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纸上谈兵”已经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了,现在经常被用来比喻一个人只会说不会做,假如被人指责为纸上谈兵的话,也不会好受吧。这个故事的主角赵括,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他在长平之战中,败于秦军,丧失了几乎所有的赵军精锐,直接导致了赵国的衰亡。然而,最近,关于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角色担当,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而质疑的重点,就在于赵括到底应不应该来背这个历史的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出现呢?因为有些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关于在长平之战前后,赵国向齐国借粮的一段记载,文字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廉颇和秦军相持阶段。廉颇,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也是东方各国八大名将之一,在当时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这场战役中,廉颇为了阻挡秦军,设置了三道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
在和秦军的第一轮交锋中,赵军大败。见识到了秦军战斗力的廉颇,决定舍弃第一道防线,全力坚守第二道防线,也就是丹河防线。事实证明廉颇是明智的,赵军据守丹河防线后,秦军两年都没能攻下来。廉颇作为一名防守型的主帅,在这时候将他的才能彻底发挥了出来。
然而,问题也正在这时候暴露了出来,当时廉颇之所以采取防守的策略,就在于廉颇认为秦军战线太长,时间一长粮食补给就会出现问题,也就是廉颇的打算是持久战。然而,让廉颇没有想到的是,这并没有成为秦军的问题。经过了商鞅的变法,秦国早已不是昔日的秦国,粮食供应并没有成为秦军的问题;而反观赵国,这时候的赵国国力贫乏,早已经难以养活驻守在丹河防线的二十万赵军了。
由于国内的粮食不够,因此赵国向齐国求救,希望得到粮食救援,然而,一心自保的齐国并没有借粮食给赵国。赵国应该怎么办呢?虽然说赵国的君主比不上当时的秦昭襄王,但是毕竟还是看得清形势的,这么拖下去,反而会对赵国不利。
在秦国和赵国的前一次战役,瘀与之战中,赵括的父亲赵奢大败秦军,一战成名,而这也给了赵王想要放手一搏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受生,也许这就是赵王当时的想法吧。总之,这一场赌上秦赵两国国运的战争,最后的大决战,就这样慢慢拉开了序幕。赵括,这位并没有接受过实战训练的名将之后,也被拉上了历史的舞台。轻敌冒进的赵括,遇到了号称“人屠”的名将白起,自然是没有一份获胜的机会。也许,在秦昭襄王换上白起作为主帅的那一瞬间,这场战役的结果就是注定的吧,而赵括,只不过是历史选择的替罪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