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博物馆预约官网

时间:2023-06-21 21:3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746 评论:0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内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外,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等6件文物瑰宝新晋“镇馆之宝”。?

01

场馆概况

湖北省博物馆馆区内的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综合陈列馆作为扩建工程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编钟馆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

馆区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

三期新馆设置有“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八音和鸣—音乐文物展”等6项常设专题陈列,集中呈现了湖北近年来考古学术研究最新成果。

全面上新的湖北省博物馆,馆舍建筑总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达3.6万平方米,展出文物由此前的约1万件增加到2.5万件以上。

02

基本陈列

--- 曾世家 ---

“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位于南馆二层,面积1900㎡。曾国考古是湖北省近年来取得成果最多、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考古发现之一。叶家山、文峰塔、郭家庙、苏家垄等考古发现引起社会各界瞩目。展览分为“始封江汉”、“汉东大国”、“佐佑楚王”“华章重现”四个部分,展览通过考古成果,揭示曾国从在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

展览并不是按照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而是按照考古的脉络解密曾国的历史,全面揭示曾国从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使得曾国这一史籍失载的古国面貌逐渐清晰。

--- 曾侯乙 ---

曾侯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是周代诸侯国曾国的国君。他的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城区)被发现,发掘出土的一万五千余件工艺精湛、无与伦比的文物,呈现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先的丰富精神世界,揭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曾侯乙所处的时代,群雄并立,百家争鸣,世界主要古文明都达到了巅峰,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实证了是当时人类智慧所达到的高度。

“曾侯乙”展览位于南馆一、二层,面积3800㎡。展览分为“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所尚若陈”、“观象授时”、“车马仪仗”、“永保用享”七个部分,多角度阐释曾侯乙文物,体现古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物艺术特色。

--- 楚国八百年 ---

“楚国八百年”展出文物500余件(组),包括湖北九连墩、望山、包山、熊家冢等楚墓和宜昌万福垴、荆州纪南城等遗址的器物,辅之以模型、动画、影片、电子地图等多媒体手段,是对楚国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的系统梳理,反映了楚文化研究的新高度。

楚国是周代极其重要的诸侯国,立国时国力弱小,“土不过同”,后成长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国力强盛时,西至巴蜀,东至大海,“地方五千里”,占据着几乎整个南中国。

展览既要讲清楚楚国的发展历史,又要展示出楚国高度发达、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八百年的漫长历史,充满“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传奇故事,又有屈原《离骚》、老子《太一生水》这样神奇烂漫的文化,展现难度不小。因此,策划之初,湖北省博物馆就组织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多次论证,最终确立了“开疆拓土”“礼俗百业”“上下求索”“精彩绝艳”的叙述脉络。

--- 越王勾践剑 ---

“越王勾践剑”展厅位于南馆二层,面积600㎡。越王勾践剑是国宝级文物,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越王勾践剑所反映的历史故事、科技成就十分丰富,因此设立专馆展出,全面讲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展览以越王勾践剑为中心,分为“越国春秋”、“惊世发现”、“剑中王者”三个单元,通过从越国历史作为切入点,介绍文物背后楚昭王、越王勾践联姻的美好故事,以不朽之谜介绍越王勾践剑的科技成就。

--- 梁庄王珍藏 ---

梁庄王所生活的明永乐至正统初年,在皇家礼制、密教风尚、中西文化交融等诸多方面,均因该时期非一般的强盛国力而耀眼生辉。这一时期正值明朝廷派遣的郑和船队远航西洋期间。

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列国(1405-1433年),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并带回大量异域珍宝,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这些光芒,也都能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的“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展中可见一斑。

梁庄王展厅展览分为“天潢贵胄”“珠围翠绕”“丝路撷珍”三个部分,经过重新布展后,展厅面积大大增加,从原来的330平方米增至1000余平方米,让每件珍品都拥有了充足的展示空间。

展览的第一部分反映藩王的特殊身份及地位,从梁庄王其人入手,讲述明初藩王的作用及生活状态;第二部分从女性的角度展示魏妃的生活,讲述贵族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及其生活状态;最后以积极开拓对外交往的时代面貌作为结尾,表现明初郑和下西洋背景下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场景。

--- 郧县人 ---

郧县人是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展览以“郧县人”的发现为主线,也展示了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

--- 屈家岭 ---

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最先发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宗教活动等现象加剧,出现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展览“屈家岭”展示了江汉地区史前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 盘龙城 ---

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在商代晚期衰落。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与商代二里冈上层文化(约公元前1500年)一致。

--- 土与火的艺术 ---

“土与火的艺术”展览分为两个专题,第一专题以出土瓷器为主,介绍元代以前湖北地区的单色釉瓷器的发展脉络;第二专题以馆藏传世瓷器为重点,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发展面貌。其中多数文物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公众展示。

--- 书画珍秘 ---

湖北省博物馆现藏书画作品近万件,其中一级品达114件,主要以明清及近现代作品为主,也藏有敦煌、宋代日本经卷和南宋、元代的绘画作品。藏品来源既有武汉市文管会、文史馆等单位的调拨,也有包括徐行可、晏石卿、杨先梅等先生的社会捐赠,特别是徐行可先生捐赠书画近千件。正是这些藏家以极大热情、诚挚信念的无私捐赠,奠定了馆藏书画的基础。

“书画珍秘——湖北省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分“明代以前书画”“明代书画”“清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四个部分,撷取馆藏各时期书画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

--- 荆楚百年英杰 ---

展厅用典型的文物、史料和图片,展示了100多位从荆山楚水里走出来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以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精心梳理党史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自我革命、守正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在国家元首单元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中的杰出代表董必武和李先念的著名事迹;在辛亥仁人单元展示了在辛亥革命期间涌现的的一批革命党人,他们在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在军旅名将单元,身经百战的优秀战士成长为有杰出才能的高级将领,他们以无畏的革命精神立下赫赫战功。

在抗疫英雄单元,武汉作为新冠疫情防控斗争主战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与病毒较量,其中展示了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人命英雄”勋章及荣誉证书。最后在革命志士单元,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奉献自己的生命。

03

馆藏珍品

--- 曾侯乙编钟 ---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所组成。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 越王勾践剑 ---

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向我们表明了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越王勾践剑制作精美,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光闪闪,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 曾侯乙尊盘 ---

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 曾侯乙尊盘是商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 虎座鸟架鼓 ---

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由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组成。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一面大鼓,悬挂在凤冠之上。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运用红、黄色彩绘,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通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的四个菱形的开光内描绘了这样四个小故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三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整个器物制作精美,优雅精致带给人们以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

--- 云梦睡虎地秦简 ---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其中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郧县人头骨化石 ---

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属于直立人类型,简称“郧县人”。

“郧县人”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材料的全面性、丰富性、可解决的学术问题几乎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是补写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 石家河玉人像 ---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

--- 崇阳铜鼓 ---

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具有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也是国内保存的唯一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

---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一件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人物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

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只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湖北日报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