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运动是什么
日子过得庸庸碌碌,所以我们总需要电影里张力十足的戏剧性和美感来缓冲这种对生活的厌倦,故事里的热闹和被放大的感动好像能重新唤起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但偶尔的,也需要看一些画面唯美,氛围宁静的“闷片儿”开动下自己的大脑,观察和思考种种和我们距离遥远的生活。
《肉与灵》就是其中一部,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称时,感觉风格一本正经又严肃,以为内容会是与情欲相关的重口味风格,但谁能料想,这部电影却用小清新的色彩和构图编制着屠宰厂,心理健康,自杀,残疾等乍看沉重和极端的边缘素材诠释出一种实则主流的困扰。
影片由细腻的女导演Ildikó Enyedi拍摄,蛰伏十余年后,于2017年带着《肉与灵》归来,就一举获得第6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在影片风格上,无论是选角还是拍摄都可谓清新十足。
女主一脸性冷淡风,气质中的疏离让生活感在影片中被稀释得所剩无几。
男主是文艺感十足的深沉大叔,看起来就很有故事的样子。
镜头中干净的色彩和简洁的构图令观感十分舒畅唯美,在用特定镜头表达导演意图的同时也会令人有些抽离现实地看待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元素。
左手残疾的男主恩德雷是一家屠宰厂的财务总监,人生渐渐步入暮年,身边没什么朋友,常年面无表情地处理工作中大大小小的琐事,看似游刃有余且坦然,内心却依旧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对爱的渴求。
女主玛利亚有一头浅金色的长发和琥珀色的双眼,模样出挑,容貌美丽,是这家屠宰厂的质检员,却患有超忆症,强迫症以及社交障碍。对于客观事物观察和分析能力极其敏锐,却对人情世故和两性关系一窍不通,导致在公司完全格格不入。
两个人就这么被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来,并没有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或生活状态做任何交代。
当玛利亚第一天来到屠宰厂报道时,就吸引了恩德雷的注意。当他在公司食堂遇到玛利亚时,当即上前搭讪,却被玛利亚客观跑得比感性快的大脑迅速处理出一个正确但伤人的回应,对话不了了之。
奇怪的是,似乎社交障碍严重的玛利亚在回家后用两个胡椒粉罐子模拟了自己和恩德雷的对话场景,并且敏感地分析出了恩德雷每句话背后合理的内心动机,估算着自己要是和他随便说点什么,就能聊起来了。但回想到自己说出的伤人话语时,她突然沉默,放下胡椒罐头离开了。
电影中雪地、小溪,两只麋鹿的画面,总是不断跳跃性地穿插其中,令人不明所以。
而因为厂里作用于动物的交配粉失窃,引发的心理咨询排查中,恩德雷和玛利亚不约而同地描述梦到自己是一头鹿,终于才让观众恍然大悟。
令人讶异的是,他们的梦境几乎一模一样,彼此梦境中唯一不同的是,恩德雷是雄鹿视角,玛利亚是雌鹿视角,也就是说,他们的梦境就像是专属他们两个人的社交区域,而且除了他们自己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个区域的存在和机制。
这不就是名副其实的“二人世界”吗?也太超现实了吧?
但这时候心理咨询师头大了,要破案,这俩人梦境完全一样简直是干扰因。她觉得这个屠宰厂员工都不大配合,不是色眯眯地盯着自己的大胸看,就是联合起来整她,气得心烦意乱,把两人叫来核对情况。不核对还好,一核对发现俩人好像真的没串通过,自己也懵了,这事儿只好就这么不了了之。
但男主女主是当事人,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俩。
于是他俩开始每天核对各自的梦是否相同,还为了自证没有说谎,各自像小学生默写作文那样彼此写在纸上交换。当证实了这件事的确是真的,他们就开始在梦里互动起来了。
在经历了诸多青春期男女般感情的辗转反侧,他俩相约在同一时间与各自家中入睡,经由一个尚未交代梦境的夜晚后,镜头突然就转到男主和女主在食堂一起吃饭,彼此沉默地深情对望,恩德雷满脸愉悦,突然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昨晚真美好……”玛利亚一脸羞涩低头喝汤,男主跑出了一起外出吃饭的邀约,女主点点头,藏不住嘴角的笑意。这令镜头前的我感觉有点微妙,那个导演没有交代的梦到底是什么?他俩到底在梦里干嘛了?
导演大概是相信聪明的我们都能猜出来……
但这段恋情注定不太顺利,男主虽然年长成熟,饱经沧桑,是厂里的财务主管,可左手残疾和感情经历的不顺让他一直处于某种弱势心态,仿佛总是在担心着女主对自己的否认和回避。而女主虽然有着超然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超忆症,但却对成人世界懵里懵懂,浑然不知,常常一不小心就在言谈举止中对恩德雷造成一万点暴击。
在他俩约会聚餐后决定一起睡,但俩人居然都睡不着了,很傻很天真的女主就和男主打牌一整晚,最后终于隐约听懂了恩德雷因为性欲不满产生的一番扭扭捏捏的丧气话……
于是当女主角面无表情苦苦学习了好几个系列的av资料,咨询了她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对你没有看错是儿童心理咨询师),听遍了感情相关的音乐cd,死盯着草坪上的恋爱男女观察亲吻和抚摸的感觉,买来毛绒玩偶模拟自己和恩德雷上床的行为,为一切做准备。而这边恩德雷已经心灰意冷,心情烦躁,约了自己的前女友进行活塞运动,在睡梦的森林里化身麋鹿四处狂奔,却怎么都找不到玛利亚,她失眠了,没在梦中出现,但却成了恩德雷彻底误解的根源。
当玛利亚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和恩德雷邀约同睡的时候,恩德雷却婉拒了她,说做朋友更好,玛利亚只好默不吭声地回了家,决定放着关于恋爱音乐的CD在浴池里割腕自杀。
也许这时候,观众们思考导致女主这一荒诞的举动和怪异性格的成因的意愿才会更为强烈。但由于导演没有交代背景,所以我们是想不通的,只能转嫁到象征性的方向上来。
比如电影中较为突出的主题:两性。
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男性角色对于性的不安全感和追求的欲望,譬如人事主管对老婆的担忧,新入聘的小伙子像花公鸡一样四处招蜂惹蝶,男主被女主肢体吸引的视线转移,男主和女性臀部对比的镜头停留,女心理咨询师被工人们调笑胸部和男主偷瞄的情节。
而女性在面对这些信号的时候,大多表现出一种慌张,譬如女心理咨询师紧张到掉落鞋子,拉扯肩带,敲击桌面的行为,再譬如女主玛利亚在一个被过路人用手略略推开的触摸行为时露出的疑惑和停滞,某些细节都被放大了。
再结合男主随意就能把前女友叫来上床,却在梦中狂奔找女主。女主看儿童心理咨询师排解对性关系的障碍和恐惧,把性关系看得至关重要,甚至在被拒绝之后选择自杀的举动,可以看出来男主恩德雷对于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是能够自如切割的,而女主玛利亚则无法将两者分开看待。
突然想起来张爱玲说“通往女人灵魂的通道是阴道。”,顿时觉得一点儿不假。又联想到现如今许多对女性侮辱中与性有关的论调,这种侮辱之所以能够被女性认知为侮辱,还是因为大多数女性在心中将性和爱密不可分地绑在一起,影片中“儿童心理咨询师”这个极其违和的存在是否也折射着多数女性在面对两性关系时心理上的不成熟呢?
而滑稽的是,玛利亚在浴缸中看着自己的鲜血喷涌而出的时候,自己放的伴奏CD卡住了,音乐戛然而止,正当她不知所措的时候,接到恩德雷的电话,恩德雷说感觉自己要死了,想要和她见一面,玛利亚连忙答应下来,立马去医院处理了自己的伤口,赶到恩德雷家。
下一个镜头,恩德雷和玛利亚就已经一丝不挂地在床上纠缠着了,床边的窗帘上的光影也随着两人的律动而摇曳着,却毫无情色之感,只觉美得像幅画。事毕,恩德雷压在玛利亚身上睡着了,残疾的左手垂在了床边,玛利亚小心翼翼地把他的手臂拉回来,看着她满脸幸福的模样,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所写的“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仿佛变了具象的场景跃然眼前
电影结尾,清晨醒来,两人一起吃早餐,玛利亚在影片中第一次灿烂地笑起来,玛利亚说着话,恩德雷特意调小了收音机,用残疾的手撕面包时留下了一些面包屑,陡然地,玛利亚出于惯性把面包屑收拾干净,两人对视,有一瞬的沉默,令观众都为此紧张。下一秒,两人却聊起了昨晚,谁都没有做梦……
其实在电影装置中也早埋有伏笔,男女主角各自家中的生活环境就能看出,女主有严重的洁癖,房间内饰极简主义。男主似乎家中似乎总是不怎么收拾,早起时还出现过桌面苍蝇的特写。对于两人的未来,呈现开放式结局,无法摸清两人将来的走势,但却将女性面对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可切割的心态用戏剧化的人格放大展现了出来。而导演这种不提供缘由线索,也不透露结局走向的留白手法,却令疑问始终盘旋在观众脑海之中,不得不说,金熊奖实至名归。
而最后,我不得不问问自己,认真思考,为什么在生理和心理的分割上,男女的差异如此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