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琵琶幽怨多 千载琵琶作胡语是哪位公主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终于,
李颀终于有一首读起来押韵流畅的诗了!前面他的五首七古,没有一个通篇读着是押韵顺口的。
今天这首《古从军行》全诗压uo和e韵,读起来就像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好美。
不仅如此,“纷纷”、“夜夜”、“双双”、“年年”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感觉整个作品一下子生辉不少。
还没学诗的内容,就对诗有了好感。
这有点像介绍对象哈,俩人见面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你胡子拉碴不修边幅,哦不,如果你“须如猬毛磔”的话,即使你人品再好,女孩估计也不想再跟你有啥进一步的接触了,不是说要长的多好,起码的干净清爽还是要有的。
李颀这首诗之所以在题目前加一“古”字,为的是借汉代的事,表达对唐玄宗用兵政策的不满。所以通篇讲的都是汉武帝时候的从军之苦,以此表达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
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名垂史册的人物——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各国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俗,以及山川地貌。
这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下了攻打大汉开疆拓土最大拦路虎——匈奴的决心。
于是,汉武帝先后派卫青、李广、霍去病攻打匈奴。茫茫大漠、飞沙走石、水源奇缺、风餐露宿,是将士们行军征战的常态。那真是: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交河,在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西一座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这里曾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
刁斗,铜质,有柄,能容一斗。体呈盆形,下有三足细柄向上曲,柄首常作成兽头型,口部带流。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多么肃穆和凄凉的景象!
张骞向汉武帝提议:如果招引乌孙国东迁同大汉结为兄弟,就等于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国,西边的大夏等国也就顺便成了大汉的外臣属国。
汉武帝认为张骞说得对,就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牛羊几万只,还带了价值几千万的钱财布帛到了乌孙国。
乌孙国就是现在的新疆西北、哈萨克斯坦东南、吉尔吉斯斯坦东中部。
张骞向乌孙国王昆莫说明了他出使的旨意:“如果乌孙能向东迁移到浑邪王的旧地去,那么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嫁给昆莫做妻子”,原话是:
“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
翁主者,汉代诸王之女也。
那么,长安城里的翁主们,谁将成为背井离乡的那一个呢?
“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
江都翁主,即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她的命运由此被改变,尽管此时张骞已去世多年。
刘细君善弹琵琶,汉武帝令人为之做一琵琶,以解遥途思念之情。
公主琵琶幽怨多
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嫁到离家万里之遥的沙漠戈壁,言语不通,风俗迥异,乌孙国王又是一个年迈之人,刘细君弹的曲子自然是凄惨幽怨的。
大宛(yuān),也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那片,那里的人嗜酒,用葡萄做的酒能保存几十年不坏。大汉得到的天马多了,而马又喜欢吃苜蓿,汉朝使者就取回葡萄、苜蓿种子,种在了离宫别苑旁。
汉武帝非常喜爱优良战马,使者告诉他,大宛的好马都在贰师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西南。
于是,汉武帝派人拿着千金和金马(金子做的马)跟大宛王交换,大宛不肯。
汉武帝火了,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领六千骑兵,并几万将士讨伐大宛。
沿途的小国害怕了,纷纷坚城自守,不肯给汉军食物。汉军如果攻不下来,不几天就得离开,等到汉军到达郁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时,人马已经从原先的几万人减少到了几千人。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胡地的大雁、孩童尚且落泪,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从军生活的艰苦可以想见。
郁城大败汉军,汉军伤亡惨烈,贰师将军李广利只得带领将士们返回敦煌,能回来的兵士已不过原先的十之一二了。
去往远在天边的这斯坦那斯坦的地方,这一来一回就是两年呀!
李广利派人给汉武帝上书说:
“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注意,是“不患战,患饥”:
将士们不怕打仗,但是怕吃不饱。
现在人太少,不足以攻取大宛。不是不打,是希望暂时收兵,将来多派军队再前去讨伐。
但是,
“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一声叹息,
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多少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之中,换来的只是离宫别苑旁的葡萄……
以上,全部出自《史记?大宛列传》。
读诗就是读史。
两年前读过《史记》,但是因为内容庞杂,很多内容都想不起来了。
今天学习这首《古从军行》,又让我复习了一遍“大宛列传”,而且对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读诗学史,以史明诗,以后怕是不会忘了。
李颀的《古从军行》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寓意又深刻,实在是爱了。
文史知识局?
古籍守护人?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