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定自若的意思 镇定自若是什么

时间:2023-06-23 15:3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592 评论:0

1953年,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士”的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气势逼人地对毛主席说:“我是看你有没有自我批评的雅量!”

毛主席严肃而半开玩笑地回复道:

“梁漱溟说的‘雅量’,就是让大家认同他说的是对的,不认同就是没有雅量。这个雅量我们是不可能有的,但是让他继续做政协委员的雅量我们还是有的。”

梁漱溟说自己想要再多说几句,但台下此起彼伏地响起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众人纷纷让他赶紧下台,一些人高喊“滚下台”,“民主的权力不属于反动分子!”

毛主席说:可以,但是你切莫长篇大论。梁漱溟却还是坚持说才这点时间不够,自己想说的太多了!毛主席说:我们举手表决,同意梁漱溟说的请举手。会场上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举起了手,最后以大部分人投出反对票的结果,梁漱溟黯然退场。

梁漱溟被投反对票

没有机会发言的梁漱溟心里非常不舒服,愤然离场的他没有注意到,在投票的时候,毛主席本人投了支持票,希望他能继续说。

在重大会议上公然顶撞毛主席,这还是第一人,而如此公然维护他的态度,在雷厉风行的毛主席身上也是很少见的。十年后,梁漱溟回忆起来这件事也非常遗憾,表示“当时我太冲动,伤了他的感情,他走了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位被称为“中华民族脊梁”的梁先生和毛主席,到底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

梁漱溟

  • 初识梁漱溟

梁漱溟,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出过进士,他的父亲官至“内阁中书”。父亲梁济在清政府被推翻后,毅然投水自尽,以身殉国。

梁漱溟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是刚正不阿的品性,虽然性格遗传了父亲,但他的思想却远远地超越了传统儒教。他是“新儒学”的提倡者,坚持认为,在荀子之前的儒学,才是真正的儒学,而荀子之后,儒学便被当成了统治工具,成为了压抑人民的思想工具,只能称为“儒教”。他想要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建立一种全新的儒学。

梁漱溟新儒学思想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受到了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口诛笔伐,但梁漱溟却一直坚持“中西结合”的哲学观和文化观。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他一生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教条,一直为中国的民主事业而奋斗。颇有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范。

但是梁漱溟却有一个很“招人烦”的地方,喜欢做“反文章”。他喜欢辩证思考,总是从大众或者主流相背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他的观点时常令人耳目一新,但有时候也容易让人反感。他的国中语文老师曾评价他:

“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也就是说:总喜欢不走寻常路,提出和众人相反的东西,以后一定会引祸上身。

1916年,梁漱溟在《东方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哲学论文《究元决疑论》,这篇文章毫不掩饰地发表了他的佛学观点。在新文化的文化背景中受到了很多的批评,那时候社会的主流思想界倡导的是“自由”“民主”“科学”,这样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自然不受待见。

梁漱溟

但北大校长蔡元培却不带任何的偏见,他非常欣赏梁漱溟的才学,并且将这种“不同的声音”看成改变学术界“人云亦云”状况的一剂良药。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聘用只有中学文凭的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当教授。这个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梁漱溟也因此被推上风口浪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能够得到蔡元培的“破格录用”?

很多北大学子便纷至沓来,想一睹这位24岁教授的真容。他表情严肃,眉眼间带着一丝愤怒和深邃,着装也极其简朴,一身灰色长衫和布鞋,上的课还非常深刻,在北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常常座无虚席,门庭若市。

蔡元培

梁漱溟在北大打出了名声,成为一代受人尊敬的大儒家和思想家。没想到就是在北大的期间,他和毛主席的缘分就已经注定了。

1938年,梁漱溟先生只身从北京赶赴延安,找毛主席论道。他们见面的时候,毛主席的眼中满是欣喜,热情地说:

“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了,民国7年,在北大。那时候你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的图书管理员。你经常来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先生家串门探讨哲学问题,就是我开的门。”

梁漱溟这才想起来,自己在杨怀中家研学的时候,是有一个神采奕奕的年轻人,有时在一旁默默地听他们谈学。那个与自己同龄的男子,如今已经这般顶天立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了。他过了一阵才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立刻与毛主席开始侃侃而谈。

梁漱溟与毛泽东在延安

他们这一聊,就是一整个晚上,梁漱溟问:

“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想问中国革命的前途是什么,抗日战争能取得胜利吗?”

毛主席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中国的抗战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没有别的可能。”然后,毛主席就对中国抗战的现状和中日力量对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结论。

梁漱溟听了这话热血澎湃,瞬间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和毛主席激情地讨论了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还介绍了自己刚完成的《乡村建设理论》。毛主席对此大加赞赏,两人兴致勃勃地畅想了抗战胜利后如何进行建设的问题。但是没想到,这次激情澎湃的彻夜长谈,却也留下了两人后面针锋相对的隐患。

毛主席在延安

第二天,他们对于抗战后的国家建设问题出现了分歧。毛主席坚持认为,阶级斗争才能建设中国,但梁漱溟却认为应该用儒学伦理建设国家。但两人都很大度,对方的观点虽难以认同,但却互相欣赏。

后来梁漱溟回忆道:他讲话幽默风趣,即使是观点相左,也像老友对谈一样酣畅淋漓,令人非常享受。在他们谈话的最后,毛主席还打趣道:我们先不要急着下定论,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从抗战到建国的梁漱溟

抗日战争中,梁漱溟对自己的政治定位都不是很准确,但他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却是相当有信心。一方面是与毛主席的彻夜长谈让他充满希望,一方面是他对民族和国家的期待和信任。因此,即使自己身处战乱中,梁漱溟也镇定自若,一心做学问。

抗战时期的梁漱溟

梁漱溟的朋友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抗日战争时期梁漱溟和友人在桂林七星岩,敌机突然在头上盘旋,友人大惊失色,梁镇定自若,聊天如常。

他对个人的安危向来很从容,但对于自己的政治立场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他是一介文人,并没有很坚定的政治信仰,更多地着眼人民和国家的现状。

1946年,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出现了极大的裂痕,基本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但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民主党派,仍然从民生角度考虑,希望能维持来之不易的和平。于是他起草了一份停火方案,这件事后来让周恩来愤怒地拍案而起。

周恩来

原因为何?他在递交这份停火方案的时候,并没有与中共进行任何的交流,自作主张就把这份停火方案交给了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孙科和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之后梁漱溟才向周恩来解释这个方案,周恩来看着这份停火方案,发现对中共有极大的不利,突然怒从中来。

这不就是相当于梁漱溟在中共领导人一概不知的情况下就替共产党做主了?前不久,周恩来刚与民主党派拟定了一份“君子协定”,在重大决策上要相互关照,共同协商,一致对付国民党,没想到转眼就被朋友“插刀子”。

这件事当时被梁漱溟解释为“好心办坏事”,但这也为梁漱溟后来受到周总理的批判埋下了伏笔。

周恩来

1950年,梁漱溟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邀请举家来到了北京,毛主席为他安排了住处,还多次邀请梁漱溟到他家中做客。

毛主席知道他是素食主义者,每次都专门为他准备全素宴,跟他一起吃素。毛主席的幽默还是没变:“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现在是统一战线嘛。”梁漱溟每次一到毛主席家,免不了一阵高谈阔论,两人像是一对相当熟稔的老友,丝毫没有界限。

梁漱溟与儿子

梁漱溟对毛主席的礼遇非常感激,但在自己的观点上也分毫不让。他始终坚持以农业带动工业的发展道路,这和毛主席的总路线是相违背的。这段时间中,他们有时像找回了在延安的那种激情岁月,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了新的认识,有时又针锋相对,丝毫不顾及对方地直接抨击和批判,有时会闹得不欢而散。

敢与毛主席如此争执的人,恐怕只有梁漱溟一人。但是梁漱溟不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在私下和毛主席怎么相处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是朋友,然而在政治会议上又是另一回事。因为那时候他代表民盟,而主席却代表共产党。

毛泽东

  • 顶撞毛主席被轰下台

1953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问题。党和政府希望从政协多吸纳意见以促进总路线的实施。

9月11日下午,梁漱溟在会议上对工业化总路线的实施发表讲话,提出了三点问题。一是工业发展不均衡,二是执行中的腐败问题,三是农村问题。

第三点中,他提出了一直以来跟毛主席观点相左的意见:

“中共进入城市后,工作重心也转到了城市,忽略了农业的发展。我听到有这样的说法‘工人生活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简直有天壤之别。中共以前是依靠农民起家的,今天要是忽略了他们,怕人家会说你们进了城,嫌弃他们。”

会议上的梁漱溟

梁漱溟说完这话,当时还引起了一些人的赞同,就在这时,毛主席的表情开始变了,但他没有立刻让梁漱溟下不来台,而是默默地找机会来驳斥他这个观点。

第二天,毛主席发表了讲话,指出梁漱溟质疑总路线的成果,是应该加紧改造的反动思想。但毛主席并没有直接点名,而是说“有些人”,这也算是顾忌了梁漱溟的面子。但高傲固执的梁漱溟却认为毛主席误会了他,坚持想“讨个说法”,会后他们进行了短暂的交谈,但仍然不欢而散。

毛主席

到了9月16日的会议上,周总理对梁漱溟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一向温和的周总理愤怒地说:

“梁先生自称是有骨气的人,香港的反动报纸也说梁先生是大陆上最有骨气的人’,台湾的广播也对你大捧说你是民族脊梁,你究竟有没有骨气?”

毛主席在周总理发言后,接着发表了《批评梁漱溟的反动思想》的讲话:

“在我们党与蒋介石的两次和平谈判中,梁漱溟是帮助蒋介石的。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和平是假的,讲老实话,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杀人不见血。”

梁漱溟认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是严重的误会了他,于是要求发言,被安排第二天阐述。

毛泽东和周恩来

9月18日,梁漱溟登上主席台,首先表明希望在座者给他充裕的时间,同时自己想考察一下党有没有承认误会了梁漱溟的“雅量”。

毛主席只能驳斥说:

“你要的那个雅量,就是要我同意你梁漱溟的观点,不同意就是没有雅量,这个雅量我们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政协委员让你继续当下去的雅量,我倒还是有的。”

梁漱溟见毛主席丝毫不动摇,就愈加顽固地说要看看主席的雅量。这时候台下的参会人员都开始骚动,有的人表现出唏嘘和不满,有的人甚至直接喊出“滚下台”,“民主的权力不属于反动分子!”

毛主席也向大家解释:梁漱溟并没有反革命行为,只是“思想范围问题”,但希望他不要长篇大论。但梁漱溟却申辩时间不够,此时台下又响起了一阵阵的反对声。

梁漱溟

看着众人对自己的不待见,梁漱溟的牛脾气又来了,他有些愠怒地说:“希望主席可以给我一个公正的对待。”

毛主席最后不得不举手表决,征求与会者的意见。结果,大部分的人都坚定地举起了反对票,于是梁漱溟只能在反对声中黯然退场。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的是,毛主席却为他举起了赞成票,希望他能继续说下去。

这不得不说是毛主席的宽容大度,他后来回忆道:自己是希望梁漱溟说下去的,也许他的意见会给我们带来有用的东西。

毛泽东

  • 争吵的背后

梁漱溟和毛主席的这次争吵,可以说是举国皆知。对这场争吵的议论有很多,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两人政治立场的不同。

在梁漱溟看来,是毛主席误会他的好心,把他当成否定总路线的“大反派”了。他是拥护总路线的,也没有说要停止工业化,只是认为应当同时兼顾农民的利益。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常年的战乱,百废待兴,在经济水平上远远落后于世界,时刻受到美帝主义的威胁。在这个时候,工业化是唯一的选择,只有工业进步,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经济安全。

但梁漱溟的“专业”却不在工业考察,而是在农村,他曾经提出的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几乎是现在的“三农问题”的前身。

问题是很好的问题,但却不是当时的中国最应该优先力量解决的第一要务。毛主席当时对梁漱溟的批评,完全是站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角度,如果这样的“反对”意见太多,必定人心不齐。所以,当时的毛主席,断然不可能肯定梁漱溟的观点。

梁漱溟一代儒士,即使思想再新潮,奉行的也是儒家封建文化体系,他对毛主席提出的质疑,是持着“民本思想”和“重农思想”的传统士大夫文人立场,对于近代化和工业化所产生的迷茫情绪。近代科学思想虽然从知识上补充了他们的认识,但在思想上无法改变他们的格局,这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思想范围问题”。

梁漱溟毕竟是做哲学的,也并非是一个顽固偏执的人,他在从会议上退场后就一直在反思。他回家后,对自己当时的想法进行了记录。

他虽然反省了自己的“叫板”行为,但还是因被毛主席误会而感到深深的失望。于是他和儿子们探讨了这个问题。

梁漱溟全家福

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宽就说:

“您总说自己是善意的,拥护党的,但你总是站在政府的外面,这动机还不令人怀疑吗?希望父亲向隐微处搜寻一下自己的思想渊源,从根本上端正自己的对党和政府的态度。您这样一次次地刺激政府,毛主席认为你有恶意也不足为怪。他一切为了国家的建国大业,没有其它。”

梁漱溟听了这个话,对自己的行为也有所反思,但向来“有骨气”的他坚持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他仍然认为是毛主席的“雅量”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就多次邀请他作为民主党派领导人,加入人民政府。但梁漱溟却说:我这样的人,留在政府外面不是更好吗?这样的多次拒绝,不免让毛主席有些失落。但梁漱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从那时候起就已经离人民政府越来越远了。

他更没有想起几十年前国中老师说的那句“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他太喜欢提反对意见,纵使毛主席再喜欢观点碰撞,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也不应该一再否认革命成果。

  • 可惜未请梁漱溟

虽然梁漱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他却拉不下脸来和毛主席悔过,只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自己的在人民政协的职务。毛主席没有回复这封信,还叫人告诉他,以后每次会议和活动都会照样给他发通知。去不去,请便!

这之后梁漱溟果然请了长假,每日闭门读书写作。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他的工资照发,待遇不变。但毛主席还是坚持希望他能改变自己的“思想格局”,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和他高谈阔论,激情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1956年,梁漱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去进行视察的时候,发现中国的农村问题的确大大改善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用了3年时间!他心里不得不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产生了钦佩之情,而为自己之前的“短浅”想法感到羞愧。

但30年过去了,梁漱溟始终不肯认错,也许他还希望毛主席能主动与他和好吧。在淡出政坛之后,他仍然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觉悟,他所写的哲学和社会学论著,无一不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两位老友,就因为那一次的争吵,从此不再往来。

晚年病重,毛主席也没有忘记梁漱溟。1975年,毛泽东在庆祝国庆26周年印发的《政工简报》上批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惜未请周扬,梁漱溟。他一直没有忘记梁漱溟给他的启发,也没有忘记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的光辉岁月。

直到毛主席过世,得知这个消息的梁漱溟痛心疾首,立即驱车前往他的追悼会,并暗自为毛主席诵经。嫌隙几十年后再相见,已经是天人两隔。

1983年的时候,90岁的梁漱溟到毛主席的故居参观,看着毛主席曾经生活的破旧农舍,瞬间百感交集。如此贫苦出身的毛主席,怎么可能不关心农民呢?只是他的眼光,对准了能引领中华民族崛起的方向!

此时的梁漱溟,对毛主席的思念也一下涌上心头,他和陪同的人员谈起当年的争吵,眼里含着泪说:

“当年是我态度不好,使他为难,我不该伤了他的感情,这件事要是发生在蒋介石身上,他早就叫特务拿梁漱溟人头了。那件事之后,我的政协委员照当,没有受到任何组织上的处分,都是毛主席的意思。如今他已经故去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毛泽东故居

说着说着,梁漱溟已经老泪纵横,因为他的狂妄自大,“好恶拂人之性”,令他失去了一个最伟大和宽厚的朋友,一个共同谈论吾国与吾民的同志,只留下无尽的悔恨和怀念。他曾说,他一生只佩服三个人,第一是毛泽东,第二是周恩来,第三是陶行知。他的孙子取名“钦东”,表达了他对毛主席的钦佩之情。但他在人生最后的30年中,再没有与毛主席谈学论道,却成为梁漱溟一生的遗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