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神怡是什么意思 心旷神怡指的是什么
有个成语,叫“心旷神怡”。“旷”是开阔的意思,“怡”是愉悦。也就是说只有心境开阔,精神才会愉悦。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讲道:大观园已经落成,贾政带着众宾客赏园。刚入园门,但见一带翠嶂挡在众人面前,便令众清客题诗。有的说该叫“叠翠”,有的说“锦嶂”好,还有的说该叫“赛香炉”,只有宝玉说了“曲径通幽”四字。想如不是这一山以障目,园中之景便可悉入目中,那时便当真无趣了。所以“通幽”的必是“曲径”,方才有味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含蓄。它就像一杯茶,你得细细地品,如此方可尝出其中滋味!
咱们就拿“脏腑”这两个字来说,里面包含的学问就是很大的。“脏”古作“藏”,怎么解释呢?脏腑不是裸露于外表,而是藏于体内的,这是“藏”的第一个意思。脏腑还有一个功效,就是贮藏精气。中医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是藏于五脏的,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所言:“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这是它的第二个意思。因为“藏而不泻”,所以它是“实心”的。像心、肝、脾、肺、肾都是这个特点。
再来看“腑”,古代作“府”,是府第、府库的意思。凡是“府”,都是空的,不然就没法住人、装东西。人体的“腑”也是这个特点,它们多为中空的器官,像胆、大肠、小肠、膀胱、胃等。病关于脏腑的形成,中医认为是气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它本来是一团“气”,这团气化成了实体,进而形成了五脏六腑。所以你看脏腑虚的时候往往先是气虚,气衰了,形才会慢慢地衰。
比如一个人总是处于一种悲伤的状态,那么他体内的气机就会放缓、衰弱,慢慢地他的生理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比如白色苍白、咳嗽、吐血,这时他已经伤到肺脏了。那么谁统领这个“气”呢?就是神了。
一说神,大家都会想到心,“心藏神”嘛!其实不只是心,五脏皆可藏神,故中医有“五神”之说,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有人经常把“五神”与“五志”相混淆。五志指的是怒、喜、思、忧(悲)、恐(惊)。其中忧与悲情感相似,所以合二为一;惊亦有恐惧之意,所以归于恐。五志更多地是指人的情绪,比“五神”的层次稍微低一些,但都属于“神”的范畴,所以常“神志”并称,比如“神志不清”、“神志恍惚”等。虽说有“五神”,但这五神也是有人来领导的,担当这个重任的就是心。正如张景岳《类经》中所说:“人身之神,唯心所主。”神是以形为物质基础的,这里的“形”自然就指五脏了,也就是说,有了肝才有了魂,有了肾才有了志。反之,脏腑出了问题,它所有的“神”也就不存在了。但从作用上来说,神又主宰着形。神灭了,形体也就只是一具空壳,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中医才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正因为如此,中医一向强调对神的保养。
古代有种疗法,叫“祝由”(或简称“祝”)。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这里的“祝”即是祝由。黄帝问岐伯:“为什么用祝由的方法就能治愈呢?”岐伯回答说:“古代的巫医知道如何治病,又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以能用祝由的方法把病治愈”。“祝由‘’怎么治病呢?就是通过“符”跟“咒”,即神秘的语言文字。这两者的作用就是对大脑形成一定的刺激,也就是说通过调节人体的神志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应该是最早的心理治疗了。现代医学也证明,外界刺激会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中医管这叫“调神”,把神调好了,病自然就痊愈了。神如何“调”呢?
中国有个成语,叫“心旷神怡”。“旷”是开阔的意思,“怡”是愉悦。也就是说只有心境开阔,精神才会愉悦。虽说人有“五神”,但你只要把当头儿的那个给稳住就行了。否则心神躁动,就会“五脏六腑皆摇”。
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医、道还是佛,都十分注重“修心”。
想要“修心”,关键在于一个“静”字。《黄帝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也说:“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关于“静”,庄子曾以水作喻:“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水静下来才会清澈,神思也是如此,只有静下来才会清明。《黄帝内经》则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只有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才不能侵害人体。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练习静坐,丢掉所有的负担,闭目养神休息一会儿。
“静”的关键在于“清心”。正如《老老恒言》所言:“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所以生活中的小事最好别太在意,让心“旷”起来,精神才能愉悦。另外就是多给自己“找乐子”。
心在志为喜,所以你得“随心所欲”,让它高兴起来。如果喜欢美景,那就多观观景;如果喜欢热闹,那就多找几个人聊聊天,总之越合心意越好。“心”高兴了,“心旷神怡”了,健康也就唾手而得了!
我是壹个医,将持续为您带来有价值的医学养生科普。欢迎关注、转发和点赞。健康科普挑战赛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