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说法

时间:2023-06-23 06:4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24 评论:0

(一)(2022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通“饲”。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_____ ②此中人语云 _____

③郗公值永嘉丧乱 _____ ④甚穷馁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问所从来 战则请从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C.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及下船

D. 席苫于公灵床头 行者休于树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箸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 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1)① 同“邀”,邀请;②告诉;③遇到;④饥饿。【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便要还家”的句意是: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2)“此中人语云”的句意是: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3)“郗公值永嘉丧乱”的句意是:郗公(郗鉴)遇到永嘉丧乱时。值:正赶上,遇到。(4)“甚穷馁”的句意是:很穷困,甚至要挨饿。馁:饥饿。

(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A.从:介词,自/动词,跟从;B.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C.及:连词,和/介词,等到;D.于:都是介词,“在”;故选D。

(3)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②在这种情形下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的“为(对,向)、具(详细,详尽)、皆(全,都)、叹惋(感叹惋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②句中的“于是(在这种情形下)、食(吃)、辄(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①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结合上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②以公名德。【解析】(2)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文中的“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的意思是: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由此可知,乡人“传共饴之”是“以公名德”。据此,答案为“以公名德”。

(二)(2022广西·河池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 未果,寻病终(寻找)

C. 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

D. 而屡易其号(多次)

(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忘路之远近

B. 老于此五物之间

C.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 以志吾之乐尔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B. 【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

C. 【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

(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是为五一尔,奈何?

(5)【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_____。( 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1)B【解析】B. “未果,寻病终”的意思是: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寻:不久。

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之:助词,的;B. 之:助词,的;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之:助词,的;故选C。

(3)C【解析】C“‘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有误。【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 “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也为后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做铺垫。故选C。

(4)①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解析】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1)重点字词: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2)重点字词:是,这;为,是。奈何,怎么说。

(5)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聊以志吾之乐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注意要求“两空均用原文填空”第一空:结合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可知,欧阳修在政治上想摆脱忧劳烦扰,有急流勇退的思想。甲文“遂与外人间隔”最能体现。第二空:结合“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可知,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译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三)(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12. 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 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 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13. 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14. 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 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 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 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

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11.①详细②同“邀”,邀请③ 随即,不久④打水【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12. 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C.盖:都是副词,大概;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

13. 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

14. C【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15.(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2)俱:都;耘:耕地;于:在。

(四)(2022广西·贵港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内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③,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字;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

[注]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又数刀毙之 (《狼》)

B.见渔人,乃大惊

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C.而置州已来

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D.为溪在州右

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C.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D.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4)请结合甲文说一说,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色,分别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情感?

【译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之:代桃林奇景/代狼;B.乃:于是/才;C.而:表转折/表转折;D.为:因为/被。故选:C。

(2)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B.卑鄙: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C.徘徊:古义是来回走动;今义是来回走动。D.亲戚:古义是内外亲属;今义是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故选:C。

(3)①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②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有:扶,沿着。向,旧的。志,做标记。句意: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②重点词有:铭,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彰,明显。句意: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4)人们热情、淳朴,安居乐业,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文章写了人们的安居乐业,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怕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的热情、淳朴。

(5)甲文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批判。乙文元结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世外桃源,表达了陶渊明对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的向往,也是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批判。乙文《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五)(2022四川·内江中考)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1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 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尽)

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D. 处处志之(记号)

7.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真无马邪

D. 闻之,欣然规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 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 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9. 翻译下面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 D【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D.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故选D。

7. 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A.都是“……的样子”;B.副词,竟然,居然/判断动词,是;C.代词,他/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D.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故选A

8. 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黄发’代指青年”理解有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故选B。

9.(他们)说自己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中: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

(六)(202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

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4. 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15.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16.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17.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8.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19. 《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0.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14. C【解析】C.《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物我分离”的分析有误;故选C。

15. D【解析】D.根据《桃花源记》第四段“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第五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渔人按照先前做的标记寻找桃花源,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过是作者陶渊明构想的理想世界罢了,而非“真实存在的桃花源”;故选D。

16.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二年”为时间状语,在其后应断一处;“乃”为连词,引出后文的事,应在“乃”前断一处;故断为: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17. ①妻子儿女 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意对即可) ④不要说,更不必说【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3)“无论魏晋”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18. (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2)少:指年少时;博学:学识渊博;善:善于、擅长;属:撰写、做。

19. “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解析】本题考查时间的作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渔人的职业,作为故事的发端,引出后文渔人所见的奇异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经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时间及来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从秦时进入桃花源过了多久,说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

20. 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喜爱赞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根据《陶潜传(节选)》第一段“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可知,陶渊明心怀高尚,知识渊博,洒脱大方不拘谨,有真性情;根据第二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陶渊明为人节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洁志趣;据此表述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追求,来体现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