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 《咏柳》古诗

时间:2023-06-17 07:0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232 评论:0

本期“诗教课堂”栏目转发王宜振老师的文章《我心中的诗歌教学》,推荐品读。

王宜振荐诗

鞋子的自白

王立春

这一辈子

不做一只小孩的鞋子

真是白活

大人的鞋可真没意思

抹着油光光的头

走起路来

还一本正经

我愿意抱着胖乎乎的小脚丫

摇头晃脑地

到处跑

我喜欢钻土堆

黑色的大甲虫

会让我浑身挂满泥巴

像个风尘仆仆的将军

为了追一只蛤蟆 我可以

义无反顾地冲进河里

宁可浑身湿透

也要把那个家伙踩到脚下

谁像我一样 能不停地

踢一个小石子儿呢

还能让小石子享受上天的感觉

当然有时我也会歇下来

停在路边的草丛

和小花朵慢条斯理地唠嗑

再弄一顶金丝小帽戴

那是蜘蛛早为我织好的

大鞋子会把自己扮成能干的汽车

拉满沙子到处跑么

大鞋子会飞到空中

拽着树梢儿打秋千玩么

当然 做一只小孩的鞋子

非得坚强

额头摔破了也不哭

牙齿磕掉了也不怕

就是豁豁着嘴

也绝不喊疼

唉 胸前别着名牌的大鞋子呀

他们就连睡觉

都不敢翻身

小孩的鞋子能让脚长大

大人的鞋子却让脚变老

黑女品读

这是一首有趣的诗,它的主人公是鞋子!具体地说,是小孩子的鞋子。一开篇鞋子就表明观点:不做一只小孩子的鞋子,就是白活。接着就从各个角度,将“大人的鞋子”的“没意思”“一本正经”与做小孩鞋子的“愿意”“喜欢”作了鲜明的对比,描述出小孩子天真烂漫、率性自由的生活画图。但不仅止于此,诗的结尾对全篇做了“点睛”:“小孩的鞋子能让脚变大,大人的鞋子却让脚变老。”这两句话貌似平常,细想却另有深意:只有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人才能真正长大。再往深处想,如果人们都能这样长大,即使老了,也会拥有一颗孩子那样珍贵的童心。

这首诗貌似在描述做小孩的鞋子的种种乐趣,其实蕴含着对儿童天性的赞美,对童年生活的回味和热爱。

孩子的诗

本期点评诗人

戴达,中国作协会员。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外童话鉴赏辞典》主编之一,新版《新诗鉴赏辞典》编委之一。出版有诗集《与情人节跳舞》、诗论《现代诗欣赏与创作》。曾获1988星星诗刊现代诗大赛首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童话、童诗分别入选《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童话卷、童诗卷。

01

雨后

电子科大附小五年级 程一尧

一滴水从树叶上落下,

打在湿润的泥土上,

柳绿,花红——雨的礼物!

溪岸边的参天大树,

已经湿透了,

凉爽,温柔——雨的礼物!

一条小溪劈开了山脉,

清泉石上流,

天光,云影——雨的礼物!

品评:语言质朴,形象清新,形式工整,富有韵味。每节以“雨的礼物”作结,抒情性强。令人瞩目的是,诗的首节和尾节均以小(一滴水/一条小溪)见大,尤以尾节为烈,诗的张力由此显示。

02

天黑了,我却睡不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四年级 陈嘉奇

天黑了我却睡不着

惦记着动物百科上的

鲨鱼、蓝鲸和海豚

他们全都睡着了吗?

寒冷的海里没有被子

他们怎么取暖呢?

广阔的海洋没有边际

它们也能挨着妈妈吗?

在那人类无法到达的

黑暗而神秘的深海

滚烫而幽深的地核

遥远而空寂的宇宙

有我不知道的生命吗?

夜深了我还睡不着

希望这深海、地核和宇宙

不是妈妈说的那样无边无际

只有那样

我喜爱的动物朋友们

还有那些人那未知的生命

才能找到它们的妈妈

安心入睡啊!

品评:莫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心事浩渺连广宇。少年诗,少年情怀。这首诗有一定深度,难得的是选材独特,视角新颖,溢满好奇与神秘的诗行,奔流着内心的善良。

03

收藏声音

湖南省长沙市枫树山莲湖小学四年级 李子远

我想把

黑熊的鼾声

鱼吞下云朵的声音

一朵花开的声音

蝴蝶飞的声音

阳光照耀的声音

蜗牛穿过草丛森林的声音

蚂蚁踩断阳光的声音

蛇压碎树叶薯片的声音

雨点摔倒的声音

……全部装在

一个

瓶子里

收藏起来

这样

我就可以

把一整个森林带走了

品评:通感构筑全诗,从诗题到内含。因为视觉与听觉的互通,作为听觉的声音(可听见和不可听见的混合),被成功地从抽象蜕变为具象,并且生机勃发。照这个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一整个森林带走。”

诗教课堂

我心中的诗歌教学

王宜振

新诗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的比重并不大(除北师大版以外)。但这部分课文,不少教师认为是难点,不知道怎么去教。新诗教学为什么会成为难点呢?新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和领会什么?我想就这些问题,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探讨。

诗歌属于文学,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可这种体裁,同小说、散文、童话等体裁又有明显不同。我们说,从审美视点来观察,文学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视点文学,又称非诗文学或叙事文学。它包括诗以外的几乎所有文体,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体,自然都在其列。还有一种文体,就是内视点文学。诗(尤其是抒情诗)属于这一种。那么,何为内视点呢?内视点就是心灵视点,精神视点。外视点文学和内视点文学不同,外视点文学是叙述世界,内视点文学则是体验世界;外视点文学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内视点文学则是对世界情感的反应,是披露心灵世界的精微。可以说,诗是世界的内心化、体验化、主观化、情态化。如果把诗同散文相比,散文探索“外宇宙”,诗则探索“内宇宙”;散文寻觅外深化,诗则寻觅内深化;散文在外在世界徘徊,诗则在内心世界独步。弄清了诗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对新诗就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诗是很有帮助的。一些教师之所以把新诗教学视为难点,可能是对新诗特征不大了解的缘故。那么,新诗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它要引领学生达到怎样一种境界?

新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联想

联想,是人类思维的重要一翼。学会写作,首先从学会联想开始。一个小学生不会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几条筋,没血没肉。什么原因?就是不会联想。学会联想,是小学生学会写作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联想呢?新诗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典型范例。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地联想。我们不妨来看着名诗人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要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胖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

亲亲她

然后快乐地融化

这首11行的小诗,曾入选多家小学语文课本。这首小诗有些什么特点?我以为,引导学生掌握小诗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就很容易抓住这首小诗的关键点。小诗运用了三层联想,它用的是辐射式,是一种横向的并列联想,即以A为圆心,由A想到B,由A想到C,由A想到D。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联想方式。先是飘到小河,变成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或是飘到广场上,变成胖雪人,望着小朋友笑眯眯;最后选择飘到妈妈脸上亲亲她,再快乐地融化。联想使小诗鲜明、形象、丰富。

我们再看着名诗人樊发稼的《问银河》:

银河,银河

请你告诉我

为什么大伙

都管你叫“河”

一阵风吹过

你可起浪?你可生波

那里可有长胡子的小虾

可有爱钻洞的泥鳅

可有摇头摆尾的小鲤鱼

可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

你那里,能不能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银河,银河

请你告诉我

这首14行的小诗,曾人选北师大版和台湾的小学语文(国语)教材。这首小诗也运用了联想手法,从银河想起了河。既然是河,就应该有河所具备的特点:风吹过,可起浪生波;河里有长胡子的小虾、爱钻洞的泥鳅、摇头摆尾的小鲤鱼、穿硬壳衣服的田螺,就应该可以一边划船,一边唱歌。全诗利用连环式联想,这是一种纵向的垂直联想,即由A为起点,由B到C,由C到D,由D到E,由E到F……一环一环,连贯成一个整体。这种联想,往往构成一系列画面,有着诱人的魅力。

新诗教学要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想象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是经济,而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科学发明的先导。谁掌握了想象力,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它足以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其实,联想和想象是一只鸟的两只翅膀,缺了其中一翼,都不能飞翔。联想不产生新形象,想象产生新形象。它是人类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新诗是属于内视点文学,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文学体裁。新诗教学,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思维,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常见的想象力有三种类型:一是象形想象,二是变形想象,三是象征想象。大家来看我的一首选入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小贝壳》:

海边小贝壳

请你告诉我——“你的年纪不算大

为啥皱纹多又多”

贝壳笑呵呵

悄悄对我说——那是条条录音带

录下大海一支歌。

在这首小诗中,有两个重要形象:一个是贝壳螺旋式的皱纹,一个是录音带。录音带是受到贝壳皱纹的触发,创造出的一个新形象,两个形象有相近、相似之处,我们把它叫做象形想象。

我们再来看雪兵的《摇篮曲》:

小宝宝

像只鸟

奶奶的胸怀啊

是鸟儿温暖的巢……

在这首4行小诗中,前两句:小宝宝,像只鸟。宝宝再小也是个小人儿啊,怎么能是鸟啊!人和鸟绝无相近、相似之处。因为最后一句:奶奶的怀抱是鸟儿温暖的巢,那么,小宝宝是只鸟就在神韵上相通。这种想象,我们称之为变形想象。

我们再来看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小学语文教材,台湾着名童诗诗人林武宪的《鞋》:

我回家,把鞋脱下

妹妹回家,把鞋脱下

哥哥、爸爸回家

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

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

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享受家的温暖

这首小诗共12行,其中用了两个想象:一个想象是象形想象,那就是把鞋比作船。大家看看,鞋和船有没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呀?有。我们把它叫做象形想象。还有一种想象,就是诗的第2节,把鞋想象成人。鞋和人有没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呀?我们说没有。我们把它叫做变形想象。一首小诗,用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可见想象力之丰富了。

新诗教学要教会学生全新的发现

发现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发现是对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透彻的感悟。整个发现的过程,是作者对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开掘,是进行创造的过程。我曾写过一首只有4行的小诗《红蜻蜓》:

我捉住一只红蜻蜓

放进小小的标本夹

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

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

红蜻蜓大家见得多了,可谓司空见惯。我们的童年时代,都有捕捉红蜻蜓的经历。可要就红蜻蜓写出一首诗来,而且还要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发现,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诗人要面对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要考验诗人的观察力,二是要考验诗人超强的想象力,要两个能力都出色才行。第一个能力是观察力,这没有问题,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几乎天天同红蜻蜓打交道,还在夏天用大扫帚捕捉过红蜻蜓。第二个能力是考察诗人在观察中能不能拓展想象,在想象中能不能有新的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难。我经过长期地思考,惊异地发现,红蜻蜓在天空飞来飞去,多像春天的一只红脚丫呀!孩子们把红蜻蜓捉住了,做成了标本,使春天失去了自己的一只红脚丫,春天自然会哭了!这种发现,无疑是在大自然中的发现。

我们来看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着名诗人艾青的诗《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诗人艾青对水手生活十分熟悉,有着深切的体验。但要写好水手生活,又该抓些什么呢?诗人艾青深谙化大为小的手法,他首先抓住了水手生活两件最常见的事,那便是起锚和抛锚。起锚又该抓什么呢?他抓住了起锚时那一片洁白的浪花;那么,抛锚又该抓什么呢?他抓住了抛锚时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层层化小,越化越小,化大为小的手法,帮助诗人抓住了海员生活中最常见却又是最本质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牵牛,牵住了牛鼻子,那牛自然就会乖乖地跟你走了!但小诗写到这里只写了诗人对水手生活的体验,并没有写出在体验中的发现。所以,诗人的笔力继续触及生活的深处,在生活的深处开掘,揭示出海员一生一直是“盼望出发”和“盼望到达”的,从而揭示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胜利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的发现,其内涵深刻,令人回味。

我们再来看俄罗斯着名诗人日丹诺夫的一首诗《鸟儿死去的时候……》:

鸟儿死去的时候

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

那子弹和鸟儿一样

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这首小诗只有4行,却充满了创新思维,充满了诗人的重要发现,读后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小诗描写的事物并不复杂,只有子弹和鸟。子弹和鸟,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子弹和鸟看似势不两立,子弹要把鸟射死,似乎天经地义。可是,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射杀鸟的罪过并不在子弹身上,而是操纵子弹的那个人。这首诗很具创造力。它的创造力在于诗人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身上,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子弹和鸟都把飞翔作为自己唯一的希望。子弹射杀了鸟,使子弹和鸟的共同愿望均遭到破灭。我们看看,这个”点”找得准不准呀?从这个“点&34;上使我们想到很多很多,它蕴含着人生深层的哲理。诗人的发现,往往使一首诗长出飞翔的翅膀。诗一旦有了翅膀就可以穿云破雾,翱翔云天了!

新诗教学要培育学生真实的情感

诗是主情的。一首诗如果情感不真实,这首诗就失去了它的审美价值。我们的作文教学,充塞着虚假的编造,使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我们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着名儿童文学作家蒲华清的《天气预报》:

自从爸爸出差了

全家人天天看天气预报

那天预报哈尔滨有寒流

奶奶直叨念爸爸没带棉袄

第二天那城市气温回升

全家人露出舒心微笑

今天妈妈特别关心南方气象

爸爸明天将飞海南岛

当听到海南岛是个大睛天

又担心爸爸没带草帽

我说太阳有啥可怕

只要爸爸多吃冰糕

我只希望天气稳定

千万别下大雨/别落冰雹

自从爸爸出差去了

我们夜夜在屏幕上追踪、寻找

全家人都随着天气预报

一忽儿高兴,一忽儿心焦

不知爸爸知不知道

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老小

蒲华清这首小诗,凝聚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听说香港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选它了。作者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高手,善于在平凡的细小的生活中捕捉感动。小诗写爸爸出差去了,一家人围着爸爸的行踪,在追踪在随着天气的变化或高兴或心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天气变化,却牵动着一家人的心呢?原来这里充满着奶奶、妈妈对爸爸的深厚感情,真是一个亲切、和睦、快乐的、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充满温馨的家庭。不少人认为,平凡的生活难以找到情感的变化起伏,蒲华清的《天气预报》恰恰验证了这一点:不但可以找到,而且还可以写得很好。

新诗教学要寻找学生独特的感受

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寻找和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何为独特感受呢?独特感受就不是大伙的泛感受,也不是他人的感受,而是只有自己才具有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有独特性,也具有唯一性。我国古代对这种独特感受的寻找和表达极端重视,我们来看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小诗只有4行,距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仍然鲜活,仍然脍炙人口。一首小诗、何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个庞大的大唐王朝早已灭亡,以后又相继有多少朝代更迭,唯独一首小小的诗,却在我们心上闪亮。它究竟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内心感受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真实了,独特了,它就有了恒久的生命。我们说,好的诗句不可模仿和复制,不信,你试试。把”二月春风似剪刀”改成“二月春风似大刀”.就不行吧?这是因为内心感受已经到了十分形象、准确的地步,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另外一个词可以代替它。

古人是这样,今人也是这样的。我们来看着名诗人余光中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首名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多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化心为物,即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把乡愁这一心灵之物现实化,从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国家民族之愁。这不仅是对个人人生经历的浓缩与概括,而且把乡愁演化为荡气回肠的祖国之思,令人遐想和回味。这首小诗,是诗人对乡愁的一种独特感受,它流行甚广,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背诵,可见独特的感受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我们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健全人格和人性的发展,而它的最高境界是诗性。享受诗意的陶冶,过着有诗意的生活,这便是一个人所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愿我们的语文教学承担起这一光荣的使命,打造全新的一代新人。

(王宜振,着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