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不断的意思 连续不断是不是成语
新华网南京4月21日电 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于4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21日上午,在“技术赋能·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深入讨论,共话行业未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诗画中国》制片人、总导演田梅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诗画中国》制片人、总导演田梅作主旨演讲。新华网 陈杰摄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技术赋能”与“融合发展”在今天是各行各业都要面对的高频词、关键词。作为一名总台的电视工作者,我和我们团队身处日新月异的传媒行业,也不断在思考和尝试,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赋能传统节目创作,以融合传播的方式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以我们团队为例,从十年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到连续举办第六季的《经典咏流传》,从2022年春晚的创意节目《金面》、《忆江南》,到广受海内外好评的《诗画中国》,我们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手段,也越来越清晰地领会到,融合创新是打开电视艺术新境界的一把金钥匙,培养融合思维应该说是推进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第一,文化价值与思想价值的融合。
每个人生存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但同时又渴望超越这种有限性,去探求无限。我们所展开的融合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希望能突破时间、空间、艺术门类、领域这些天然的边界,在文化经典与时代思想的激荡融汇中,呈现出更多的可能。
所以,我们在《经典咏流传》中尝试了诗与歌的融合,在《诗画中国》中尝试诗与画的融合。但无论是诗词、音乐,还是美术画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底座,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这种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我们的时代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找到“和诗以歌”“诗画合璧”这样视角新颖,同时又具有天然合理性的节目模式的根本原因。并且,通过这种节目形式,我们也打通了传统与现代、古人与今人在精神情感上的融通点和共情点。我们在《墨梅图》中体会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文人气节,从《杂花图卷》中体味“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出世脱俗,从《竹石图》轴中感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屈风骨……
诗、乐、画、舞,过去与现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激活了观众的心灵,为传统诗画作品赋予了新时代的表达,也引导受众从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融汇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精神的高度、广度与厚度。
第二,艺术表达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思想用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哲学,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是艺术。怎么样在艺术的旅程中,让我们的心灵丰富,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让我们的境界提高,对于人生与世界,有一种新的理解和洞察?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提供了现代版的“诗笔”和“画笔”。
以《诗画中国》为例,如果说这是一道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的话,诗、画、音、舞、剧、曲就是它的艺术“食材”,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等数字技术就是高端“厨艺”,“食材”与“厨艺”的相遇,并通过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方式,奉献出兼具中国精神风骨与审美旨趣的文化“盛宴”。第一期节目中的《溪山行旅图》,在CG动画的加持下,80多个元素重新拆分重组,还原了画中的实景山水,对诗情画意的感官体验变得更加真切。又比如,在展现徐渭创作的《杂花图卷》时,钢琴家朗朗携交响乐队带来了一场虚实相生的“数字水墨交响”,钢琴的黑白键与水墨之色融合,将“音诗画”结合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诗歌与画作、东方旋律与西方音乐、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此刻共生,将“融合”实践迭代到了新境界。
第三,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的融合。
在今天这个网络传播的时代,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我们创作和传播的难度越来越大。
网生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是我们融合创新的必由之路。
总台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权威平台的融合为《诗画中国》塑起根基,为节目提供了顶级的资源支持与内容支撑。同时,伴随着节目在大屏端播出,节目相关内容不仅会在总台各新媒体平台一键触发、全网触达,同时各大合作平台也将摘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
其实回想这个节目对我们最有意义的就是用融合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生产和传播,从以前的大屏的一枝独秀走到多脱贫的百花齐放,让中华文化全景式全息式呈现,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让古雅的赏画品诗变得时尚,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传播力还是影响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当然我们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建设数字中国和推进融合创新这条路上,可以说我们每一天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也期待能够有机会跟在座的每一位携手前进,以技术赋能融合发展为基础,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的精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