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 《辽沈战役》完整版

时间:2023-06-20 00:5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274 评论:0

原标题:解放战争时期的立功运动

刊登在1946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上的短评《号召普遍响应立功运动》。

解放战争初期,由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率先开展的立功运动,得到广大指战员的热烈响应,并在全军逐步推广。立功运动作为创模运动的扩大,以更普遍和更深入的形式丰富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对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我军政治工作中“打开连队工作之门的三把钥匙”之一。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7月上旬,国民党军58个旅约46万人向华东解放区发起进攻。苏中解放区是华东解放区的前哨阵地和粮食基地,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敌第1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15个旅约12万人集结于长江北岸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一线,企图进占如皋、海安,而后再沿路返回(南)通(赣)榆公路和运河一线向北进攻,与向淮南、淮北进攻的国民党军相配合,夹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13日,华中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集中3万余人的兵力先发制敌,发起苏中战役,至8月27日,取得七战七捷的战果。

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是一支由地方武装升级为主力的新部队。战前,该团正在进行党支部改选。随着战斗打响,该团对党员提出“到战场上竞选”;对候补党员提出“在战斗中表现好,缩短候补期”;对群众提出“创造入党条件”,极大地调动起部队的战斗士气。

在苏中李堡战斗中,第2团第1营的一名战士缴获了4支枪。战斗结束后,他向指导员提出“请把我的功劳记下来”。受此启发,连队正式建立了“功劳簿”,作为选举英雄模范的基础材料。团里还提出“在战场上比比看,为人民立功劳”“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的口号,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响应。

苏中战役后,该团伤亡532人(占近三分之一),其中多为班以上干部、党员、老战士,后又补充了1089名新兵,部队基层指挥能力、政治素质和战斗士气不如从前,再加上部队忽南忽北、打走不定,官兵思想出现了波动。

在涟水县短期整训期间,第2团党委研究认为“记功劳”能够鼓舞士气,调动部队作战的积极性,可以将其扩大为全团群众性的“立功运动”。10月8日,该团作出了《关于开展功劳运动的决定》,在排以上干部中作传达动员。团政治处还编写《关于功劳运动部队讲话要点》,着重说明为什么立功、什么功可以报、怎样报功,并提出了“有功报功,论功行赏,人民功臣,个个尊敬”“有功不骄傲,功劳加功劳”等口号;对党员则发出要在“功劳运动中建立头功”和“既要自己立功,又要帮助别人立功”的号召。

运动一经开展,指战员情绪高涨,争着挑重担、干重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战士行军背两支枪,宿营后还抢着站岗;有的战士一人挑10发炮弹……为了在全团掀起功劳运动热潮,团党委颁发了“三证”,即指战员立功后发“功劳证”,做到功劳随人走,调到哪里都光荣;连队建立“功劳薄”,有了功劳随时记;向立功指战员的家乡寄“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从此,部队指战员的积极性更高了,新气象层出不穷。此后,华中野战军政治部认真总结了第2团开展立功运动的经验,并迅速在全野战军中推广开来,成为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山东解放区也在酝酿和开展立功运动。1946年8月底,鲁南军区副司令员郭化若在一次战斗结束后,发现一位民兵担架员用刀在担架上划了数道横杠。经过了解,他得知这位同志每抢救一名伤员便在担架上划一道杠。这件事使郭化若深受启发,同军区其他领导商议后,郭化若在9月举行的鲁南民兵会议上提出了“功劳运动”的倡议,后将开展情况上报山东军区和山东省政府。

10月10日,山东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和山东军区人民武装部发布《关于开展“立功运动”的决定》,确定在全体民兵自卫队中普遍开展“立功运动”,提出“每人立一件功劳”的口号。同日,山东军区和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山东民兵自卫队开展“立功运动”暂行办法》,对立功进行明确规定,按大小评定为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

11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加速全面抵抗胜利的到来,华东展开立功运动》的头版新闻,对山东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开展立功运动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发表《号召普遍响应立功运动》的短评,指出:“这是人民自卫战争中的一个创举,为人民立功劳,作人民的功臣,这是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大光荣,也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应当大大提倡和推广。”

12月13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发布《关于开展立功运动的指示》,号召“人人立功,事事立功”,要求在全军做广泛深入动员,及时加强组织工作等,以发扬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25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又颁发《立功运动暂行条例》,对评奖组织、功劳种类及要求、功劳等级及评奖、建立档案等进行详细规范,使其走向制度化。

1946年底,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陕甘宁等地人民解放军与地方武装也都作出开展“立功运动”的决定或指示。1947年初,立功运动已形成了气壮山河之势。1月15日,中共华东中央局在《关于广泛开展立功运动的指示》中提出:“这种中国化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已经成为争取人民自卫战争胜利的有力武器。”

2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再论开展立功运动》的社论,指出,立功运动“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争取胜利的有效工具和很大的推动力量”“最近各地的立功运动,已经从前方扩展到后方,从作战扩展到后勤,从正面战场扩展到敌占区与游击区,从部队扩展到机关,这是很对的,应该普遍如此做的”“而特别要紧的,就是立功运动,除在军事斗争各部门应继续普及加强外,还应该在军民生产中间与土地改革中间按照工作的性质与需要,创立起规模来。”3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根据立功运动的发展情况,下发《关于立功运动的经验介绍》,从而更有力地推动了立功运动的深入发展。

事事可立功,行行出状元。解放战争以来,争取立功几乎成为我军人人奋斗的目标。据1951年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统计,仅华东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的功臣就有565911人,941684次立功;据第四野战军不完全统计,各级功臣占所属部队总人数的28.5%。其间,涌现出华东射击英雄魏来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陈金合、舍身炸毁敌地堡的英雄张树才等,以及济南第一团、洛阳营、郭继胜连、王克勤排等立功集体。

实践证明,立功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我军指战员的斗志,巩固与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有力地保证了连队各项任务的完成,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立功运动”作为群众的创举、集体智慧的结晶,已经载入史册。(韩晓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