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仿写
烈日炎炎的盛夏,他在野外;白雪皑皑的寒冬,他也在野外。一个看似偶然的机缘,让他爱上了恐龙化石标本,从此将一生许给恐龙化石研究。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古生物蛰伏多年后得以迅速“腾飞”。他就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徐星。
1969年7月,徐星出生在新疆伊犁,父母是江苏大中专支边团的知青。上大学以前,他有过许多梦想,甚至曾经梦想当一名武功高强、云游四海的高僧,但就是从没想过要当一名古生物学家。
上世纪70年代,陈景润因“哥德巴赫猜想”家喻户晓,成为许多少年心中的偶像。当时的徐星便是其中之一,他热血沸腾,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到了初中,他又喜欢上了物理,梦想着要当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
19岁那年,徐星考上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一脸懵懂,自己并没有填报这个专业的志愿,为什么会被这个专业录取?
大学期间,漫长的时光并没有让徐星真正喜欢上这个专业,他反而把很多时间花在了看名著上,马克思、萨缪尔森、维特根斯坦、萨特等人的“大部头”陪他度过了“纠结”的四年。
1992年,大学毕业后,徐星被免试推荐到中科院。研究生前两年,他依然整天“不务正业”,又爱上了计算机。直到研究生最后一年,迫于毕业压力,他才开始深入接触本专业,没想到“一入侯门深似海”,竟然从此爱上了这个专业。
对于这段经历,徐星说:“头两年也确实不想读,就自己学编程。直到最后一年,要写论文,很幸运的是我有几个很好的标本可以研究,让我觉得很有趣,同时也很有一些成就。这个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下子就彻底进入到这个行业了。”
在“外面的世界”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轨道上来。徐星戏称自己和古生物学的结缘就像老式的中国婚姻,是先结婚后恋爱。
徐星和化石标本
此后,徐星一直专注于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化石研究。他将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的命题放到一起,提出了一个别开生面、一鸣惊人的假说:恐龙就是鸟类的祖先,换言之,恐龙并没有灭绝,而是演化成了鸟类。
《自然》杂志因此评价徐星“革新了恐龙进化研究,帮助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的动力室”。科学界的很多同仁由于受恐龙受重力影响而不能飞行这一惯性思维的影响,对徐星的假设拒不接受,不仅提出各种批判,甚至认为徐星是在说疯话。
然而,这些否定和质疑的声音并没有使徐星停止探索的脚步,反而成为他更深入研究鸟类起源和恐龙演化关系的动力。
为了找到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自己的假说,徐星和他的研究团队深入新疆戈壁沙漠、辽西荒野寻找恐龙化石。
徐星在野外挖掘恐龙化石
戈壁沙漠不仅气候恶劣,极度缺水,毒虫、猛兽还随时可能出现。徐星和他的研究团队每天都要在沙漠里行走数十公里,白天边赶路边寻找化石,晚上就睡在随地搭起的帐篷里。
一群人在戈壁沙漠里挖掘、行走,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有时候甚至让人很无奈。最缺水的时候,徐星曾经一个月没洗过脸,他还曾见证过袜子“站起来”的奇迹。
新发现的类鸡恐龙
在辽西,徐星和他的小伙伴们白天到野外寻找化石,晚上借宿在当地农民家里,十几个人挤在一铺炕上。
从1997年起,徐星连续几年都到辽西找化石,每次一找就是几个月,但找到的化石大都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这让他很煎熬。幸而,每次在他准备“无功而返”的前一两天,有价值的化石总会“出现”,最后满载而归。徐星格外珍惜和化石的这种缘分,并将化石视为“最忠实的恋人”。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待科学,徐星一直很执着,也很谨慎。在证明鸟类和恐龙同源的道路上,他用无数化石论证了自己的假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要是和恐龙有关的事情,都能引起徐星的注意。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错误报道了和“古盗鸟”有关的知识,徐星发文纠正,此事后来成为古生物界的美谈。
数十年兢兢业业,大半生上下求索。徐星把他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成果浓缩成一篇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的知名期刊上,其中,包括美国的《自然》杂志。
科研之余,徐星还不忘抽出大量时间来做科普。他的科普作品曾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并入选小学语文精读课文。
天道酬勤,截至2012年,徐星已经给60多个物种进行了命名。他从恐龙四肢的演化入手,通过化石发现“长着四个翅膀”的四翼恐龙,得出结论,恐龙最初生活在地面上,后来上了树,后肢退化,前肢飞行能力增强,最后飞上了蓝天。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刷新”了我们对恐龙的认知,也为我国古生物研究注入强劲的动能。
四翼恐龙
由于在恐龙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徐星在2001年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丰田计划”,成为亚洲首位入选该计划的科学家;两年后,他成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每当我们仰望蓝天,看见无数飞鸟,徐星这个大写的名字都会赫然出现在天幕上,他不仅放飞了恐龙,也放飞了中国古生物研究。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