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翻译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被誉为“华北水塔”,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为了讲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故事,央广网山西频道在2022年9月18日正式启动了《我家就在河边住》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围绕黄河、汾河沿线的县域展开,以普通人展现大时代,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以及百姓因河而兴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云海之上俯瞰黄河乾坤湾(央广网发 杨俊唐 摄)
央广网临汾11月26日消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在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奔腾而过。在流经永和县的68公里内,黄河水扭动身姿,蜿蜒前行,形成了7个优美的“S”型大湾,像一条巨龙奔腾于山水间,造就了黄河最为神奇壮美的景观——乾坤湾。
2018年,随着位于乾坤湾景区核心地带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南庄—阁底段的开建,一个红色小山村——东征村步入发展快车道。
“东征村过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老百姓收入很可怜。2015年,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工作队到我们村以后,支持村民把土窑洞改造成农家乐。现在黄河旅游公路也通车了,村民们都能吃上了‘旅游饭’……”东征村村民刘成生向记者感言。
红军东征纪念碑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东征村因80多年前红军巧渡黄河、战略转移的一段红色历史而得名。如今,这里依托红军东征纪念馆、乾坤湾等红色、黄色、绿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红色山村旧貌换新颜。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前行,经过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不远处就是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乾坤湾乡东征村。
走进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落,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红四连部”窑洞农家乐就坐落在公路北侧。
东征村实现了每家每户农家乐全覆盖(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
2015年到2018年,在山西省委组织部的扶持下,东征村共改造156孔农家乐窑洞,2022年又对部分农家乐窑洞宾馆进行了升级改造,东征村实现了每家每户农家乐全覆盖。
65岁的刘成生是“红四连部”的主人,作为旅游产业的直接受益者,他也是东征村窑洞农家乐早期的推动者与见证者。
刘成生直言,“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都不太愿意,尤其是把厕所改到窑洞里,很多人不习惯!我现在窑洞每年能收入1万多元,管理与服务都有专业的公司在做,水电费、打扫卫生这些都不需要村民管,我们就是以窑洞入股,参与分红。公司收入200元,有50元分给农户,50元留给村集体,100元归公司。”
刘成生是旅游产业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东征村窑洞农家乐早期的推动者与见证者(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将闲置窑洞作为资产入股,让农民的“资产”变“股权”——东征村推行的“党支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成为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
作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在培训经济的带动下,东征村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收益,村集体经济也远近闻名。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永和持续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绿水青山”,被誉为“教科书”工程。与此同时,精心打造的芝河源头“永和梯田”,保存了最完整的北方梯田农耕文化,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梯田景观。
永和梯田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梯田景观(央广网发 王博 摄)
见微知著,有人把东征村称为“塞上江南”,而永和的“绿”是与红色、黄色齐名的旅游名片。当前,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山区小县正在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有机旱作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新型能源工业“领跑县”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县”。
“许多游客看过乾坤湾后,都要到三北防护林、永和梯田看看,到我们东征村住住窑洞,除了看风景,更多的是来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刘成生说。
如今的永和,山川日日新,处处绿意浓(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伴随着游客的接踵而至,永和县一批有志青年开始返乡“筑巢”。两年前,刘成生的儿子从城市返回农村,当选东征村党支部副书记。
除了含饴弄孙,刘成生每日的工作就是为游客做好服务。除此之外,他种植的十多亩苹果树还需要定期修剪。由于黄河沿岸的水土优势,加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永和苹果有着极佳品质。在刘成生看来,东征村农民的生活就跟苹果一样甜。
如今的永和,山川日日新,处处绿意浓。当你走近黄河,走近黄土高原梁卯残垣沟壑区的永和,你会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有人文地理的完美契合。(央广网“我家就在河边住”融媒体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