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是我家 竹林深处是我家52
在文学史上,有一群幸运的诗人。
写一首诗,得一个雅号。宋代诗人宋祁就是其中之一。
某一年早春时节,正是郊游的好时候。
宋祁来了兴致,出门游赏。
春风吹拂着脸庞,柳枝在风中飘摇,红色的杏花开得真好。
他顺手写下一首词: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备受后世赞赏。
于是,后人送了他一个雅号——红杏尚书,此时的宋祁,担任工部尚书。
写一首诗,得一个雅号,不止宋祁一人。
早在唐代,一位诗人写下一首“鸟”诗,得了一个雅号,被赞了一千多年。
诗人叫郑谷,诗名《鹧鸪》。
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一种鸟,其鸣声为“钩辀格磔”,古人认为其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所以,经常用鹧鸪来写行旅之思。
因为这首诗,郑谷得了一个雅号——郑鹧鸪。
历代无数诗评家赞美此诗,赞美郑谷高超的写作水平。
那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开篇两句刻画鹧鸪的形貌和习性。
鹧鸪怕寒,很少在早晚活动,郑谷用一个“暖”字精准描摹鹧鸪的习性。
“锦翼”二字描绘鹧鸪绚丽的毛色。
形貌美,品性更好。
在郑谷眼中,鹧鸪的美丽和品行可以优雅的山鸡相比。
咏物,开篇不俗,别开生面,又生动入神,怪不得人夸写得好。
-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这两联写鹧鸪的鸣叫声,用了两个典故。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黄陵庙,即二妃庙,是祭祀娥皇、女英的庙。
相传,舜死在苍梧,娥皇女英追寻舜的足迹到了湘江,最后投水而死。
细雨蒙蒙,青草湖边,鹧鸪双双飞过。
花儿落了,黄陵庙里,鹧鸪相对而啼。
雨落时节,落花飞舞,耳边似乎还传来娥皇、女英的哭声,在此时,听到鹧鸪叫,真是无限悲戚。
诗人没有刻画鹧鸪叫声有多苦,却打造了一个巧妙的氛围,读者即使没听过鹧鸪叫,也能感受其鸣之悲。
-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听到鹧鸪叫,是一种什么感受。
郑谷接着说:远行在外的人,刚听到鹧鸪叫,就流下眼泪,将衣袖也沾湿了。而美丽的女子,才听到,翠眉低了下去,陷入了悲戚。
一个“乍”、“才”用得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也许,游子只是听了一声,佳人只是听了一句,就纷纷陷入了悲伤之中。
一句话道尽鹧鸪声之不可闻。
-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在辽阔的湘江上,雌雄鹧鸪相呼相应,叫声响彻整个湘江。
在苦竹深处,它们寻找温暖的栖息之地,共看着夕阳落下。
江水辽阔,鹧鸪的声音回环缭绕,余韵悠长。
夕阳西下之时,竹林中的鹧鸪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暖窝。
而游子呢?何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暖窝,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呢?
夕阳西下之时,竹林深处地鹧鸪是何种情态,只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毋庸置疑的是,那一定是一幅忧思地令人遐想的画面。
历代以来,无人不赞《鹧鸪》,无人不赞郑谷。
《对床夜语》:郑谷《鹧鸪》诗云:“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不用“钩辀”、“格磔”等字,而鹧鸪之意自见,善咏物者也。
《唐诗绎》:无一笔呆赋,而渲染有情,神韵欲绝。宜当时诗人称为“郑鹧鸪”也。
《初白庵诗评》:如此咏物,方是摹神。结处与三四意重。
全诗没有一个鹧鸪,却将鹧鸪的形貌美,忧伤地内里表达得明明白白。
鹧鸪的鸣叫与游子之情类比,是那么贴合而巧妙。
读完了诗,即使你没有听到鹧鸪的叫声,依然能体会其中的悠长余韵,这就是神手吧。
很早之前,就知道郑谷叫“郑鹧鸪”,但却从来没有好好读过这首诗。
如今一读,方知真有意味。正如评论者说:好诗耐得百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