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 凯勒的故事50字
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冬日嶙峋,偶然的机会让我翻开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听过些许海伦凯勒的故事,也听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影响力,但是真正了解这个人物的机会鲜少。而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这个冬日难得的温暖。
海伦凯勒的的一生就如同折翼的蝴蝶,美丽又悲壮地成长。在海伦凯勒1岁多的时候,因为一次生命,她就彻底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在她又盲又聋之后,能够不孤独,带着爱和感恩地成长,获得哈佛入学资格、极高的声誉名望、极大的成功成就。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在他的《好运设计》一文中说到: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海伦凯勒生命的悲壮在上帝对她的不公平,美丽在她充满爱和感恩的心。这一切都与她的原生家庭、启蒙教育不无相关。
父母给了她寻求希望的勇气
海伦凯勒刚开始变得又盲又聋的时候,还能使用几个简单的手势和父母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表达需求日渐加深,可是由于残疾,她没办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样正常地交流,所以有一段时间她变得很烦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撕扯、哭喊。父母也因此很焦虑,当时根本难有教育盲聋人的技术,医疗资源也十分匮乏,能上的残疾学校也没办法教育盲聋人。父母坚持带她就医,辗转找了治疗眼科的医生和推荐教育盲聋人的老师的博士。海伦凯勒还只有两岁,兴许她不知道,也正是父母的坚持和毅力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
老师给了她解决问题的启蒙
在海伦凯勒还小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了光明的重要,她的灵魂无数次地呐喊:“光明!光明!我要光明!”在她还没有受到教育之前,就像一只在白色黑暗中茫然行驶的孤独小船,不知道往哪里驱使才能到达港口。于是,她的启蒙老师莎莉文老师来了。莎莉文老师刚开始教她“娃娃”这个词的时候,她还十分好奇。没过一会儿,她就不耐烦起来,把娃娃摔成了碎片。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看不见、听不到,本就失去了接受信息的能力,第一次学新东西的时候,那种吃力感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吞噬过来,让绝望把希望都吃掉。这种绝望的感受给学习带来了不少阻力。不过,莎莉文老师也不是轻易放弃的性格,她耐心地带着凯勒散步,碰到水,就让她用手感受水,教她“水”的意思,碰到杯子就教她“杯子”。“爱”和“耐心”是启蒙教育里最温暖的本质和最基本的背景。
考哈佛,自己对自己的约定
这一路成长下来,莎莉文老师、父母都在守护着海伦凯勒,不吝啬于给她爱和陪伴。海伦凯勒读了不少的书,直到上中学的时候,她表达了自己想考哈佛的愿望,所有人都认为哈佛大学太难考,她的想法有点不切实际,她却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要考上哈佛的想法在她的内心根深蒂固。
但是,困难太多了。首先,要学的课程很多,她用盲文阅读理解课本就费了不少的力气。其次,盲文能够解决文学、外语课程的学习,却很难解决代数、几何、数学的学习。数学的课本没有盲文版本,她只能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莎莉文老师的翻译来理解数学。有的时候,解不出题目、没办法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她就会烦躁、摔东西,学习处处是障碍,她也会失去勇气,心灰意冷到极点。莎莉文老师总能给她无限的耐心和关爱。好在她不曾想过放弃,在解决困难中不断地重拾信心。她在学习上的坚持和耐力颇有父母当年坚持寻医、莎莉文老师坚持耐心教育的影子和味道。
原生家庭,爱和希望的源泉
我并不想大肆叙述海伦凯勒的生平,是因为我认为大家都多多少少接触过她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她身上有着坚持、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她的父母并不是一个积极乐观、耐心给予关爱的人,如果她的启蒙老师一开始就放弃了对她的教育,她能够在成长中不断找寻希望吗?
一个又盲又聋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少了太多的希望,身上的戾气也比正常的孩子重了太多。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如同泉水,给孩子的心里灌溉了多少爱和希望,孩子的内心才不会贫瘠。我相信,正是因为这样,海伦凯勒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顺途、成功,一直充满着感恩和爱,遇到挫折、失败,她也仍然抱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