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人不能爬泰山 为什么夫妻不能爬泰山

时间:2023-06-23 05:3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294 评论:0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树洞每天都在。


文|树洞档案

编辑|树洞档案

最近的热搜榜上百花齐放。

有一条名为“女大学生700元爬泰山”的词条格外引人注目,很多网友留言讨论,甚至引发了激烈的“骂战”。

< 01 >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女大学生和朋友约好周末泰山游,但是请假需要和家人沟通好,于是她就跟自己的父亲说明情况,希望父亲能帮自己请个假。

令她没想到的是,原本应该连连答应,支持自己的父亲,却连发消息“喊停”,而且口吻和言语,都让自己无法理解。

仔细看过女孩发出的聊天记录,起先因为父亲的两个问题,迅速点燃了大家的“反叛情绪”。

“你算过游一次泰山的成本了吗?”

“你算过了经济成本,你算过别的成本没有?”

这两个问题似乎宣告着这个父亲的价值观就是“要计算成本”。

可是作为已经成年的女儿,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请求直接被父亲忽略掉了,即使女儿明确的表达出了,自己攒了700块,不需要父亲多掏钱给自己。

聊天记录上明晃晃的“成本”二字,就好像作为孩子,作为学生,除了让自己好好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就都是错误的,幼稚的。

而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谁的青春也都不会再来,假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和好友外出游玩,的的确确是深刻的回忆了。

因为毕竟世间万物美好,可能有一些土地无法用脚步丈量到,但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并且有妥善计划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出去“行万里路呢”?

每一位走过高考的莘莘学子都称得上是“读万卷书”了,但是眼界开阔了,不是对以后的成长生活更有帮助吗?

< 02 >

可是冷静情绪以后,还是要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的。

因为我看到了这位父亲另外的一句话:

“你和谁去?跟谁一起去?”

我似乎突然从另外一个视角,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另一种含义。

那就是,可能担心自己的女儿和男孩子一起外出旅行过夜,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口。

于是父亲和女儿双方都是带着一点情绪在进行这场对话。

可是,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出来呢,也可以直接说明,作为父亲,我希望你保护好自己,我不希望你和男生有过于随意的交往。

难道这就是中国式父母的含蓄表达吗?

带着这样的视角来看,我才发现,原来这名女大学生,想在“非假期”外出,所以才需要请假。

那么作为对孩子抱有期望的父母,可能都会直接带着一种“你是不是在好好学习,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好好工作”的心态。

所以说,很有可能家长是希望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干一件事。

< 03 >

让我们回到第一视角。

父亲的盲目指责令女儿感到窒息。

一句轻飘飘的“我是你爸”、“我为你好”就成为了贴在五指山上的咒语,压在了孩子的心头。

相信大家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作为学生,当前的第一任务就是学习”,仿佛做了不是学习相关的事情,就是绝对的错误。

请假游一次泰山,耽误了你的学业,在那些同学的心中,你就成为了那种“请假出去玩的”学生,莫名被贴上了某些奇怪的标签。

作为父母,我站在道德和阅历的制高点上,你作为孩子的一切不合期许的行为,都是需要被严格批判说教的。

但关键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具备某种程度的热忱来保护他的孩子。

但在哪种程度上构成窒息,真的是值得单独讨论的事情了。

Hiasako M. Koizumi 博士说:每位父母都应该考虑自己的行为,并确定自己做出决定的动机是明智的。

家长们需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自己的焦虑,还是真的有理由担心我女儿的安全和幸福?

Koizumi 提出:子女成年后,平衡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之道。

遇到事情彼此讨论,而绝非谁高举“我为你好”的大旗,捆绑式教育。

这就和网友们讨论的两大阵营之一不谋而合了。

“这位父亲就是穷人思维,穷人教育毁自己的女儿。”

“家里钱不多,养你不容易,你不能乱花钱去开阔你的眼界。”

我虽然觉得,这两种说法有点偏激,但我同意不应该将自己的某些固化思维强加到孩子身上。

因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人为制造的悲剧才更令人痛心。

< 04 >

我们来看另一位“捆绑式教育”的主人公。

大学毕业的女子美美(化名),被父母强制考公,但是连续5年都没有上岸。

可能是承受不住连续的失败打击,她逐渐开始有一些异常行为,不断告诉别人自己是“局长”。

家人带着她前去医院就诊时,却被医生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漂亮的姑娘在精神病院的走廊上,载歌载舞,逢人就说自己的是大官。

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我为你好”捆绑在了冷冰冰的“精神分裂”诊断书上。

而绝不认错,也是具有捆绑思想的父母统一具备的特质:

你承受不住压力,那是你心理素质不好;

你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

我整天累死累活挣钱养你,你就不能争点气……

我供你吃喝,给你生命,我能有什么错?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样的悲剧,什么时候能在世界上销声匿迹呢?

< 05 >

刚好想起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高中孩子的妈妈发的一篇文章,四个字形容:触目惊心。

五十个人的班级,吃抗抑郁药物的竟然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怎么能不令人心痛。

除了巨大的学业压力,我很难想象又有多少是因为“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我是你妈,我为了你好”才成这样的。

《情感勒索》一书中说到:“情感勒索者确实不像你想的那样充满恶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自认为是为你上了宝贵的一课。”

而原生家庭带来的这种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很多人会用很多年来治愈某些时刻的“我为你好”,在这种捆绑式教育里长成的孩子,会不会也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呢?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来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通过一组照片来看看,说着我为你好的父母们,都在做些什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家长们在帐篷里扎营,只为孩子们能在当地的一家较好的幼儿园上学。

某中学附近的立交桥下,家长们参加了一家民办教育机构的讲座。

中考期间,家长们在焦急地等待孩子。

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在高考前的“神树”前烧香,近千名家长挤在狭窄的小巷里上香祈福。

人民公园举行的相亲会上,家长们正在交换孩子的信息,出席的大多数家长都是急于为孩子寻找对象的家长。

看完这些照片,有一些抨击,责怪的话语似乎又说不出口了。

《郑伯克段于鄢》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而我们的父母,在就学就业婚恋,这三个贯穿了我们人生的事件上,无时无刻不在践行他们所说的“我为你好”。

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我想应该是沟通吧,可能年龄是巨大的“次元壁”,不同的三观造成了,好好的话,不能好好说。

接下来的这对父母,可就真的不好界定是不是“捆绑式教育了”。

< 06 >

一名年仅8 岁的小男孩在父母外出时被留在家中,父母要求他晚上八点半之前必须要完成作业并上床睡觉。

可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发现儿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而不出所料的,作业果然还没做完。

男孩的妈妈把孩子从床上拖回客厅,打开电视,父母齐上阵,轮流看守孩子,强迫孩子保持清醒。

这小男孩并不在意,起初还有心情吃零食,但孩子的体力终究有电力不足的时候。

他很快就开始疲倦,哭着求妈妈要睡觉,但这对父母坚决没有同意。

后来即使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他的母亲或父亲也会轻轻推醒他,继续看电视。

直到凌晨 5 点才被允许睡觉。

在这个事件中,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是正面的积极的,对于孩子的告诫和影响也是巨大的直观的。

那这种究竟算不算是令人窒息的捆绑式教育呢?

如果你问一个北京市民,在漫长而炎热的暑假里,哪些旅游景点最适合孩子,你可能不会再得到颐和园、故宫等千篇一律的回答。

相反,你会听到熙熙攘攘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顶尖大学。

最近在网上疯传的消息称,这两所大学挤满了成千上万的家长,他们希望与孩子一起参观校园能帮助他们有朝一日被一流院校录取。

在极端情况下,一些家长让孩子穿上迷你学士服在烈日下在大学门口拍照,认为一张照片就足以提供竞争优势。

据报道,今年暑假排队进入两校的小学生人数已超过20万人。

此外,被这两所顶尖大学录取将有助于(如果不能确保)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最好的情况是随后过上富裕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望。

大多数中国父母没有考上国内一流大学,也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更多的父母会卖掉北京东五环外 90 平方米的房子,用 200 万元人民币(29.09 万美元)的贷款在北京东二环内买了一套 60 平方米的房子。

这套新的小房子的唯一好处是,孩子可以在附近的一流小学上学。

父母如果都是普通大学毕业,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不难想象,如今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每天的生活质量,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

像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他们非常乐意这样做,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来自于自己。

如果他们能够提升自己,以身作则做好人,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传给孩子更有效。

中国父母打着无私爱的旗号为孩子付出很多,潜藏的要求是孩子言听计从。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用来实现未实现梦想的工具,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不仅为孩子减轻了负担,也为自己减轻了负担。

< 07 >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有一个角色叫英子。

英子的爱好是天文,想要报考南大天文系。

而作为教师的母亲则希望她能够上清华北大,甚至痛哭流涕的“推心置腹”。

经典的剧照里不仅有“我为你好”,还出现了一句“你以后会谢谢我的”。

不得不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电视剧有播完的一天,生活却时时刻刻都在继续。

我们回到女大学生700元爬泰山,被爸爸要求计算成本这件事情上。

当然,这并不是在责怪父母。

也许这位父亲出生成长在一个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勤俭节约早已成习惯,他认为生活是需要克制欲望,积累钱财。

为什么我这里没有说是积累财富,因为可能财富这个词太过于厚重了。

但是正因为如此,在如今形形色色商品推陈出新节奏飞快的现状下,孩子们面对的诱惑也会更多。

而那个始终没有得到的“橱窗里的芭比娃娃”,可能会是孩子一生的印记。

我们不否定父母的本意,是通过说教来告诫孩子,来灌输给孩子自己的“人生经验”。

但我觉得“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这句话,也该与时俱进了。

而且,人在特定的阶段对事物是有不同理解的,在喜欢看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年纪,是不会爱上清茶一杯的。

所以,换位思考,才是找到平衡点的绝佳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