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有什么

时间:2023-06-18 07:3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734 评论:0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宝库,又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还是在人类社会继续发展进步后的时代,都称得上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彼此差异却又相互联系的回答。

(一)从马克思主义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第一,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第三,从科学体系的整体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为什么要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这一理论呢?恩格斯对此做出了回答。1886年,恩格斯说: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才是演奏马克思主义这曲宏伟乐章的“第一提琴手”。

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元点的马克思主义”,又包括“发展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还包括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定义所做的更进一步的分析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如何对其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呢?

首先,我们可以追问“解放”,即从哪里解放出来?当然是从资本主义中解放出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我们可以追问向何处解放?向着未来社会,向着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解放。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叫作科学社会主义。最后,我们还可以追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解放”的“科学”、一种拥有革命价值立场的科学?一种拥有革命价值立场的科学,一定是一种哲学。从上述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门课程全部内容的基本要素都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定义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整体性的理论体系,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通过上述的解释,可以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那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不同学科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认识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即从总的世界观到社会历史观,从对人类社会的总体把握到对现代社会的具体分析;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即:

导 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总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手握思想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迷失方向。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的、社会的历史条件

第一,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开始孕育成长了。在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比以往任何社会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为建立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财富,由此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

第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的、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发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这种矛盾突出表现为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第四,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

2.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强烈需要某种科学理论来指导这种反抗斗争

随着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还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日益简单化。

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斗争反抗,因此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以社会实践作为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它要成为现实,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的主体性条件,即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谋求人类解放的斗争,并投入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实践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即整个世界都描述为运动发展的过程,并努力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世界运动发展的本质在于“精神”的发展。这样,一切都被本末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开启了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理解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所以他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类似于自然界,都受客观的“自然规律”支配。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但是,在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上,他们就丧失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一方面,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把资本关系看作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进程中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了鲜明的资产阶级立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采用非社会性的、反历史性的观点,从而无法揭示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本质。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做了许多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社会制度产生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等重大问题,他们依然没有找到科学的答案。由于他们过于详细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蓝图,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所以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必然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的种种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重大时代问题给出了科学的阐述和解答。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从哲学革命开始的,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空前变革。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严密地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最深刻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根本变革。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正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整体。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深刻全面地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离不开千百年来人类精神文明的累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人类文明而凭空创造的假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也绝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在实践运用中不断被验证、丰富和发展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之外,还主要包括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造成了资本垄断的格局,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人类历史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成为帝国主义国际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新变化。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条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列宁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把握住大好时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及其他革命民众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中不断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又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此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6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在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就一定会有新的创新和发展,发出万丈光芒,普照大地。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苏东剧变之后,国际上的敌对势力甚嚣尘上,宣称马克思主义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扬言要在世界上埋葬共产主义,预言中国将会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后尘。国内也有一种“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 ”“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能不能扛下去? ”的议论和怀疑情绪,有一种“信仰危机”在蔓延。

针对这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斩钉截铁地说: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振聋发聩,犹如一声春雷驱散了满天阴霾,使人们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信心倍增。

那么,邓小平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论断是什么意思?应当如何理解?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强大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很显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剥掉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壳,吸取了它辩证法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清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杂质,批判地吸取了它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并且将其贯穿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中,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融为一体,从而创立了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空前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将唯物主义贯穿于辩证法,将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在每个原理中,就是任何一个原理、判断、命题,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双重性质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其最根本的含义就在于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更是一项独创。在历史观方面,虽然也有个别旧哲学家提出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从总体上看,传统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把人类社会看作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看作由其内部矛盾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创立了唯一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统治地位,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庇护所即社会历史领域中赶了出去,使社会的研究更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成为完备、深刻而全面的学说,代替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具有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它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阶级性和科学性、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解放全人类。解放全人类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使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自在的阶级,只是本能地从自己的生存需要出发反对资产阶级,所以在一系列反对资本家的斗争中总是遭到失败。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做了全面深刻而又具体的阐述,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是最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明确指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理论本性,坚持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一定能够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我们党的领导人一贯重视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著名论断。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的著名论断,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邓小平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实事求是。这些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认识。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概括为党的思想路线。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其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是关键。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们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属性。

1.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种科学性体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在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的人类思想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的基础上,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第三,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因此,这种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彻底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又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

2.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 “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现存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要谋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世界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回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的经验,更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论述。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关于人类解放和救世救民的思想。在中国,有孔子所著的描绘理想世界的《礼运·大同篇》,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写过《大同书》,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要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一社会理想,曾经被马克思称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在西方,过去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当今有各种各样的人道主义学派,他们都对理想社会做出过种种设计和构想,但是都找不到解放人类的科学根据与切实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科学结论;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又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其初级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有些同学会有疑问: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那会不会是空想?可以明确地说,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综上所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四、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贯彻世界观,但世界观更为根本。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而且与那些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教条不同,它是在实践中产生、经过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既能科学地认识世界又能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尔所比喻的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即事后才进行反思的科学,而是马克思自己所比喻的迎接人类黎明即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即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理论。

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而且对于认识人生和指引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认识世界所需的正确的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可以提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科学地指导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力量,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体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马克思主义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为人的自我认识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诸多思想家提出了迥异的观点,马克思则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人的本质,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准确地认识个体、群体与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而确立个体的人生之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行动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应该做到:

首先,在思想上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多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其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侧面说明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只有用统一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来凝聚人心,才能发挥其“导向”作用,使人明荣知耻。

最后,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地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它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章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