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 潮水连海平的完整诗句

时间:2023-06-23 08:4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314 评论:0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写的一首七言歌行体长诗,闻一多先生曾赞它“孤篇压全唐”,是“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不过这个说法,历来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如果说张若虚这首诗能够“孤篇压全唐”的话,那么就等于是说,这首诗的成就已经全面盖过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作品。

但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二人在唐朝时期就已名满天下了。“百代文宗”韩愈还曾写诗赞这二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而且后代的诗人,无不以这两位诗人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显然,作为近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的闻一多,也是知道这件事情的,可是他为什么还要那样说呢?

这是因为,《春江花月夜》的确是在叙事上和思想性上,比起六朝诗歌有了较大的突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开创性作用。“孤篇压全唐”几个字放在初唐时期,还是非常妥帖的。

一、《春江花月夜》的“唯美”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脱胎于六朝时期的宫体诗,但是诗中描写的风物,却远比旧的宫体诗来得更加大气和唯美。这一点从诗歌的头几句中,我们就能够明显地感受出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一句描写的,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作者将自己眼前的江景和远方的海景串联到一起,进行的一番奇绝的想象而已。

整首诗歌的遣词造句都是大开大合的,经常用到“千万里”、“江天一色”、“代代”、“年年”等展现时空广阔和岁月悠长的词句,让读者随时随地都感受到一种激动人心的“壮丽”之美。

作为一首主要描写风景的诗歌,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与唐代以前那些描写风景的诗歌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张若虚笔下的风景是会“动”的,而其他人笔下的风景却是静态的。

这首诗是以天上的“明月”为主角,再以“黑夜”来作为画布,然后用春、江、花等自然景物作为鲜活的配色,展开了一场流动的叙事,让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这样的场景就像是一幅连轴的画卷,又像是舞台灯光布景绝美的话剧,一幕一幕地在观众的面前上演,让读者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犹如在看一台绝美的剧一般。

张若虚在这首诗中,多次用到了“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并且还把它们反复放置于不同的场景下,进行了大量的动态描写,让这些原本静态的意象,都动了起来。

“夜”就是一张巨大的幕布,余下的“春、江、花、月”四个元素,就是幕布下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在作者的妙笔指挥下,轮番登台,把各自的美态呈现出来,给人以沉浸式的享受。

从前的风景诗和张若虚这首诗比起来,对于风景的描写,就显得比较肤浅粗糙了。张虚若诗中的明月写得尤其好,明月一开始是高悬在天的,好像是一位神明一样。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这一句的描写,表明当时整个江面,都笼罩在了明月的光芒之下。仿佛没有哪一个地方,是天上这一轮明月照不到的。

同时,也没有人知道,天上这轮明月,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这江畔的。于是,明月就成为了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但是,张若虚也没有从头至尾,一味地歌颂明月。

在这首诗的中段,张若虚借一个“游子思归”的故事,写出了明月就像人一样可爱的一面。因此,明月这个意象在张若虚诗歌里面,就显得非常有内涵了。

天上这一轮光芒万丈,并且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明月,伴着春天、江水和鲜花一同出现在了同一个画卷中,让人仿如置身仙境一般。

同时,这首诗中的明月,也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唐朝开疆拓土、四夷臣服的威风和一派繁荣之象。因此,诗中呈现出了一派盛大开阔的气象。

这样的气象,让这首诗与六朝时期写景的诗歌,划开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线。六朝时期流行的那些“宫体诗”,取因为材范围太窄了,和《春江花月夜》一比,就显得非常小家子气了。

二、《春江花月夜》的“突破”

闻一多认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叙事的风格上和选材上都非常有特色,在内容上和思想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融风景、哲理和爱情为一体。前面我们提到它写风景,是用一种“画轴展开”式的方式在写。在哲学思想方面,它和前人的立足点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人的寿命跟天地比起来是非常短暂的,这样的话题,在古诗里面也经常会涉及到。比如曹植就写过“天地无终极,人命如朝霜”,阮籍也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这样的句子。

不过,这些句子都是立足于对人生短促的哀叹。而《春江花月夜》中以明月为主角,从它的视角来看待时间与寿命的关系,发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

如此一来,《春江花月夜》整首诗就完全跳出了对人类自身生命的观照,而是把视野放到更广大的宇宙中去了。因此说它在哲学的层面上,也具有很大的突破。

另外,作为六朝宫体诗的改良之作,这首诗的中后段,也涉及了人世间的爱情。游子与思妇同时出现,说明他们彼此之间的思念,也是具有同等份量的。

这一点和过去的那些“怨妇诗”,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因为过去的那些“怨妇诗”只是强调单方面的情思而已。同时,这首诗中的游子、思妇,彼此对对方的远游,也充满了体谅。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两句,完全展现出了在唐朝这个开放的盛世中,恋人们对另一半为了追逐理想而忽略自身的包容、理解与支持。

因此,张若虚这首诗中展现出来的格局,其实是非常大的。这首诗的气质,也就是唐朝人的气质。因为这是一个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朝代。

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的人都胸怀大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即使因此必须远离家乡,和爱人分别也无所谓,因为大家始终相信,只要有“明月”的祝福,那么始终都会有相见的一天。

虽然生命无比短暂,岁月极其漫长,但是人们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伤心难过。因为人类的理想,会和江畔的那轮明月一样,永恒地放出光芒。

从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开始,人们才真正地读到了,后来大家所熟悉的那种,豪情万丈的唐诗,才有了那种令人真正心向神往的唐诗国度。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开创性的。它的思想内涵与叙事技巧交相辉映,发出了那个时代的先声。

结语

《春江花月夜》创作的时间比较早,虽然具体的创作时间已不可考,但是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它是第一首写出了盛唐气象的歌行体长诗。

张若虚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根本不相干的元素,混合着海潮、江水、沙汀等天文地理现象,谱写出了一首非常浪漫的月光曲。

在这首月光曲的演奏之下,作者让读者跟随着明月的视线,沉浸在他打造出的那宏大、奇幻且无比唯美的时空之中,流连忘返。

这首诗中运用的流动叙事手法,和作者本身的视野与格局,皆超越了六朝时期的诗人,同时也超越了“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

闻一多认为,自《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问世之后,一直到陈子昂的出现,唐诗才有了下一个高峰。由此看来,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对于“孤篇压全唐”、“诗中之诗”等看似“夸大”的头衔,《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当之无愧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