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风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时间:2023-04-27 15:2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624 评论:0

说实话,我对唐诗中描写水乡景物的诗很是钟爱,特别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很有深邃的诗意。“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不衰,我想其最美意境就是与世无争,不去歌颂和吹捧朝廷清明,只叙置身闲野的乐趣,只在平凡自然中找寻生活真谛。这一幅很自然的小画面,幽静小草在小河边生长也算独乐,岸边丛林深处有小小黄鹂在浅声歌唱。一阵春雨过后,打乱了小河自然格局,野渡小舟没人管理,横置在渡口也很自在。有谁过河似乎在这个社会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去倾心关注,画面没有一个人,其实这自然律动确实也很有生气,此地无声胜有声。

说实话,我的童年就与这野渡产生过不解之缘。水乡的生命就是水与船,家家尽枕河,脚脚都是水,鱼儿托起船,野渡无人管。那时候老家基本没有车行,出脚就是水,出脚都是船。家乡摆渡就有三种,一种是运河渡船,要载客几十人,童年时运河很狭窄,还没有进行疏浚,当时运河行船很少有机器船,多是民船鼓帆,而渡船几乎是一道关卡。是用钢栏栏有一人高,那高个子渡工师傅,只用手抓钢栏很快就拖到对岸,这样就不需要撑篙了。但这可苦坏运河里行船,好远就见到钢栏中间的小红旗,只好落帆低头而过,对应了古俗语:人到何处不低头。

第二种是白马湖摆渡,当年湖东到湖西多是绕湖起旱跑,从新河头到岔河有近五十里路程,要到花河桥转一大圈子,而在李许到岔河陈庄是最窄的湖口,大约三里路,从这里走水路抄近过可节省十五里路。

李许属范集,堆堤上有二三十户人家,是渔民也可能是农民。这里就有两三条小渔船式摆渡在堤边等着行人拼船,一客只收一毛钱,有两三个人就可以摆了,一对船桨划得很快就飘过湖面。那时我祖母住在岔河伯父家,父亲每每到岔河,都很少坐这船,出一毛钱让人汗津津的,因为二分钱就可以买到一只大烧饼,多跑十五里路就把这钱省下了,每次父亲总是到天黑才赶到家,我和弟弟要在路口等好久,那每人一块烧饼可是特别解馋的。

而第三种摆渡则是内河摆渡,这内河是温山河、穿运洞河、引河等,这些河上没有桥,河面有农船经过,这些河摆渡多没有渡工,因为专门设渡工不合算,二分钱摆渡钱,一天不到十人过河,何况多是左右邻居出行,拿不下脸收钱,那个庄子人集体筹钱买一条船,用麻绳根子两头扣住船边桩眼,再拴在两岸木桩上,这样就很神奇地变成无人管理的渡船。野渡无人舟自横,每人只要上船后自己操作抓住绳根子拽就可以很自然到达对岸,两岸上客都可以操作,都可以到达彼岸。

这种无人管理的摆渡,给人想到的是一种无私精神,要求每一个过河人都要遵守原则,坚持无私,要很自觉地拴好船的一头,不能让船淌到河中心,影响来往过船。大家都要自觉管好和保护这种无人管理的渡船。不能与水码头的石头撞,不能撞上河面的行船,要很合理地把船停泊在对岸的河边。

在一家一户的旧社会,也有河边人家做好事,为大家提供一条小船,就等于是盖两间房子的价值,需要筹备木料,请几个木匠来家钉船,还要麻丝铁焗石灰桐油,单工钱就要开支几十个。这是一种慈善事业,也有几家穷人合伙办的,这毕竟是为行人造福,特别是那些远路的行人,没有渡船,叫人家弯好几里路才能行上正路,俗话说“远路怕水”,夏天你走到这里会想到趟过水去,不知深浅是要吃大苦的。不过有渡船就好多了,也许只有过河人才会记得摆渡的恩情。如果你不爱惜渡船,让船到石头上撞,船家心上会撒盐的,你又居心何忍呢?

童年我家庄头就有一条无人管理的小渡船,几个小伙伴总喜爱去玩船晃水,岸边石老伯对我们很是关照,老人没有儿女,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住在河边小棚子里,他对我们很是亲情,夏天总是在他门口放起蚊烟,放几个很平滑的树根段子,我们都坐在那里听老人讲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没想到有一次,调皮的小牛一个人在小河里玩渡船不小心落水了,眼看着就已经沉到水底,那可是夏天大水时分,水特别有恶气,石老伯喊不到人,只好一个人冲下水去,小牛是有救了,而石老伯却咽了气。那可是我们一个庄子人最悲哀的时刻,小牛的爸爸把小牛用柳条枝抽,屁股上尽是黄瓜楞子,各家出钱为石老伯打当后事,小牛父亲做了三天孝子,捧筛子,拖哭丧棒,整天跪在石老伯尸体面前,烧纸。从此我们就再也不敢玩那小船,相信水边会有水鬼。

眼下小牛也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年清明节,都是他一人到石老伯坟上圆坟烧纸,他说这辈子最痛心事就是对不起石老伯。

哎,那无人的渡船留给我们更是太深的记忆,那慈祥的石老伯,你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精神。

这时,我又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细想起来,童年的水乡出脚都是水,出脚都是船,那摆渡在诗人的笔下仿佛是水乡的一道风景,其实都是一则则辛酸的故事。从我记忆,运河渡船几十年落水伤亡的人数要有好几十人,那是因为船与船对撞,有的是风浪太大,站船头者被浪掀下河去。所以这些年,海事部门对渡船管理很是严格,船上配备数十件救生衣,船边栏杆很是坚实,不然辛酸的故事还是常有发生呢。

我写这篇文章时,历史已经又有新的转折,交通处处提速,大运河里的水运也正在提速,那些数千吨的船行快了,势必就影响到运河摆渡横穿的安全。人命大如天,眼下渡口已经强行拆除,渡船也相应消失。哈哈,那“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历史已经无需再留恋了,这个故事再重复也就没有意义了。

作者简介:金矿,1952年出生,大专文化,中国民协会员,国家级非遗南闸民歌省级主要代表传承人,江苏散文学会首届会员代表,淮安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淮安市首批文化名家,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擅长创作乡土文学、民俗文学,多篇(部)文学作品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壹点号运河桨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