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被删掉的两句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想必大家看到这句话都会想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言课文,那就是《卖油翁》。
然而,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所看到的版本却并非《卖油翁》的全文。课本在收录这则故事的时候把文章的最后一句给删除了。
而这被删除的最后一句,恰恰是这篇文章中唯一一句,纯粹由作者欧阳修原创的内容(其他内容为原有的民间故事)。
《卖油翁》全文短小精悍,却生动地再现了陈尧咨与卖油老翁之间的较量。
这陈尧咨是北宋谏议大夫陈省华的小儿子,在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喜提“状元”。
“家里出了状元”这件事搁在谁家都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然而在陈家可不是什么奇闻。要知道,陈家可是以“一门三状元”而著称。
陈尧咨与两个哥哥陈尧叟、陈尧佐都在中国科举史上添上了重重的一笔,三人皆为进士,其中两人更是中了状元,陈家也创造了“父子四人同朝为官”的佳话。
作为三兄弟中最小的那个,父兄对其疼爱有加,陈尧咨难免有些叛逆乖张。
而他自己身为文状元,精通诗书,又身怀武艺,可谓文武双全,这更让他有些飘飘然。
最让陈尧咨洋洋自得的便是射箭,他的射箭技艺确实是厉害,可百步穿杨。他还经常拿铜钱当中靶子,每次都能稳稳地射中铜钱中的小孔。
也正因如此,陈尧咨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射箭技艺无人能敌,可谓天下第一。
可陈尧咨却万万没有想到,竟让卖油的老翁给自己上了一课。
原来,有一天,陈尧咨在自家的园子里练习射箭的时候,一个挑着担子的老翁被他吸引过来,站在旁边伫立观看。
这下陈尧咨可更来劲了,迫不及待地表演自己的箭法,所射之箭,十有九中。
按理说,这高超的技艺足以让人拍手叫绝,可以老翁的反应却让陈尧咨有些摸不到头脑。
这老翁不但没有鼓掌叫好,反而眼神睥睨,不以为然地看着陈尧咨,最多也就轻轻地点点头,丝毫看不出认可和夸赞的态度。
这可让一向自负,以射箭为傲的陈尧咨有些不服气。连忙停下来,走到老翁旁边,质问道“难道你也会射箭?是觉得我的射箭技术不够好吗”?
这陈尧咨也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话就直接问,丝毫不拐弯抹角,可谁能想到这个老翁竟然比他还直接。
“这也没什么奇特之处,只不过比较熟练罢了”
老翁丝毫不给陈尧咨的面子,直接这样回道。这可让陈尧咨气愤了,直接回怼起来。
“你竟如此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自己的看家本领被别人看轻,陈尧咨感觉面子上挂不住,他倒是要看看这老翁有什么本领!
只听这老翁说道“就凭我卖油的经验,我当然知道你这不过是熟练罢了”,卖油的老翁一边说着,还一边动了起来。
只见这老翁拿出了一个葫芦,他将葫芦放在了地上,紧接着又在葫芦瓶口上压一枚铜钱,这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
陈尧咨正有些纳闷,这老翁在葫芦上放一铜钱是为何?然而老翁接下来的一顿操作却叫人不得不震惊地睁大双眼。
卖油翁拿起一勺子油,对着铜钱就往下倒。也正是这一倒,让人不得不佩服。
油不仅一滴没有洒,还恰到好处地穿过铜钱的小孔装进葫芦,再一看,铜钱竟然一点没有沾湿。
恐怕连现代人站在老翁面前,都得大呼一句“惊呆了老铁”!
这时,卖油翁又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也不过是因为熟练而已”。
这一顿操作竟将陈尧咨呛得说不出话,刚刚那愤怒的气焰也被卖油翁的娴熟技艺给压了下来,他只得尴尬地笑了笑便把卖油翁给轰走了。
陈尧咨
这就是《卖油翁》的故事,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欧阳修进行走访调查,根据陈尧咨的故事进行创造,后人经常用它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在中学课本中,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但其实,欧阳修在创造这篇文章的时候,最后还加了一句评论,便是: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那么,为何在初中课本中把这句话删去呢?要想找出将这句话删除的原因,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了。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一书中,讲述了一名丁姓厨工给梁惠王宰牛的故事。但他可不是一般的宰牛,精湛之处在于他对牛的解剖。
只见他手、肩膀、膝盖相互协调,动作行云流水,刀上寒光若隐若现,刀与牛筋骨的碰撞不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竟让人觉得不是在看宰牛的血腥场景,更似观看一场表演,十分生动。
而且,他的刀具竟然用了十几年都没有磨损。
在一旁的梁惠王对庖丁解牛的技艺大加称赞,并询问庖丁,为何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庖丁将其中缘由徐徐道之,所说的正是这则寓言所想揭示的道理。并由此衍生出了“游刃有余”这个成语。
原来,想要更好地解剖牛,光有技术可不行。庖丁之所以擅长解剖牛,正是由于他喜欢探寻规律,经过了三年的宰牛工作之后,他充分地了解的牛的身体构造,才能挥刀自如。
当梁惠王听了庖丁的阐释后恍然大悟,并说“通过你的话我也懂得了该怎样养生了”,做事要讲求规律,而养生也要遵循“天道”。
由此可见,卖油翁与庖丁解牛的故事看似都在强调“孰能生巧”,但是实则大为不同。
庖丁解牛更加强调了规律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驾轻就熟。
既然庖丁解牛与卖油翁这两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并不一致,中学课本在收录《卖油翁》的时候自然不必将其与庖丁解牛相联系。故而,将《卖油翁》的最后一句删去也无可否非。
但其实,《卖油翁》原文最后一句之所以删去,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轮扁斫轮这个典故。
这个典故有何寓意?又为何不能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呢?
轮扁斫轮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道》中,讲的是齐桓公和轮扁的故事。
话说,一日,齐桓公在殿上读书,轮扁在朝堂下做车轮。
看到齐桓公正在读书,轮扁走上前去,问齐桓公读的是何书,齐桓公也认真地回答了轮扁的话,他告诉轮扁自己读的是记录了古人名言的圣贤之书。
可没想到,轮扁却说出了一句让齐桓公十分恼火的话。“这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在朝堂之上,公然将圣人之言比作糟粕,如此胆大之行为,齐桓公怎能容忍。
好在这齐桓公也给了轮扁解释的机会,但如果轮扁解释不出为何狂出此言,那么就只能处死。
轮扁这一解释,也恰恰揭示了这故事背后的道理。
轮扁以自己做车轮的经验为例,木材削多少,榫头的宽紧都要掌握火候,要适度,而这“度”到底在什么程度,仅靠三言两语是不能描述清楚的,也无法通过文字体现出来,全靠自己多年的探索实践。
因而,做车轮的这门技艺,他无法通过言语或文字来传递给自己的儿子,这精妙的技艺也只能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
精华不在,留下的固然都是糟粕。
经过轮扁这么一解释,齐桓公恍然大悟,这古人的智慧精华又岂能通过三言两语便流传后世?
这个故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不能光注重理论,要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这么一看,轮扁斫轮的故事与卖油翁所揭示的道理亦不相同。《卖油翁》最后那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自然也就不必在课本中呈现。
但事实上,这句话之所以被删掉,可不光光是由于三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不一致这么简单。
曾几何时,“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甚嚣尘上,而轮扁斫轮这个故事恰恰重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齐桓公所读的圣贤书都是糟粕,更是容易给人造成“读书无用”的错觉。
中学时期,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哪怕有一丁点儿内容会对广大青年造成错误的引导,都不应存在于课本之中,这也是为何是中学课本中的《卖油翁》会将原文最后一句话删除的原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禁要问一问:既然三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并不相同,那欧阳修为何说陈尧咨与庄子笔下的解牛斫轮者无异呢?
其实,这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为防止武将专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逐步提高文官在朝廷中的地位,而欧阳修作为一代文豪,更是这一政策的坚定拥护者。
也正是因此,陈尧咨成为让他不齿的对象。
作为一个文状元,陈尧咨却专攻射箭,后来更是弃文从武,这在欧阳修看来是不务正业。
在他眼中,认为射箭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过就是跟庖丁、轮扁一样,熟练了而已。
可见,《卖油翁》这故事,加上最后一句到不单单揭示了“孰能生巧”的道理,更成为宋代重文轻武思想的写照。
也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政策,让宋代渐渐积弱,无力抵御外敌。
所以《卖油翁》那最后一句,不但显得突兀,而且是欧阳修宋朝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产物,显然用于今天已不合时宜。因此权衡之下,故而删去。
但这句话在各大欧阳修文献典籍中还是可以看到的,对研究宋代历史、文学、思想等还是有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