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李白《日暮苍山》

时间:2023-06-23 02:4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934 评论: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对这首诗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带来难度,歧义难免,多解也成必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创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刘长卿(718年—790年),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阳 。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儒学大家。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授监察御史,迁长洲县尉。大历年间,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坐贬睦州司马。刚直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名作《逢雪宿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古诗注释】

 ①芙蓉山:地名。各地以芙蓉山命名者甚多,《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流传古今,可是诗中的芙蓉山却湮没于岁月的长河,令人唏嘘。那么,这座巍然屹立于唐诗中的芙蓉山究竟位于何处呢?从古至今,名为“芙蓉山”的地方有7处:山东省临沂市南有芙蓉山,福建闽侯县北有芙蓉山,四川、云贵高原有芙蓉山,广东韶关市有芙蓉山,湖南安化县有芙蓉山,湖南宁乡县西有芙蓉山,湖南桂阳城西有芙蓉山。纵观刘长卿的一生,其与山东、福建、四川、广东甚少交集,其诗文鲜有描述这些地方。《刘长卿行年考述》没有提及这些地方。现在就只剩下湖南的芙蓉山,可是湖南的芙蓉山也有三地,到底是何处呢?分析湖南三地芙蓉山的历史地理,安化安化芙蓉山位于安化县东部,旧曰梅山,山周围百多平方公里居民很少。宁乡宁乡芙蓉山位于宁乡县西南边陲,接安化县界,旧曰青羊山。桂阳桂阳芙蓉山位于桂阳县城西二里,紧靠盛产铜矿的大凑山,今名宝山。《刘长卿湖湘诗重系年》作者肖献军先生考证:“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春至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秋刘长卿任转运使判官,出使湖南。湖南桂阳自古为“三湘之屏藩,两粤之管钥”,乃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刘长卿作为转运使判官,主管交通运输,对于湖南的南大门桂阳不可能不重视,必须要到桂阳。刘长卿肯定要到矿冶银监视察。从桂阳监城到大凑山矿区,芙蓉山是必经之路。《刘长卿诗词全集》共载五百零二首诗词,其中差不多有十分之一的诗词跟湖南有关,可见诗人与湖南的深厚感情。而诗人关于桂阳的诗词除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外,还有两首。综上所述,《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中的芙蓉山就是湖南桂阳城西的芙蓉山!

 ②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白屋意思是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也指平民: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对于“白屋”一词,有人解释为“白屋,是因屋上积雪呈白色而称”,此种解释纯属望文生义牵强符合。其实,“白屋”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它用法虽然不是那么复杂,但义项较多,稍不留意就会造成误解。这里是指贫寒低下之人居住的房屋。其解释有二:一说指不施采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一说,指以白茅覆盖的房屋。例如――

1、《汉书·萧王之传》:“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颜师古解释日:

“白屋谓白盖之屋,以茅覆之,贱人所居。”)

2、《汉书·王莽传》:“开门延士,下及白屋。”(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

3、宋程大昌《演繁露·白屋》解释:“古者宫室有度,官不及数,则居室皆露本材,不容僭施采画,是为白屋也已。

4、元李《日闻录》曰:“白屋者,庶人屋也。《春秋》:‘丹桓公楹,非礼也。’在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主)黄色也。按此则屋楹循等级用采,庶人则不许,是以谓之白屋也。”

5、清李渔《玉搔头·缔盟》:“故此把白屋寒儒,都认做青云贵客了。白屋是贫寒低下之人居住的房屋的意义也不言自明。

 【译文及点评】

远处青山迷蒙,我在风雪途中艰辛地跋涉着。天色已晚,在一山村人家投宿,只见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我在茅屋中已就寝,忽在卧榻上听到犬吠声不止,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是一首如画的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寒山夜宿图。在一个寂静的冬夜里,诗人正赶着路,准备去前方的芙蓉山借宿。&34;日暮&34;点明时间正是傍晚,&34;苍山远&34;则暗示了路途跋涉的艰辛,以及诗人急于投宿的心情。&34;白屋贫&34;点明投宿地点。安顿下来后,于万籁俱寂中,诗人忽闻一片犬吠之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归来了。此诗共四句,每一句独立成话画,但又彼此相属,联成整体,构成一片苍凉悠远之境。本诗用凝练的笔调将旅夜投宿、宿后所闻一一勾勒,诗中有画,画外见情。在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画面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山居的荒凉,冬夜的凄寂以及旅人的孤独。这首诗,首先营造了一种荒凉孤寂的意境。下雪虽然很美,但是,如果是在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夜晚,独自行走在漆黑的荒山野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恐怕没有人会在路上慢慢享受下雪的美感,只想快点赶路。所以,在这样一个寒夜,赶路的人,只要能看到有一点灯光的房子,感受到一点烟火气息,无论能不能住宿,都会无比欣喜,缓解人焦虑的心情。诗人找到一户人家安顿下来后,那颗悬着的心有了着落,但是屋子的主人还没有回来,又让他有一丝焦虑。在静谧的雪夜,一点点声音都会触动人的神经,听到院子里的犬吠,诗人心想,是不是主人回来了呢?其实,狗叫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有路人经过,或是有人想来投宿。

咏雪五绝,经典之作

唐代,含雪的五绝,若论流传度,能与“五言长城”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比肩的,可能就只有柳宗元的《江雪》了吧?这首诗为唐诗里白描的经典之作。唐代宗时期,因刘长卿性格刚直,数次犯上,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其诬陷贪赃,后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相助,虽免却了牢狱之灾,但也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此诗当作于被贬之后。这首小诗,总能引人无限遐想——诗人为什么在崇山峻岭间赶路至天黑?诗人如何找到投宿的人家?找到投宿人家以后聊了些什么?犬吠声声,是谁回了家门?是主人家?是家庭的其他成员?深山那么冷,为什么一直到晚上下雪了才回家?诗人究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是对寒冬里,容留远行客人的主人家的感激?是对贫苦百姓的深深怜悯?还是想通过此诗书写贬谪以后的“天无绝人之路”的感叹?千年以后,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那么风雪夜归的人又是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重点在于如何理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夜归人”指的是诗人。前两句写傍晚时分,天寒地冻,诗人走在山路上,远远地看到在苍茫的大山深处,有一户人家,然后决定去投宿。当诗人赶到这户人家的柴门口时,天已经黑了,并且飘起了雪花。主人听到有人叫门,于是热情地答应了诗人的投宿请求。如果这么理解,那么这个人指的是诗人。还有一种理解,这个人指的可能是芙蓉山主人的家人或者是又一个来投宿的路人。这时诗人已经投宿到了芙蓉山主人家了,或许他已经休息了,躺下了,到底是谁叫门,他不得而见。所以后两句从听觉方面写狗吠,风雪声。这两种理解的关键在于,诗人在屋里还是在屋外。是谁听到的狗吠声和风雪声。如果诗人在屋外,那么就是芙蓉山主人听到的声音,“夜归人”指的是诗人。如果诗人在屋里,那么就是诗人听到的声音,“夜归人”指的就是别的投宿的人,或者是芙蓉山主人的家人。

唐诗中写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归宿,思想上的乡土,这种归宿,于物质上而言,凭借一两点媒介,发挥联想,就能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乡,诸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诸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杯酒,一炉火,一片庄稼,一个话题,便是故乡,因为有温暖。家的温暖感,不只是热酒和火炉,桑麻和话题,不只是以诗人为主角,在以诗人为旁观者的空间里,也有家的温暖感。唐朝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即如此,尽管看上去的所描述的画面很小,容量却很大,以至于流传千年不衰。这首诗是白描写景,没有一句感情抒发,但“风雪夜归人”却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诗人在这里确实是过客,是行人,是路人,但在这天寒地冻之中,在这荒山野外,在饥寒交迫之时,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困境,就在此时,能找到一个同样贫寒的小屋,一处穷困的山村人家,却有一间茅屋可避风雪,也有一处灯火可见光明,一碗饭食可藯饥寒,因此,诗人发出了对人世风雨吹打之后的回归温暖的一种感叹,这种感叹,古今同慨。试问,在人生的路上,谁又不是孤独的“风雪夜归人”呢?这种白描手法的古诗词,最典型的就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诗句,仅仅用几个名词,就能用来塑造意境,但诗词中总会有一些点破意境的字眼,用来升华主题,比如马致远的”断肠人”,也就是说,他白描的环境可以是肃杀,可以是凄美,但是断肠人这个词一出来,整首诗词就定位在愁肠满腹这个格调上了。实际这首诗名应该是:雪宿芙蓉山,逢主人。主人未在,谁让进的屋?可能是家人。看似写的冷,写的孤寂,但实际里面透着暖意,这就是这诗最妙的地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