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试机号麦久网 麦久3d试机号18点30

时间:2023-04-27 00:4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680 评论:0

始建于1934年,被称为中国粮食企业的“活化石”,——爱菊集团的前身是西安华峰面粉有限公司,它是西北地区创立时间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现代化机制面粉企业之一。从华峰到群众再到爱菊,档案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创业艰难、见证了西安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见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创新,也见证了粮食企业的兴衰阵痛与转型发展。

一段段档案资料、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本期【老字号】,为你讲述“爱菊”的发展历程。

创始·一举成为西安四大民族企业之一

据企业档案室保存的资料记载,1934年,正值旧中国贫穷饥饿的年代,当时河南开封有一家信昌银号(钱庄)因经营不善欠债停业,1935年,信昌银号与债权团协商重新复业成立了名为“兴记信昌银号”,兼营蛋厂、榨油厂业务,又再次因亏损被迫歇业。此时,债权团一个代表提议将信昌银号的剩余资金转移到西北地区开办机制面粉业的经营,大家挑中了西北最大的古城西安,实地考察后便迅速行动,先在河南开封的新华街成立“华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处,接着在西安西大街北广济街722号设立了办事处。

“华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董事会制度,筹备处集资300股,资金30万元银币,随后筹备处向陕西省建设厅申请集资建厂事宜,后经省建厅批准颁发建厂许可证。厂区定在西安城北的铁道北自强东路中段北侧,共购土地48.989亩,选择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地段南临火车站、北临含元殿遗址,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华丰”委托当时国民政府南京行政院与西德德亚公司经理苏德商妥购进磨机12部、洗麦机1台、刷麸机2部、又购进麦刷风车、英国拨伯葛制造的300匹马力锅炉等价值23万元的机器设备;招收工人185名,大多为破产农民,工人进厂要有一定社会关系介绍,还要有保人,同时配备警士13名,购置枪支15支,枪弹150余发。

1936年,公司董事会成员合影

完成筹建准备后,于1935年3月开始破土动工,首先建造厂房粉楼,建筑费用7万元,再建锅炉房、引擎房、机修房、木工房、粉库、麦库、副产品库及办公室、职工宿舍等299间,厂内还专门掘井二眼。1935年9月,开始对粉楼安装机器设备,1936年2月20日,厂正式投产出粉,宣布成立“西安华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有工人165人、职员45人,当时为了保质保量还专门聘用俄国制粉技师和机械师,厂开工生产后,日产通粉3500袋(44斤/袋)。

开业之时,陕西省建设厅查证,西安华丰面粉公司和上海兴记华丰面粉公司名称相同,上海注册登记在先而未注销,西安华丰登记在后,虽在两地但不能用同一名称。由此,改为“西安华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以“华山牌”为商标,重新注册登记。

当时旧中国的西安民不聊生、百业凋零,如“华峰”这般规模和投资的实业相当少见,在当时与古城的“西安电厂”“大华纱厂”“中南火柴厂”合称为西安的四大民族企业,社会影响很大。这个30年代创建的传统加工企业从最初的启动开始,就与时代和社会同行,印证着一个民族企业坎坷沧桑的足迹。

担当·华峰职工全力参与抗日救亡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爱国卫国、服务社会的理念贯穿始终,对于这一系列的活动,企业档案也有详细的记载。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活动高潮。华峰面粉公司工人在“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和帮助下,于1937年1月成立了“华峰职工救国会”,并通电全国,反对内战、一致抗日。当时报刊对华峰职工救国会的有关活动报道如下:“华峰面粉公司职工救国会,因援助抗战将士,特由职工本身缩衣节食,募得款三十五元七角,昨(十五)日特呈交西北各界救国会,转汇前方,以表诚慨。该职工救国会因慰劳抗日将士,特由全体职工中选派富于爱国思想之工人,组织慰问团,将进行慰问工作。团长为张捷三,团员康天禄、谢鸿钧、卢于范、于芝珍等,均为机器工之先进分子。”

1937年12月20日,华峰工人工会成立,正直抗战全面爆发之际,引起当时政府、社会极大关注。报刊又再次对公司工会成立及开展抗日活动进行报道:华峰面粉有限公司工人工会,昨(二十)日上午十一时在该公司内成立大会,到会工人二百余名,来宾有行营政训处、西京市训练委员会杨振庭、县党部李汉英、别动七大队张弘毅、警备司令部张雅轩、警备局章亚平、七分局元昀。首由主席刘延顺报告成立大会之意义,次由筹备委员报告筹备经过及各来宾致辞,旋即公布会章,选举各理事监事各股主任并决议,(一)拥护抗战到底。(二)通电全国工人,誓与爆日经济绝交,永不合作。(三)慰问抗战受伤将士。开会历时三小时,最后高呼口号而散会。

华峰工会会员呈送电文:强敌压境,举国悲愤,恭读十六日钧座发表告国民书,南京沦陷,仍继续抗战到底,公忠谋国,大义凛然,日寇持狼虎之兵侵我主权,幸赖钧座领导全民抗战自卫,最后胜利,指日可待,本会会员誓以头颅热血愿作政府后盾,任何牺牲,在所不辞,肃电奉闻,敬叩钧安,西安华峰面粉公司工人工会同叩。

在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代大潮中,工人运动是整个抗日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峰面粉公司职工的积极参与,主动请缨并竭尽全力资助支援、慰问抗日将士,公开声明、通电全国,表现了民族企业职工赤诚的爱国心,深厚的爱国情,体现了产业工人真挚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沉浮·在动荡中顽强推进传统加工业延续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敌机经常轰炸,交通运输受阻,各种原材料涨价,加之当时天旱受灾,西北粮食歉收,当地小麦供给不上,要从河南、安微、江苏等省购入,加大了运费,而面粉价格却受到当时政府的统一管制,不能随意涨价,卖出价格变动很小,厂子还奉命加工军粉,每袋加工费0.28元,因而加大了成本,减少了盈利。华峰面粉公司1938年全年收支相抵后,仅获利14.59万元。1939年5月,华峰面粉股份公司因生产资金不足,增集新股300股,股金30万元,在原有资金30万元银币的基础上增加到60万元银币。1940年3月11日,陕西省面粉工厂同行业工会成立。同业面粉工会成立后,对面粉业实行统一管理,如平抑调整有关小麦购进价格、制粉出粉率、面粉售价、交纳税费及与政府协调军粉垫资、燃料煤短缺等问题,特别是对面粉市场的销售价格调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1年,公司生产呈现平顺的势头,被当时公司职员称为“黄金时代”,全年购进小麦1947万市斤,制成头三等粉、通粉、绿鼎粉、兰粉共计15109袋(44/市斤),加工军粉534906袋(44/市斤),盈利38.81万元。40年代,华峰经历过两次通货膨胀,经历过债务纠纷停业整顿一年,经历过内战时期军粉供应量激增,到1949年公司每况愈下,到公私合营时已欠债12.7万多元。

1949年4月,华峰面粉公司广大工人积极迎接西安解放,并成立了工人护厂队。据原华峰厂的老职工张书堂回忆说:“当时厂里的经理、职员等部分人已经离厂,经营已停业,而厂里留下来的工人出于爱厂护厂,自发地组织了护厂队有近50人,由家属送饭,吃住在厂里,日夜巡逻。工人们的想法就是要保住这些相伴多年的厂房和机器,能继续磨面和经营。”5月20日,国民党胡宗南余部约一个排的士兵进厂,炸毁锅炉、引擎机房,上午11时许,人民解放军进城,西安解放。6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派干部到工厂协助有关修复工作,并由银行借给价值2.4万袋面粉的贷款,以做好筹备解除难关,恢复生产。8月,开始组织抢修被炸锅炉、引擎等工作,由于刚解放、物资匮乏,金属器具和机器配件都非常短缺,被破坏的机器设备所需零部件都是靠手工、铸浇的一些配件来完成,全厂职工日夜奋战,在西安义聚泰铁工厂和陇海铁路机务段的大力支援下,历时5个月,于同年12月20日完成抢修,12月21日试机运行,重新生产,并开始实行三班八小时工作制。

1950年4月,根据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取消自购原料、自销产品,实行给国家代加工,以销定产。随后陕西省政府接管企业,向人民银行贷款5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发展生产。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响应毛主席提出的三大号召,鼓励职工争当增产能手、节约模范,由于加强经营管理和开展学习教育,企业在政府接管后到12月底的80天中,共获纯利润4.2万元。

抗美援朝时期,华峰公司再次体现出了担当本色,加大生产量支援前线。据现年91岁的原华峰面粉公司首任党支部书记刘汝彦回忆说:“抗美援朝打响后,华峰公司最早生产军粮,首批就给前线送军粮面粉3000袋,当时加工军粮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首批军粮出厂后,又定期运送,每次数量都很大,华峰全体职工还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官兵积极捐款、捐面粉,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心。”

1951年,西安市工商局决定:由于福利面粉公司无力经营,决定将其资产股权转让给华峰面粉公司,作为政府对华峰面粉公司投资(资产总数为1604股,每股8元)。从10月1日起,对外统一称华峰面粉公司,对内称华峰二厂。

与此同时,华峰面粉公司职工夜校成立,开设有中级班,普一、二班,学员290人,以提高职工的业务及文化知识。当时,公司还成立了“技术研究会”,学习和推广技术、改革工艺流程,推广了“前路出粉法”,试制成“八八粉”,普通粉小时产量由150袋提高到174袋。

1955年,对华峰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三月,经地方工业局下发文件,华峰面粉公司正式更名为西安市华峰面粉厂,归地方工业局领导。随着新中国全面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按照中央指示,1956年1月华峰厂对私股实行赎买政策,厂子由市粮食局领导。1957年10月,中央召开“八大”后,实行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58年至60年,厂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面粉产量显著提高,普通粉小时产量由280袋提高到450袋,相继完成制粉车间面粉输送机械传动化、建成制酒车间生产65度白酒供市烟酒公司、开始对郊县农民以小麦兑换面粉义务支农等。

60年代,市政府撤销成丰面粉厂,其资产交由华峰面粉厂代管。1966年10月经市粮食局批准,改厂名为“西安市群众面粉厂”。

70年代,厂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投资7.4万元,将粉楼由四层加高至五层,面积为1375平方米。80年代,厂成立大集体性质的装卸队,招收职工下乡子女40人,于1982年建立西闸口铁路粮食转运站(86年底撤销)。1983年经市粮食工业储运公司批准,成立大集体性质的综合加工厂,为扩大仓储容量先后投资115.5万元建容量4800吨原粮立筒仓一栋。根据市粮食局指示,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并重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厂长任期四年目标责任制。后成立集体性质的华峰综合贸易公司,与长安高村、细柳、神木和谭家等乡镇面粉厂联营,生产的面粉、粗粉、饲料粉、麸皮等产品运销广东、福建、上海和浙江等地。1986年全年生产利润实现361万元,商业产品销售收入2400万元,多种经营利润150万元,创历史最好时期。1986年11月厂领导出国到瑞士布勒公司考察调研,后带领技术工人出国到该公司培训,1988年1月,经政府同意贷款,投资2747万元引进瑞士布勒公司专用面粉生产线,这可以说是华峰厂80年代的一项重大经营项目,1989年9月生产线调试成功试机投产,年产量可达4.8万吨,产值2400万元,利润470万元,填补了西北地区生产专用面粉的空白。

腾飞·大胆改革做时代的弄潮儿

/////////

国外先进生产线的引进可以说是华峰响应改革开放号召的一个信号。90年代初,国有粮食企业开始了加速分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这些自解放以来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国有粮企,一时被迎面扑来的市场经济浪潮打得措手不及,许多企业在等待、观望,也还指望原有的财政补贴或政策扶持,几十年的惯性思维产生的依赖、伸手、靠上级靠政府的固有模式,使企业逐渐失去了活力,滋长了惰性,企业应具备的适应市场变化和市场经营的主动性、创造性基本上无从谈起。

进入90年代的群众厂同样也面临着历史的关头、艰难的抉择。80年代引进的国外等级粉生产线,先后在国内有近20—30家企业引进,有的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仅有的一点优势已不再,厂地严重不足、仓储缺口巨大、无铁路专用线、旧生产线老化多年,基础设施及配套加工设备陈旧过时、变革时期的干部员工思想不一认识混乱,这使得群众厂和其他同行的差距越拉越大。

处在改革大潮前夕的群众厂有幸成为市粮食局对企业换届改选、启用年轻人担当大任的尝试,年轻领导及新领导班子敢于拼闯的魄力、想象力给企业生存延续注入了活力,历史的机遇眷顾了这个古城老字号的粮食企业。

1993年后企业新的领导班子紧随改革步伐、顺应大潮趋势,许多知名国有粮企束手无策,陷入困境而瘫痪,涉入被同行业看作是“禁区”的创建新的体制(改制)、创建新的理念(多元相辅)、创建新的跨越(兼并扩展)等深入复杂的系统建设、系统更新、系统工程。“群众厂”的新任领导没有随从大多国企“守旧死等”的大流,而从走向市场经济之初就开始专注于形成“做事先做人、成事多用心”,以及“做好小事不怕难事、理顺杂事共成大事”的工作氛围和员工心态,把转换精神面貌、建设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作为打开改革之门的必备要务、工作前提。

群众厂在改革之初的几年中铺就了坚实而通畅的经营渠道,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都具备了向更大更远延伸经营的优势条件,这个老字号企业大跨越、旧貌换新貌。1993年,注册了“爱菊”商标,这就是我们老百姓如今熟知的名号了。

1998年,在企业面临倒闭时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股份制改革。随后群众厂改组兼并了12家企业,从单一经营面粉开始进行多元化的发展,1998年5月在南小巷开办第一个连锁店,值此开始扩大生产进行一系列探索。

2007年,正式成立“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

2008年,经西安市工商局批准,西安市群众面粉厂正式组建为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2010年,爱菊集团筹建西安国际港务区基地,2015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在哈萨克斯坦寻找优质原材料,作为中哈产能与合作55个项目中唯一一个农业并且已经落地的项目,依托于“一带一路”中欧货运班列,构建“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点一线、三位一体的“关节枢纽体系”,构建出粮食运输大通道,为国内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原材料,打造中亚海外粮仓。

回顾“爱菊”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强烈的民族工业情怀和听党话、跟党走这两股无形的力量始终推动着企业探索、发展、前进。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护厂斗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稳定市场到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改制,从单一产品经营时的谋生存到全产业链扩张时期的走出国门打造海外粮仓,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外,从多次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到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发挥,“爱菊”不仅对西北机制面粉业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是国家保供应、保质量、保民生的重要企业之一,更是从区域化经营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张闪亮的陕西名片、中国名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