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境内,一路推到英吉利海峡,作为传统军事强国的法国被德国击败。战败前夕,大批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为将来的反攻保存了力量。
1940年7-10月间,德军对英国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和潜艇战,遭到了英军坚决反击,没能迫使英国屈服,这也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首次遭到挫败。
对于德国而言,东方的苏联也是心腹大患。在相继占领波兰和巴尔干诸国之后,德国联合欧洲轴心国发起“巴巴罗萨” 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三路大军剑指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是二战东线战场的开端。苏联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大片国土沦丧,但很快稳住了阵脚。外加入秋后降雨频繁,道路泥泞,德军的进攻速度慢了下来,止步于莫斯科城下。入冬后天气寒冷,得不到冬装的德军部队难以行动,除了战斗减员外,很多人被冻死冻伤,“闪电战”战无不胜的传说破灭。
在北非战场,德意联军已将英军逼到了埃及-利比亚边界,形势危急。
由于日本的战略物资进口受到了美国的限制,他们决定先发制人。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空部队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这一事件迫使美国加入战争,同时也是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开端。
第二阶段是转折阶段(1942-1943)
1942年发布的《联合国家宣言》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美英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友提供作战物资。虽然形势有所缓解,但东线战局依然对苏联不利。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苏德双方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惨烈的巷战。最终,苏联援军把德国第6集团军包围在城内,德军补给断绝,传染病流行,在苏军的打击下死伤惨重。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再也支持不住,向苏军投降,苏军扭转了东线战场的形势,转守为攻。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当中,提前掌握了日军作战计划的美军发动多次空袭,成功摧毁了4艘日本航空母舰,实现以少胜多。太平洋战场局势发生转折,战争的天平向同盟国倾斜。
1942年10月,在阿拉曼战役期间,英军重挫德意联军,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扭转,德意联军陷入被动,次年4月投降。在此之后,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登陆,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3年上半年东线局势相对平静。7月,德军为夺回战场主动权,发动库尔斯克会战,然而苏军的抵抗和盟军登陆意大利导致德军的攻势半途而废,东线德军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从此节节败退。截至同年11月,苏军已经成功收复了基辅等一系列重要城市。
第三个阶段则是反攻阶段(1944-1945)
盟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英美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8月收复巴黎。与此同时,苏联赶走了长期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一直推进到波兰华沙,纳粹德国由此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已经无力回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轴心国成员也陆续倒向同盟国一方。
其后,纳粹德国又遭遇了阿登反击战失利等一系列重大挫折,美英实施的战略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盟军和苏军收复西欧、东欧大部地区,战火席卷德国本土。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盟国首脑一致同意迫使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4月末,美苏部队在德国易北河会师,苏军发动了对柏林的最后总攻,经过血战拿下了这座纳粹老巢。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之后不久,德国武装力量于5月8日宣告投降,纳粹德国覆灭,二战欧洲战事由此结束。
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全面进攻,轰炸日本本土,中国等地的抗日武装力量也纷纷展开反攻,日本的军事实力被逐渐消耗,之前占领的战略要地陆续被盟军夺回,然而日本依然企图在本土顽抗。1945年8月,美军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日本顽抗的希望破灭。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