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小说作者是谁

时间:2023-06-21 03:1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740 评论:0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他为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他“智略震主,嫌其用之过”。刘备死后,诸葛亮辅政长达六年之久。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后为魏国所灭,其事迹亦被演绎成多种文学形象。

《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成为智慧、忠贞、诚信、廉洁等品格的象征。

  1. 主要经历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尚未出世,只有兄弟二人,与其嫂嫂生活在一起。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率领徐州牧陶谦的部队打来,陶谦派刘备去徐州避难。后又为徐州牧陶谦的儿子刘璋所看重。当时刘备在荆州江陵,与孙权结盟抗曹,但是关羽出兵北伐,先破曹仁于樊城,又斩杀曹仁于襄阳。刘备因此对孙权、诸葛亮产生了不满。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派刘备带一万兵马进入成都。同年六月,刘璋向刘备投降。不久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留在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8月,诸葛亮率军攻打襄阳、樊城等地的曹仁。公元213年2月,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率领水军从荆州出发进攻樊城。关羽率军向北进攻襄樊地区的曹仁和于禁等部,曹仁领兵出城迎战。诸葛亮用火攻大破曹仁于樊城之外;随后又用奇袭的方式使曹仁自焚而亡。

建安十八年(213年)7月,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建安十九年(214年)正月,诸葛亮在成都之战中大败于曹休之手。此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北伐中原。同年八月刘备死于白帝城(今四川成都市)。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与孙吴联盟多次北伐中原,但由于没有完全恢复中原而失败了。

234年10月8日(即汉章帝建初四年九月初九)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1. 隆中对

公元207年(建安六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便开始南下进攻刘备,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人逃到荆州。刘备来到荆州之后,他的军队也开始扩大。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刘表的重用。后来,刘备为了取得更大的地盘,就离开刘表去投奔刘璋。

当时刘备得到荆州之后,势力大增,于是他就向荆州的荆州牧刘表请求让自己驻守在这里。当时的刘表还没有完全答应他,只是答应让他驻守在自己的地盘上。而刘备则前往曹操那里去游说曹操让自己去讨伐张绣,并取得了成功。曹操也因此同意了刘备的要求。

在取得荆州之后,刘备就让诸葛亮留守在荆州。刘备到了后来才知道诸葛亮不愿意留在荆州,就派关羽去攻打曹仁,想让诸葛亮留下来辅佐自己。结果关羽被杀后,诸葛亮也因此回到了成都。

不久之后刘备又请诸葛亮到自己的军营中做客,在喝酒时说:“如今天下大乱,有两种人可以成就大事:一种是像萧何、张良一样辅佐汉高祖建立汉朝的人;一种是像韩信、张良一样在乱世中成就功名的人。您愿意辅佐哪一种呢?”

诸葛亮说:“我听说汉高祖曾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而已’。如今天下大乱,有两种人可以成就大事:一种是像韩信、张良一样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人;一种是像萧何、张良一样辅佐汉高祖建立汉朝的人。我虽然没有能力去像韩信、张良一样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但是我会像萧何、张良一样在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后辅佐他。”

刘备说:“你不用多说了,我了解你的志向和才能。”后来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计划:“我打算先占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南郡、零陵、桂阳、武陵)以扩充我们的军队;再占据汉中(汉中郡)并且向东攻打曹魏;然后向北攻打胡人(羌族);最后向西夺取凉州(甘肃南部)。我希望您能派一位将领和我一起去执行这个计划。”

刘备说:“好吧!你先回去准备一下,过两天我就派人送一封书信给你。”诸葛亮回去之后,就写了一封信给刘备说:“我已经得到了荆州的四个郡以及汉中的一个郡;现在要占领益州(四川)和汉中(陕西),这是天下形势的关键所在。所以您一定要把刘备留在这里,并且要派一位将领去执行这个计划。”

    1. 三顾茅庐

刘备在荆州时,听人说起诸葛亮很有才华,便亲自去请他,第一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在门外等候。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答应和他一起出山辅佐刘备。

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听到有人在外面敲门,就问是谁。来人说:“我是南阳来的客人。”刘备便请来人到客厅里坐下,亲自奉上茶给客人喝。这时诸葛亮也醒了,刘备就询问他的才能和志向。诸葛亮说:“我愿意辅佐汉室,做一个有名的大臣,请你给我取个名字吧!”刘备问:“先生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汉朝复兴”诸葛亮说:“只要您给我三样东西,我就可以帮助您复兴汉朝”刘备说:“这三样东西是什么”诸葛亮说:“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刘备等了很久都不见诸葛亮出来,就让随从在门口等候。后来刘备对随从说:“我们今天来了很多客人,怎么不让他们进去?”随从说:“这里的人都知道先生很有学问,您也一定听说过他的才能和志向。如果不是得到先生的指教,我们早就被您给赶走了。”刘备说:“我听说天下英雄只有一个人而已,那就是我,所以特地来请先生出山辅佐我。现在既然先生知道这件事了,那就让我先把先生请出来吧!”于是便在门前摆上酒席等候诸葛亮。

过了很久也不见诸葛亮出来。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过了不久诸葛亮从外面进来了。刘备便请他坐在上座,然后恭敬地向他请教天下形势和治理国家的办法。诸葛亮谈了很久,最后说:“将军有三个问题想问先生:1、刘表为什么要把荆州交给将军;2、为什么不自己称帝而要把帝位让给将军;3、为什么您的军队每次出兵都能打败曹军?”

刘备问:“我的军队每次作战都能获胜?”

诸葛亮说:“这是由于主公威德在外。现在虽然没有敌人了,但主公的威望还不够高。”

    1. 火烧新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樊城、襄阳不下,曹操派于禁前来救援,结果被关羽所杀。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其锋的想法。但在司马懿的劝阻下,曹操认为曹魏后方不稳,因此没有迁都。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派诸葛亮向孙权借得兵马万余,并让鲁肃为使者,去劝说孙权与自己一起共同抗曹。但孙权担心曹操势力强大而犹豫不决。刘备又派赵云和张飞到公安、南郡、江夏、零陵一带招兵一万多人,作为他的后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诸葛亮率军至新野,与曹军交战,并用火攻大破曹军。刘备在永安宫向诸葛亮的妻子糜夫人告别时说:“诸葛亮真神人也!”

      1. 火烧博望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夺取江夏、当阳等地,孙权退守江夏郡,但曹操将江夏附近的城池都攻下了。孙权向刘备求援,刘备于是率军南下,打算攻打江夏郡。此时,荆州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商议之后认为:“现在曹操的实力非常强大,我们无法与他对抗。”于是便决定向南逃往荆州。当他们行至博望坡时,有一群百姓来迎接他们。刘备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百姓回答说:“这里是博望坡。”于是刘备便让百姓在此地安营扎寨。刘琦派人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刘琦的邀请,便前往博望坡与刘备会面。刘琦得知刘备来了以后,便让他在博望坡安营扎寨,等待曹操的到来。

      1. 火烧赤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诸葛亮随刘备攻下公安、南郡,刘备占领汉中,进军益州,为实现统一大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时的曹操在北方统一了北方,正积极南下,与孙权争夺长江流域的霸权。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兄弟为争夺皇位,屡次发动军事行动,最后导致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登基为帝。曹丕篡汉自立,改国号为魏。同时派人去向东吴说和,称自己是汉室宗亲,对孙权说:“刘备是汉室宗亲。”孙权听后心里非常害怕,于是派周瑜等人率军五万为前哨,孙权亲自到武昌去迎接刘备。周瑜将曹军的实力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曹操在赤壁遭到孙刘联军的大败后退回北方。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主要是在战略上给予曹操以打击和削弱。

    1. 舌战群儒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刘备军被困于荆州,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前往东吴为孙权出谋划策。诸葛亮建议孙权联刘抗曹,并提出了“跨有荆益”两条策略。

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联合刘备,与曹操对峙于赤壁。孙权派鲁肃去说服周瑜、程普等人共同抗曹,周瑜与诸葛亮商定了先取荆州的计划。

诸葛亮来到东吴之后,面对众多文武大臣,以舌战群儒之计对周瑜等人进行了反驳。

诸葛亮说:“曹操占据中原已久,其实力远胜于我们。江东虽然较弱,但却有长江、汉水作为屏障,而且众人同心协力,所以我们可以与曹军相持下去。曹军士兵大多没有作战经验,他们只知道听从将领的命令而不考虑后果。我请求您允许我率五千精兵去夺取荆州,如能成功,就能取得天下;如不能成功,再回江东。到时您再派兵去抵御曹军就可以了。”

周瑜听后认为诸葛亮说得很有道理。他又问鲁肃:“如果我成功了呢?”鲁肃回答:“如果我成功了呢?”周瑜听后哈哈大笑。于是鲁肃便让周瑜带一万人马去荆州驻守以防备曹操。

  1. 主要成就

军事方面: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一生“忠以扶国,仁以救民,智以领众,信以治民”。在刘备死后,他与刘禅一起辅政。在夷陵之战中,诸葛亮利用魏延的反叛,设计将魏延骗入帐中并斩杀。后又设计擒杀魏延,确保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在蜀汉灭亡后,他对后主刘禅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是著名的“臣本布衣”。这句话被认为是诸葛亮自比于尧舜。

政治方面:诸葛亮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上承汉室而下启魏蜀,建立了蜀汉政权。他以自己的才能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长期掌握蜀汉政权的大权。在刘备死后,他又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由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和贡献,后人常把他和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并称为“圣相”。

在《诸葛亮集》中有一首名为《述志令》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对诸葛亮一生事业的总结与概括。

文学方面:诸葛亮诗文作品今存《诸葛亮集》《诸葛武侯诗集》等多种。他的诗文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书法方面: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擅长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其楷书遒劲有力、飘逸秀美;行书风格各异、遒劲有力;草书笔势雄奇、飘逸洒脱;其行书作品《出师表》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草书作品《诫子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发明创造:诸葛亮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他在农业生产上所作出的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在“连环计策”中发明创造了木牛流马等机械装置和水力磨盘、连弩等武器装备;他还利用“木牛流马”运输粮食,解决了蜀国军事上的粮荒问题;他还设计制作了一种用于防御战争和城市防卫的大型机械—“木牛流马”。

发明创造: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是一种巧妙地利用水力推动木轮来行走的交通工具。这种工具直到宋代还在使用着。后来人们把它叫做“诸葛亮木牛”或“诸葛流马”。在中国古代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诸葛亮曾用树皮、麻头及渔网等材料制成了“木牛流马”;又用竹子、木头制成了“木牛流马”,诸葛亮发明的这两种工具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军事方面:诸葛亮在军事上主要表现在:第一,他总结出了“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许多战略战术;第二,他曾发明过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许多军事机械和交通工具;第三,他还创造了一种军事战术—火攻;第四,他还总结出了“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许多战术。这些发明和创造都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政治方面:诸葛亮是蜀国的宰相。在蜀国的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国在政治上稳定下来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他治下,蜀汉政权已经逐步形成一个以诸葛亮为核心、以刘禅为中心的君臣和谐关系。诸葛亮虽非朝廷正统出身,但由于其突出的政绩和品德被世人所公认为“贤相”。

    1. 政事上,主张“亲贤臣,远小人”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亲贤、远小人,才能使朝廷内部出现清明和谐的局面,从而实现国家的兴盛和统一。他所主张的“亲贤臣,远小人”政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选拔任用那些忠诚正直、有真才实学的人;严格要求那些贪赃枉法、阿谀奉承、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小人;在政治上对那些奸邪之人要坚决予以打击。他认为“亲贤臣,远小人”是搞好政治工作的关键。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臣们把精力集中在国家大事上。在他看来,如果大臣们都像这样为国尽忠、忠于职守,那么国家就会蒸蒸日上,就能不断走向繁荣和强盛。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是十分重视的。他多次向后主刘禅上奏疏,要求后主要注意“远小人”,并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他。

      1. 选贤举能

他在这里说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和“咨臣以当世之事”,是指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的敬重。在诸葛亮看来,只有在后主刘禅对他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和作用。因此他希望刘禅能够重用自己,并进一步让自己去施展才能。

      1. 严明法纪

诸葛亮非常注重法纪,他在自己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淡泊名利;二是要勤俭节约。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还提出了“三不许”:不准因私废公、不准以公权谋取私利、不准对他人有恩惠而没有报答的心。

诸葛亮所主张的“严明法纪”的政治主张,是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必须严格遵守法令,同时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如果官员们都能做到了这两点,那么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的局面。

诸葛亮还提出了“廉政”的主张。他认为各级官员如果能够做到“廉政”,那么就可以使社会风气得到改变,人们就会乐于从事于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事业。这一点也是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1. 清正廉明

诸葛亮在“亲贤臣,远小人”的政治主张下,他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任蜀汉丞相时,被任命为“掌军国重务”。他常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深知自己地位卑贱,常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还说:“大丈夫处世,当带万夫不当之勇。”在担任丞相期间,他常常以身作则,告诫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人要廉洁奉公。他曾说过:“吾受先帝之托,辅之以成大事者也。先帝虽去我而朝不休,吾何敢安居而不思所以佐治之方?”

诸葛亮虽然身居丞相高位,但他一心为公、清正廉洁。他为官20余年从未收受一文钱贿赂;他的俸禄和赏赐不到万元;他的两个女儿也没有嫁给达官贵人。

    1. 经济上,主张发展农业,重视军事

诸葛亮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要求各级官吏“务耕稼穑”,保证农时,确保丰收。他认为国家只有“劝农桑,薄赋敛,以养民”才能富强。他对蜀国官民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提倡节俭、提倡孝道、反对奢侈等。

在他执政期间,蜀国在内政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内政方面,他提出了“治国之道”,要求各级官吏必须严格执行。他认为蜀国之所以能够出现稳定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国的“百姓殷实”。在经济方面,诸葛亮主张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在蜀汉的经济发展上,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控制盐铁专卖、实行均输、加强交通和财政管理等。

      1. 政治上,主张尊王攘夷

诸葛亮在政治上主张尊王攘夷。在他看来,中原地区是汉朝的正统所在,蜀国和魏国都是汉家的藩属,双方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因此他主张夷夏之防,要求人们不要与夷族通婚、通商。他认为夷人性格多疑,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生战争。他主张对夷人实行怀柔政策,但要建立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夷族的误解和攻击,他建议朝廷派出使臣去夷族地区进行招降。

在对外关系上,诸葛亮主张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他认为如果对少数民族采取强硬政策,必然会引起少数民族的反抗。因此,他主张实行以怀柔为主的政策,但这并不是说与少数民族通婚、通商就可以了。如果与少数民族发生战争,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而且还要尽可能地避免战争。为了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他主张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

在处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时,诸葛亮主张对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应该采取宽容的政策。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诸葛亮主张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能歧视不同民族或对他们进行侮辱和虐待。

      1. 军事上,主张屯田制

诸葛亮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粮食是国家的根本,主张“民惟邦本”。他提出:“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他认为国家的安全在于人民,人民的安居乐业在于粮食的丰收,粮食是百姓生存、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他主张实行“屯田制”,使百姓能够在农忙时进行耕种,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诸葛亮认为:“夫耕者而食者民之本也”。这句话是说,耕田者而食者民之本也。只有让老百姓从事农耕生产才能让他们衣食无忧。“有余粮”的老百姓才会“乐业安居”。所以,诸葛亮认为:“夫兵家之胜,在于料敌先机。”

在他的主持下,蜀国兴兵伐魏。在魏军的大举进攻下,蜀国与魏国先后发生了五次大战。在每次大战中,诸葛亮都积极部署兵力,加强防守,并且指挥蜀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其军事思想,继续执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魏军为了对付蜀汉不断地北伐部队,多次从魏国调来了大量兵力、粮草支援魏军的行动。蜀国在诸葛亮北伐时期由于实力有限而采取消极防御方针、消耗国力的战略策略取得了一些胜利。

    1. 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人才

诸葛亮在培养人才上,尤其重视对“军事才能”和“治理才能”的培养,他还注重对人才的“品德”教育。据《三国志》记载:“亮有文武才干,音律、辞章、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然不治生产,喜谈兵”。诸葛亮在教育中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他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教育管理人才上:诸葛亮在管理方面强调:“用人不疑”和“疑人不用”的原则。诸葛亮曾说:“吾任贤使能,各尽其心;信如父子。同是一言之信者,不若见之信;同是一诺之诺者,不若践之行。臣尽死力以事其主,而主养臣以得士心。《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小人行险道,不祥矣。”

在教育人才上: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很重视对人才的“品德”教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他曾说:“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之。是以欲洁其身者,先乱其所为;欲平其所为者先治其所不能治。”

他说:“君子固穷”、“君子怀德”、“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正其衣冠不解甲干戈”、“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等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圣贤之士所奉行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行为规范。

他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先齐其家而后能治国”等都是他经常讲到的观点。

  1. 主要轶事

诸葛亮一生所写的《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汉室。

关于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和神话传说。比较有名的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其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家都知道,但他到底是不是真如神人所说?诸葛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智谋?这也是千古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谜。有人说他只是借了东风而已;也有人说他借了魏延之手来杀曹操;还有人说他只是借助了曹军的船舰而借来一用……这些说法都不尽符合历史事实。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诸葛亮是一个神人。不过他的确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