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时间:2023-06-22 00:2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914 评论:0

1969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向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耿飚严肃地指出了中国的外交援助在阿尔巴尼亚存在的问题。

耿飚在信中写道:“阿尔巴尼亚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援助,中国送来的化肥太多,堆在地里烂掉;中国送来的布料太多,他们把料子做成衣服,反而出口到我国创汇……”

在60年代,中国称阿尔巴尼亚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那时候的中阿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比亲兄弟还亲。中国为了这位穷国兄弟慷慨解囊,耿飚所写的内容句句属实。

但到了70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却破裂了。因中美发生接触,阿尔巴尼亚的领袖霍查甚至对中国破口大骂。

阿尔巴尼亚的这种“白眼狼”的行为,其实都是领袖霍查的个人风格决定的。

对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北约诸国,霍查全部骂了个遍。阿国经常前一天还和某国交好,要钱、要枪、要粮食,第二天就翻脸不认人,出言侮辱友邦,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

在对内方面,霍查也堪称20世纪的一大奇葩。

霍查觉得自己树敌太多,未来西边的北约和东边的华约都会进攻自己,于是他在国内大搞“人民战争”。

在霍查统治后期,阿尔巴尼亚不仅全民军训,还在全国仅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修建了几十万个碉堡和地下工事,耗资近2亿美金,活活把国家财政搞垮。

正因全国遍布碉堡,现在的阿尔巴尼亚也叫“碉堡之国”。

那么,社会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该国领导人霍查同志又有多奇葩?冷战结束后的阿尔巴尼亚又有多可怜呢?

一、革命积极生:霍查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北边是南斯拉夫诸国,南边是希腊,西边和意大利隔海相望。

阿尔巴尼亚国土只有2.8万平方公里,国内以山地为主,外号叫“山鹰之国”。该国人口长期在100万上下徘徊,冷战时期增长到200万,近年来才接近300万。

古代的阿尔巴尼亚长期被周围的国家统治,长期没有国家政权,而只是个地区,罗马人、希腊人都曾在这里建立统治政府。

近代几百年,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向欧洲扩张的阿拉伯人又打下了阿尔巴尼亚。

直到20世纪后,奥斯曼帝国渐渐解体,一战后协约国占领阿尔巴尼亚,才在这里扶持了一个阿尔巴尼亚王国。

但是该国独立还不到20年,随着1939年二战爆发,阿尔巴尼亚就又被隔壁的意大利占领了。

在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和法西斯展开了地下斗争,其中就属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恩维尔.霍查表现最为积极。

霍查出身穆斯林家族“阿訇”世家,但是在叔叔的教导下,他非但不信教,还是个积极地无神论者。

在本土接受了中学教育后,霍查决定前往法国留学,并在法国的大学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1936年后,霍查回到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当老师。不过在1939年,当意大利灭亡阿尔巴尼亚王国后,霍查拒绝承认法西斯政府,因此被学校开除。

然而,失业没有击垮这个革命者,霍查很快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合作,在地拉那开办“地下交通站”,联络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进行反法西斯活动。

1941年,意大利扶持的法西斯政府下令逮捕霍查,霍查虽然逃出生天,但是在缺席审判的条件下被该国法庭宣判死刑,霍查至此成为阿尔巴尼亚的逃犯。

此后,霍查正式加入武装斗争。在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团结起来,组成了反法西斯革命战线。

1943年,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一大召开,恩维尔.霍查同志当选为总书记,领导游击队“民族解放军”在西部山区打游击。

二、霍查外交:交“朋友”完全看心情

1943年,因意大利法西斯垮台,“民族解放军”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南方大部分土地。

但德国人很快又杀了进来,纳粹德军联合阿尔巴尼亚一个叫做“国民阵线”的组织打败了“民族解放军”。

霍查的部队几乎被德国精锐的山地部队彻底消灭,被迫跑到了南边的希腊边界。

不久,霍查的“民族解放军”接受了英国从希腊送来的物资支援,1944年纳粹德国日薄西山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军”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反攻。

在霍查的部队北上和德国人打游击战的当年秋天,德军撤出了希腊和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军”解放首都建立了临时政府,霍查担任总理。

从此开始,霍查统治了阿尔巴尼亚40年,从36岁当国家元首,一直把持最高权力到77岁去世。

1946年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霍查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兼外交部长。

“霍主席”上任之后,因为他本人是慈父同志的铁杆粉丝,阿尔巴尼亚成为苏联的铁杆下属,拿苏联的命令当圣旨。

当时,就连慈父同志建议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改名为低一级的“劳动党”,霍查都照办不误。

1948年,阿尔巴尼亚第一次在外交上表现自己。

当年,苏联慈父同志和南斯拉夫的铁托闹掰,铁托不愿意接受苏联“老子党”的领导,苏联因此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顾问和专家,并和南斯拉夫展开论战。

“苏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苏联断绝和南斯拉夫的贸易往来,东欧国家纷纷效仿。

尤其是阿尔巴尼亚,“阿共”明明是靠着人家铁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才成长起来的,但是霍查坚定跟随苏联,和南斯拉夫决裂。

霍查甚至在国内搞党内清洗,把亲铁托的干部关的关、杀的杀,让南斯拉夫大为恼火。

阿尔巴尼亚在立国前10年都乖乖跟着苏联走,但到了1956年,因为慈父去世,赫鲁晓夫上台,霍查同志又跟苏联闹掰了。

赫氏批评慈父,否定“斯大林制度”,让霍查对赫鲁晓夫深恶痛绝,于是霍查决定和苏共彻底决裂。

放眼当时的世界,苏联、南斯拉夫这两大社会主义大国都跟阿尔巴尼亚关系紧张,霍查同志在欧洲可谓“举目无亲”。

最后,霍查决定把眼光投向中国。

三、和全世界闹僵,霍查开始修碉堡

在60年代的“中苏论战”里,阿尔巴尼亚支持中国,由此和新中国成为了兄弟。

1968年,苏联军队突袭捷克斯洛伐克,扑灭了“布拉格之春”,霍查同志觉得苏军太霸道,居然退出了华约,宣布单干。

整个60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亲密无间,霍查在一些政见上和中国契合,中国曾称阿尔巴尼亚为“欧洲社会主义世界的明灯”。

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形势跟阿尔巴尼亚很相似,两国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决裂,但是也跟苏联闹掰,成了世界外交界的“孤舟”。

两国报团取暖时期,中国还给了阿尔巴尼亚各种援助,给钱、给物资、给武器。

阿尔巴尼亚国防军仅仅两万人,但是要搞“人民战争”的霍查从中国要了70多万支步枪,几亿发子弹,要把阿国武装成铁桶。

在那个年代,阿尔巴尼亚跟中国要东西是绝不拐弯,该国官员也不会不好意思,都是直接列出单据,让中国送来。

如1972年,阿尔巴尼亚国防部访华团居然直接向中国要上千辆卡车和坦克,把周总理吓了一跳,最后周总理只能婉言相拒。

因为霍查同志贪得无厌,60年代末的阿尔巴尼亚出现了大量中方援助物资的浪费问题,之后中国也减少了对阿国的援助。

70年代初,随着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渐渐缓解,欧洲的霍查同志却坐不住了。霍查又发文批评中国同志们“不上道”,宣布和中国决裂。

中阿的关系此后连年下行,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霍查又痛骂中国“走苏联的老路”,至此跟中国撕破脸。

此后,中方撤走驻阿外交人员,让阿尔巴尼亚在世界上被彻底孤立,从此没有任何朋友。

霍查此时已步入晚年,他在国内独裁,在治国方面昏招频出。

然而,霍查依旧顽固地认为:“阿尔巴尼亚是世界社会主义最后的‘堡垒’,是全世界反动派的敌人。”

他怕未来和自己决裂的北约、华约会进攻自己,于是决定在国内搞“修碉堡”运动。

可霍查虽然当了一辈子的国家领袖和军事领袖,但他并没有正规的军事学院学历,也缺乏实战经验。

他打过的仗,就是当年“民族解放军”在山区和意大利、德国军队的游击战。

霍查认为,在阿尔巴尼亚这样的山地国家,游击战才是王道,所以阿尔巴尼亚军队七成人员是步兵,其战术就是在山地打游击。

阿尔巴尼亚当时近300万人,其中70多万人是有军事色彩的民兵,党政军机关、学校都有军训,12岁的小孩子就要接受军训,学习开枪和制造陷阱。

而在70年代初,霍查为了给几十万步兵提供保护,开始下令在全国修建碉堡。

一提到碉堡,很多人会想到当年法兰西“马奇诺”那种辉煌的要塞式长城堡垒,但阿尔巴尼亚并没有实力修建那种东西。

阿尔巴尼亚的“堡垒”就是步兵地堡,大部分只能容纳1-3个人,堡垒主体是嵌在地下的,上面有个半球形的遮盖,前方有射击孔,没有通道和其他碉堡相连,基本就是个单兵掩体。

只有在一些战略要处,阿尔巴尼亚才修建了较大的指挥碉堡、仓库碉堡,以及让官员和重要人物避难的防核碉堡。

四、“没有忌日”的霍查,“没有希望”的阿尔巴尼亚

按理说来,这种战术性的“水泥棺材”,在边境和一些险要地带修建一些就足够使用了,毕竟现代战争打碉堡的方式多种多样,靠这种玩意挡住敌国入侵显然不现实。

但领袖霍查振臂一呼,阿尔巴尼亚掏空国库修碉堡,到1985年霍查去世时,阿尔巴尼亚修建了几十万个碉堡,遍布全国每个角落。

阿国边境线、公路、农田、工厂、街道,都有大大小小的水泥包,霍查的命令是:“每个有人的地方,都要有碉堡。”

最终,这些水泥半球遍布阿尔巴尼亚,不仅影响美观,还霸占耕地,浪费资源。

但霍查同志听不进任何意见,国防部曾对此产生疑问,霍查就换掉国防部部长;外交部开始抱怨,霍查就换掉外交部部长。

每修建十几个碉堡,耗费的人力、资源等于修一公里的公路。这些钢筋和水泥,基本都是中国当年无偿援助的,其实都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

为了造好碉堡,阿尔巴尼亚耗费巨大,共花去近2亿美金,导致国家经济遭受重创。这些碉堡的成本比“马奇诺”防线还高,足够给每个阿尔巴尼亚家庭分一套公寓。

80年代后,阿尔巴尼亚的经济面临严重危机。为了生存,霍查重新和北边的南斯拉夫联系,两国恢复了正常贸易,算是给阿尔巴尼亚回了一口血。

但与此同时,霍查却疾病缠身,还遇到了刺杀,最后一病不起。

生命最后几年,霍查把权力交给了接班人,也就是著名的“传声筒”阿利亚。

阿利亚坚定维护霍查的统治,以霍查的思想治国,因此获得了霍查的信任。

1985年,霍查同志因为心脏病去世了,他被安葬在首都的烈士陵园,继任者阿利亚称:“霍查这样伟大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是不死的!”

于是霍查的墓碑上只有生日1908年,没有忌日1985年。

霍查去世5年后,一场东欧剧变席卷了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一样开始“民主改革”。

当反对劳动党的资产阶级政府上台后,第一个就要打倒霍查。

于是,霍查的雕像被推翻,书籍被焚烧,连尸体都挖了出来送到了民间坟墓,因为政府说:“此人根本不是烈士,无权和烈士葬在一起。”

1991年后,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的阴霾不再,也不再有昔日那么剧烈的东西方对抗了。因此,像阿尔巴尼亚这种小国就顿时失去了所有关注度,各个大国不再争取它。

当年是各国排队找阿尔巴尼亚,阿国爱答不理,现在是阿尔巴尼亚想和各国交好,各国却没有兴趣。

自此,阿尔巴尼亚的经济越来越差,该国的工业封闭,农业落后,除了一点点铬矿石能创汇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阿尔巴尼亚曾出现了民众越境逃亡大潮,约10万人逃到了意大利和希腊求生。

为了稳住政府,资产阶级政府开始改革,售卖国有资产,吸引国外投资,并开放金融市场。

但是阿国政府缺乏执政经验,也缺乏对市场的监管,最后导致阿尔巴尼亚出现一些金融诈骗公司。

这些“吸血鬼”以高利率吸引老百姓的存款,许以30%以上的利润,但最终却无法兑现。

1997年,因为诈骗金融公司纷纷跑路,“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爆发了。

阿尔巴尼亚老百姓在危机里丢掉了终身积蓄,而大公司的老板们早都逃之夭夭。最后阿尔巴尼亚人上街游行,这场金融危机变成了全国内乱。

在动乱中,各政治党派的拥护者武装争斗,规模堪比内战。

在混战里,阿尔巴尼亚军队的军火库被抢,数十万枪支和数亿发弹药失踪。最终联合国下令维和部队开入,才稳住了这个国家。

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阿尔巴尼亚成为欧洲最大的军火集散地和人口贩卖源头,被联合国列入“没希望的国家”行列。

以前这种头衔只会出现在非洲和拉美国家头上,而阿尔巴尼亚是唯一一个获得该名号的欧洲国家。

一直到2010年后,因为欧盟的帮助,阿尔巴尼亚的国情才渐渐好转,在近些年经济终于有所起色。

凡是去过这个国家的人,都对阿尔巴尼亚的“碉堡”印象深刻,因为政府没钱拆除碉堡,现在该国还有17万个碉堡分布在全国。

它们将作为上个时代的纪念碑,永远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阿尔巴尼亚遍地碉堡的背后》,孔寒冰

2、《中国阿尔巴尼亚蜜月内幕》,范承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