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井下石的意思 落井下石近义词是什么
文/冰扬波
杨慎(1488-1559年)
01
弘治元年(1488年),杨慎出生于官宦世家。
杨家人才辈出,素有“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之称。
七进士,甲全川,家世显赫。
父亲杨廷和更是官场一牛人,历任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两朝首辅。
杨慎绝对是一顶级“官二代”。
且聪慧过人,少有才名。
“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
此佳句,便出自杨慎所作《吊古战场文》,时年12岁。
连祖父亦盛赞:“吾家贾谊也。”
后,文坛盟主、大学士李东阳也对其青睐有加,称之“小友”。
《明史·杨慎传》如是载:“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0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一举考中状元,一时风头无两。
时年,杨慎只24岁。
自古名人是非多,杨慎亦不能免俗。
彼就时有一谣言,挺搞笑的。
说,正德三年,杨慎本已考中状元。
不想竟出了意外。
主考官欣赏其大作时,不慎烛花落到了考卷上,烧了好大一窟窿。若将此毁损试卷呈给皇帝御览,大不敬,考官是要掉脑袋的。
于是,杨慎便惨遭除名。
三年后,杨慎二次参加会试,仍高中状元。
此说辞,虽漏洞百出,却仍在为杨慎点赞,妥妥的学霸一枚。
另一流言,则更直白。
说,杨慎是靠着李东阳、杨廷和的关系才一举夺魁,讽其为“关节状元”。
此类谣言者,多是吃不到葡萄偏说葡萄酸。
03
倒是蜀地一民谚,比较实在:
“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
史上四川最牛的四个文化人,就有杨慎。
但凡才子总有几分桀骜,而为官的杨慎尤甚,直逆龙鳞。
明武宗朱厚照除了政事不干,嘛事都干,吃喝玩乐是常态。
对此,群臣多不敢言,杨慎则不管不顾,犯颜直谏。
此即为有名的《丁丑封事》。
择一言以观:
“轻举妄动,非事而游。”
直言武宗行为荒谬。
不想,杨慎这一拳砸到棉花上了,武宗根本没捋他那根胡子。
无奈之下,杨慎直接炒了老板鱿鱼,辞官归隐。
直到武宗临死之前,才召杨慎回朝。
这段史实,《明史·杨慎传》有如下记载:
“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移疾归。”
04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明史上最不着调的皇帝于一次嬉戏落水后,挂了。
更悲催的是,朱厚照连个儿子也未留下。
嘿嘿,他都瞎忙乎了些啥?
根据“兄终弟及”原则,太后与首辅杨廷和议定,由武宗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明代第11位皇帝,史称“嘉靖帝”。
《明世宗实录》如是载:“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可嘉靖帝,却有些不高兴。
白捡了一个皇帝当,还有啥不开心的?
按礼制,嘉靖要改认武宗之爹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也就是叫他大爷为爹。
而对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只能叫“皇叔父”。
凭空掉下一个爹来,你说嘉靖能爽吗?
于是,关于嘉靖生父之尊号,便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你大爷,你大爷…
坚持“认大爷为爹派”等朝臣,与嘉靖撕得极不愉快。
其中,首辅杨廷和不惜以辞职为要挟。
不想,正中了嘉靖下怀,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
杨廷和咋也没想到,他一手扶上龙椅的嘉靖会让他直接打包回家。
此时,杨廷和似乎醒过点味儿来,劝阻杨慎要三缄其口,别去触这霉头,做个闲官就好。
05
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不顾父亲劝诫,大声疾呼: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喊着响亮的口号,杨慎带领众朝臣三番两次去左顺门哭谏,坚持礼法不可废。
跟老板掰手腕,史上赢者有几人。
何况嘉靖。
参加请愿的229名官员皆上了黑名单,或下诏狱,或施廷杖。
啪啪...啪...
年老体弱者当场便挂了16个。
杨慎等几个“挑事者”更惨,一顿板子过后,嘉靖还不解恨,再来一顿…
不过,杨慎铮铮铁骨,仍是初心不改。
这就是明中期最重大的一次政治事件,史称“议大礼”。
据《明史·杨慎传》记载:
“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乃再杖七人于廷。”
此事,若放在现在看,挺无聊的。
彼时,“议大礼”实则是皇权与相权的一次较量。
明初废相,后内阁代相,已然对皇权形成制约。
阁臣的理由无论有多堂皇,无疑给了嘉靖一个下马威。
而嘉靖深知,一旦示弱,必将彻底受制于阁臣。
此次权力掰手腕,嘉靖完胜。
后其在位40多年,哪怕20年不上朝,大权亦未旁落。
而杨慎这次简直是断崖式下跌,直跌到谷底。
06
随后,一身伤痛的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旨到即行,不得拖延。
杨慎虽满身伤痛,还是咬着牙根上路了。
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
更悲催的是,还有落井下石者。
杨廷和掌权时,曾辞退过一些庸官。
道上规矩,父债子还。
那些庸官雇凶准备在杨慎谪戍途中寻机加害。
杨慎获悉后,沿途小心戒备,直到山东临清歹人才散去。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时,杨慎差点一病不起。
《明史·杨慎传》:“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永昌卫,嘉靖眼中极远烟瘴之地。
谪戍者,即流放充军。
永远充军。
永远有多远,至死方休。
嘉靖的意思也很明显,画地为牢,在永昌好好反省吧。
对明代官员而言,谪戍仅次于死刑。
可见,嘉靖对杨廷和、杨慎父子痛恨之深。
杨慎之流放充军,与贬官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如,白居易贬官为江州司马,乌台诗案后之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等等,还有官做。
而杨慎要惨多了,就是一罪犯,芝麻绿豆官也不是。
07
嘉靖五年(1526年),杨廷和卧病,杨慎急回乡探亲。
杨老先生高兴之余,病势转危为安。
杨慎即返回永昌,没有稍作停留。
《明史·杨慎传》:“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
一回到永昌,杨慎便听说云南寻甸、武定两地土司发生叛乱。
杨慎不辞辛劳,更不畏生死,亲率家丁步卒多人,前往与当地守军一举平定了土司叛乱。
此功,当赏。
但嘉靖不赏。
不赏也就罢了,还时常惦记他。
常问及其近况如何?
好在大臣多以杨慎老病为托辞,嘉靖才稍觉宽慰。
《明史·杨慎传》如是载:“世宗以礼仪故,恶其父子特甚,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
杨慎为讥讽时政,曾醉酒后以白粉涂面,髻上插花,与学生和妓女游行于市中。
《乐府纪闻》记载:“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
08
当然,嘉靖的小心眼,不止于此。
其一,杨慎虽流放于万里之外,却有不少故交多次为其求情。
至于结果,通通没用。
其二,嘉靖年间,大赦天下有六七次之多。
可每次,杨慎皆在不赦之列。
其三,虽《大明律》有明文规定,谪戍年满六十者可赎身返家。
杨慎虽早年过六十,可无人敢触嘉靖霉头,此案便一直拖着。
只有熬过嘉靖,杨慎或可有平反机会。
悲催的是,杨慎遇上了在位45年的嘉靖。
…
后,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在黔国公沐朝弼帮助下,杨慎得以返回四川老家。
但不久就遭人举报,杨慎又被押回了永昌。
钝刀子杀人,嘉靖这是压根不打算让他活着离开云南啊。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瘴雨蛮烟之地,享年72岁。
杨慎的悲愤,从其《感怀》一诗,可窥一斑:
七十余年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如果让嘉靖惦记上你,绝对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