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孙悟空初见菩提祖师,祖师道:“你姓甚么?”猴王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孙悟空说,自己是个“无性”之人,挨骂不生气,挨打还道歉。这里的性,不是性别,不是性格,而是“心性”。本书回目就叫“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一块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这块石头就是一颗“心”,有九窍。一般人心有六窍,比干比别人聪明,有七窍,林黛玉比比干多一窍,孙悟空比林黛玉还多一窍,所以出生后聪明伶俐,差点反了天。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圆球也是“心”。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石猴就是一个“心”字,因此孙悟空被叫作“心猿”。
孙悟空到了西牛贺洲,菩提祖师的道场叫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即心也,斜月三星也是个心字。孙悟空是个心猿,来到心山心洞修炼,可谓如鱼得水。
猴哥身形像不像一个心字?
孙悟空初来西牛贺洲,自称“无性”。就是说,心有了,性却没有,因此菩提祖师的十年就是塑造他“性”的十年。这里就要涉及一个哲学话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是本无性?
《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告子与孟子是朋友,主张“性无善无恶说”,认为人生下来是不知善恶的,是一张白纸,就看社会这个大染缸怎么染他。用白颜料染,长大后就是白的;用黑颜料染,长大后就是黑的。人一出生,除了吃饭睡觉,别的啥都不知道。犹如一根柳条,之所以积极奋斗刻苦努力成才立业,是因为社会需要把他编成柳筐,有用。明朝燕王朱棣靖难功成,把建文帝尚在襁褓的儿子关在一个房子里,直到五十多岁才被明英宗放出来。建文太子除了吃饭睡觉,连马都不认识,啥都不会干,跟白痴没区别。这就叫“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
但是孟子反驳了告子的观点,提出“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仁义礼智这些良好品格,但是这些品格需要努力追求和培养,滋润和养护,否则就会失去。就如你找个女朋友,你们的爱情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没有,但是这份爱情需要维护和保养,否则就会失去,累觉不爱,终成路人。就如一辆汽车,有轮子有发动机,一拧钥匙就会跑,但是同样需要维护保养,否则就会坏掉,成一堆废铁。
【张狂国学】四书五经8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礼记尚书诗经等T ¥88 购买接着孟子引用了有孔子背书的诗经一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诗经·大雅·烝民》)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意思是说,老天创造天地万物,万物各有各的运行规则,各有各的本性,狼吃羊猫逮耗子狗吃屎,人的本性就是“好德”,就是“向善”。
既然人性本善,为啥世上会有这么多坏人呢?就是因为他们丢掉了“向善”之心,而是向“恶”靠拢了。换言之,人人都在努力上天堂,可是有人非要下地狱,能奈他何?而且令孟子悲哀的是,这个世界上,坏人多,好人少。当然坏人分为大奸大恶和小奸小坏,绝大多数人都是小奸小坏自私自利。因此孟子哀叹:“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人跟畜生的区别,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啊。
黄永玉:人之初性本善,遇到钱心就乱
因此孟子又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具有仁义礼智这些品格的才是人,没有的都是禽兽。这就是人与畜生的本质区别。
但是如果照他这个标准来看,世上就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他才提倡“求放(赤子之)心”,就是说,一个人刚出生(赤子)是带有仁义礼智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丢掉了。换言之,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善”,只是恶劣的社会把人的“善”给淹没了。因此君子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把这些丢掉的仁义礼智找回来。
跟孟子“性善说”针锋相对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順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順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則从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於暴。故必將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意思,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争夺淫乱趋利之徒,如果按照人的天性随意发展,世间就是一个暴乱动荡的人间地狱。所以需要用法律和礼义来约束。换言之,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恶”,但是这种恶被法律和礼制给钳压了,所以才表现出“善”的一面来,而这种“善”都是被迫装出来的。是“伪”的。如果给一个作恶而不受惩戒的机会,那么每个人都会释放出心中的“恶”来。
人性本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既不是性善论者,也不是性恶论者,而是无性论者。因此孙悟空上了灵台山,跟菩提祖师说,“我一生无性”。但是他又解释:“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这就趋近于性善论的范畴了。
那么猴哥说的是真话吗?当然不是了。猴哥一辈子就没说过几句真话,就连观音菩萨都知道他“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吃喝嫖赌偷坑蒙拐骗抢,猴哥除了嫖没占,别的齐活。
猴哥一出生,就跟群猴争猴王,当了猴王又怕死,于是寻求长生不老之道。初到南瞻部洲,就抢了渔民一套衣服穿在身上,学人礼,学人话。从菩提祖师这里学了手艺,回去立马竖起造反大旗,纠结牛魔王等土匪头子,意图抢夺玉帝宝座,过过皇帝瘾。幸亏魔高一尺佛高一丈,被如来镇压了。要不等他当上玉皇大帝,很可能还会挑起神魔佛三界大战,把天地毁灭重新创世也说不定。
所以猴子的话没一句真的。猴话能算数,八戒会上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