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

时间:2023-04-27 03:3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046 评论:0

“民有,民治,民享,这是对的,我们与美国人持相同立场。但苏联比美国伟大之处在于,苏联人民只需要享受就够了,其他两件事就交给党来做。”

这是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经典名言。但讽刺的是,高喊这样口号的勃列日涅夫也把苏联推向了解体。

勃列日涅夫之前的苏联领导人名声都很大,列宁之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绝对权威,在他的领导之下苏联赢得了二战成为世界强国,甚至一度和美国平分秋色。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当政,虽然不如前任斯大林一样有所作为,但是赫鲁晓夫凭借出色的政治才能,也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那么名不见经传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怎么推翻赫鲁晓夫的统治,成功上位的呢?他又真如外界传言一样软弱怕事没有主见?

一、赫鲁晓夫政策上的失误给了勃列日涅夫机会

1.赫鲁晓夫推行的政策存在弊端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大搞个人崇拜,对于当时的苏联人们而言斯大林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树立威望,开始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对海陆军进行大规模的裁剪,把主要经费用来研发核武器。另外他还废除了劳改以及干部终身制,并且严厉打击个人崇拜的风气。

赫鲁晓夫的这些政策短期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但是他的政策也触动了苏联其他当权者的利益,多数干部都对他的政策心存不满。再加上他把克里米亚半岛送给了乌克兰,也让他失去了俄罗斯老兵的支持。

1957年克里姆林宫部员会议时,就已经有不少人表达对赫鲁晓夫的不满,态度强硬的指责他政策上的失误。而此时的勃列日涅夫却选择坚定地站在了赫鲁晓夫一方,这让他赢得了赫鲁晓夫极大的信任。

2.赫鲁晓夫对勃列日涅夫的信任让他失去了主动权

让赫鲁晓夫万万没想到的是,表面上对他言听计从,一手提拔起来的“老实人”勃列日涅夫其实私下正在计划推翻他。

1946年10月,赫鲁晓夫正在休假时接到了勃列日涅夫的电话。电话中称有紧急的事情向赫鲁晓夫请示,出于对勃列日涅夫的信任,赫鲁晓夫完全没有怀疑地返回了莫斯科,但是等待他的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批判大会。

首先对他发难的就是勃列日涅夫,紧接着其他干部也开始对他发起攻势,完全没有准备的赫鲁晓夫不得不被迫辞职。赫鲁晓夫下台之后,苏联急需要一位新的领导人,在多方势力的共同推举之下,勃列日涅夫成功上位。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势的赫鲁晓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赫鲁晓夫政策上的失误给了勃列日涅夫机会。赫鲁晓夫的初心是希望苏联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他推行的政策却损害了众人的利益,其他当权者不得不联手推翻他。而勃列日涅夫被选中的原因,也得益于他一直以来塑造的软弱形象。

相比政治才能出色,手段强硬的赫鲁晓夫,谨小慎微的勃列日涅夫显然更符合其他人的利益需求。

二、真实的勃列日涅夫十分出色并不软弱

1.勃列日涅夫政治能力出色

赫鲁晓夫辞职后,勃列日涅夫一改之前胆小怕事的行事作风,政治手段非常强硬。勃列日涅夫对外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和,但是对内开始不断将各方势力铲除。

晚期的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前辈斯大林、赫鲁晓夫一样致力于加强自己在苏联国内的威信,从此开始了他对苏联长达18年的统治,更是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气氛推向了极致。

勃列日涅夫本身的性格其实是十分复杂的,他在人前从不轻易发表言论表明自己的立场,为的就是给人一种猜测不透的感觉。这样的处事方法贯穿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即使是在他权力的顶峰,他依然保持着警惕性。勃列日涅夫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他知道自己没有可以比肩列宁的智慧,也没有斯大林钢铁一样不屈的意志,所以他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谨慎的性格和圆滑的处事态度是他最大的武器。

2.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成就很高

苏联一向主张发展重工业,虽然是世界强国,但是人们的生活并不幸福。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推行了很多有效的经济政策,大大提高了苏联人民的工资水平,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这些政策也为他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另外他在军事工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他执政期间,苏联的军事实力显著提升,核武器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

3.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失误

与强势的赫鲁晓夫相比,勃列日涅夫可以说是一个沉默的领导人了。在政治决策上,他擅长妥协,主张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力求各方利益都不受损害。苏联当时重工业和轻工业严重失衡急需改革,但是勃列日涅夫显然更适合做一个守成之主。

他上台之后推行的政策虽然有一部分取得了成就,但是更多的政策到最后都不了了之。而他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晚年的时候大搞个人崇拜,很多关键问题都是“一刀切政策”,这也导致了苏联国内的腐败和资源上的浪费。

随着苏联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苏联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前的口号已经无法约束住人们,为了满足苏联人们的需求,勃列日涅夫不得不承诺给与民众高福利。

苏联经济本身就存在问题,这种高福利表面上看有利于民众,但是长远来看政府根本负担不了如此高额的支出。高福利社会也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只是短暂地繁荣了一阵,苏联很快就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失业人数倍增,从前的泡沫被戳破之后,人们的生活反而更加艰难。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索,那么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无效政策则是苏联解体背后的关键原因。

三、勃列日涅夫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1. 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

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非常复杂,自从斯大林执政后,苏联就建立了一种军事经济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领导人在国家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又因为斯大林个人处事风格强硬,导致和美国的竞争关系日益激烈,双方后期陷入冷战断绝来往。

这样的体制和国际环境下,虽然前期会让民众高度团结,但是后期势必会出现矛盾,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外苏联的领导人一直致力于有效的改革,但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全面科学的指导,往往导致政策上的失利,不管是强势的赫鲁晓夫,还是圆滑和善的勃列日涅夫,又或者是冒进的戈尔巴乔夫,他们都不具备改变苏联的能力和智慧。

苏联内部的腐败也是加速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政府内部开始出现无数个小团体。每一个小团体都希望掌握权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风气达到了鼎盛。

这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自身的性格所导致,勃列日涅夫做事并不强硬,讲究只要不触及底线凡事都可以商量,从而纵容了这种风气。

2. 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苏联和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双方在国际上竞争十分激烈,美国为了打败苏联发动了“和平演变”。“和平演变”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武力作为后盾,对苏联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进行全方位的打击,强制向苏联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和平演变”也确实起到了效果,颠覆了整个苏联。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太多了,勃列日涅夫也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执政期间改革的失败,以及放任苏联政府内部腐败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是苏联解体也绝不是勃列日涅夫一个人的责任。

四、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

1. 勃列日涅夫政治上的功与过

勃列日涅夫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仿佛就是“平庸”二字,年轻时因为毫无根基所以事事谨慎,跟随赫鲁晓夫期间,甚至不敢在赫鲁晓夫休息时给他打电话,也一度被赫鲁晓夫认证为“老实人”。

后来推翻赫鲁晓夫成为国家领导人,也是因为其“平庸形象”塑造的太过成功,才被各方势力选中。即使从政之后政治能力出色手段强硬,但是又因为缺乏全面科学的指导,导致很多政策上的失误,仍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平庸”的守成之主的形象。

但是客观来看勃列日涅夫并不是大众印象里的平庸无能,而是功过参半,取得过成就但是也有过失。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一度可以和美国媲美。人们的生活在一段时间内也确实得到了改善,苏联国内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国家的满意程度达到巅峰。 甚至在现在的俄罗斯,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是前苏联最好的三位领导人之一。

虽然这份繁荣维持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至少说明勃列日涅夫是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的,不能因为后期的失败而抹杀前期的功绩。

当然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过失也确实存在,在他执政晚年国内滋生了很多社会问题。也是他把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推向了高潮,加速了苏联解体,冷战期间苏联经济泡沫粉碎,人们陷入无比的艰难之中。

勃列日涅夫出身底层毫无根基,虽然也想找到一条适合苏联的改革之路,但是重重阻力根本让他不能前行。勃列日涅夫不像赫鲁晓夫一样强硬冒进,长期以来的隐忍让他习惯了妥协。赫鲁晓夫的例子在前,他不得不维护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是他个人的局限性,却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2. 私下的勃列日涅夫和台前差别非常大

不去考究政治上的成就,私下的勃列日涅夫其实非常的幽默。他酷爱勋章、电影以及娱乐,所以人们把他当政的时代称呼为“勋章时代”,并且称他本人为“苏联电影教父”。

在他执政期间,可是说是倾注全力的发展苏联电影,不但自己出钱投资还要求政府和军方都必须配合,甚至还允许本国的演员去西方发展。他所提倡的“暴力美学”意义深远,就连我国著名的导演姜文都深受其影响。

勃列日涅夫时期,可是说是苏联电影的黄金时代,连一向和苏联关系恶劣的美国,都破格给苏联发了三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

当然作为国家领导人除了自身对电影的热爱之外,想必也是希望通过苏联电影进行文化输出。如果非要说勃列日涅夫在政治上是平庸不出色的,那么他在电影方面上的成就在当时是无人可比的。

勃列日涅夫时代最出名最具有影响力的两部电影是《战争与和平》、《滑铁卢》,其中《战争与和平》的制作经费至今无人超越,高达5.6亿美元,这部电影也促进了苏联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当时意义重大。

除了酷爱电影之外,勃列日涅夫本人还爱好与人接吻,因为在苏联人的传统文化中,接吻是对他人表示亲切的一种礼仪。虽然在国际上这种礼仪并不被承认,但是并不妨碍勃列日涅夫本人的热情。

私下的勃列日涅夫和台前差别非常大,我们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就不应该局限在自己的刻板印象中,每一个历史人物本身都是复杂多面的,需要我们去全面的了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