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时间:2023-04-27 20:3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460 评论:0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于荆棘。

1898年6月11日是戊戌变法开启的时间,这场变法仅持续了三个多月,就迎来了它的终结。

戊戌六君子为了完成改革、裁撤冗官、为了任用维新人士、发展经济,做了很多努力。

可惜的是这场戊戌变法的成效确实十分微薄。

为了戊戌变法的成功,光绪皇帝曾做过努力,戊戌六公子也赌上了性命。

可惜光绪24年,一手推动戊戌变法的六君子被推上了刑场。

这场变法始于松筠庵的公车上书,成于群臣朝对,而这群有识之士最后却落得了个菜市场口喋血的结局

可悲的不仅是六君子的死亡,更是民众的态度。

六君子为了唤醒民众意识,身先士卒,死而后已。

可是在他们处刑之时,百姓却走上街头,开始叫骂了起来。

他们不仅直言说戊戌六君子不过是沽名钓誉的骗子罢了,而且还纷纷向侩子手扔去了赏钱。

那当年戊戌变法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英雄反而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呢?

大清王朝危在旦夕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打醒了沉浸在地大物博梦中的清朝官员。

为了不让昔日的屈辱再现,清王朝的有识之士一手发起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张者打着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当洋务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为了平定战乱,朝鲜政府向中国发来了借兵的请求

一直在朝鲜一带徘徊的日本人看到这一契机之后,马上派大军进入了朝鲜,并拉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

清军建立的北洋水师,原本还能在战场上和日本人对抗几仗。

可是就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失败之后,战局却急转直下,战场也由先前的境外转移到了中国境内。

1895年2月,清军在威海卫之战大败,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了。

眼看着清朝的底牌,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清朝官兵也没有再打下去的欲望。

发现我军士气低落的日本人,马上乘胜追击,开始了向我国内陆地区的进攻,大有直捣京师之势。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了早日平息战火,开始了和日本的和谈。

在慈禧的授意下,清朝代表坐到了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具体条款传到北京之后,立刻就引起了中国百姓的震怒。

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带动下,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陈述了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

提出了拒绝和谈、迁都、练兵和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其实这些有识之士的想法都是极具合理性的,但是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这份奏折最后没有被送到光绪皇帝的手里。

虽然说“公车上书”并没有引起光绪皇帝的注意,但他们却吸纳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一队伍当中。

公车上书失败之后,众人联合创办了《万国公报》,并创立了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诸多爱国组织,宣扬起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截止到1897年,中国各地已经建立了33个变法学会、17座新式学堂,以及19种报纸和杂志。

维新派的种种行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随着维新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件事情终于传到了光绪皇帝耳朵里面。

光绪皇帝是一个思想觉悟极高的皇帝,看到清军连连败退的局面,他也深感痛心。

为了改变这一切,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亲自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

戊戌变法拉开帷幕

自此之后,戊戌变法正式拉开了帷幕,变法开始后,光绪皇帝接连颁布了上百道变法诏令,准备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

光绪皇帝以及维新派所要进行的改革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康有为主张直接裁掉官府里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设立京卿学士,集思广益、广开言路。

允许地方的百姓和官员上书,及时指出各地的问题,并且把上海的时务报改为了官报,开放新闻自由,解放群众思想。

在经济方面,维新派主张以工业和商业立国,改变之前的农业主导地位,以达到富国养民的目的。

并开放八旗经商禁令,尽可能地让八旗子弟自力更生,提倡实业,鼓励私人开办工厂企业。

在军事方面,维新派主张遣散那些老弱残兵,压缩军饷开支,取消武举考试中的骑射等考试科目,用枪炮来代替这些科目。

而在教育方面,维新派大力提倡创办京师大学堂,并向日本送去了一批留学生,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我们可以发现,维新派所提出的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而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由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他们的主张相对来说比较缓和,改革的各项规定并没有直接触及到统治的根基,但还是惹怒了慈禧太后。

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逼迫光绪皇帝接连下达了三条诏书,控制起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预备发动政变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为了给光绪皇帝一个教训,还把戊戌变法的支持者,翁同稣给逐出了北京。

在慈禧太后疯狂揽权的同时,清政府的守旧派官员,也在打压着提倡变法的人。

甚至还有人直接给慈禧太后上了一封奏折,让她把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全部给杀了。

就连李莲英也跪请太后,让太后垂帘听政,把控政权。

宫里面甚至还传出了慈禧太后将要把光绪皇帝给废了,另立皇帝的消息。

其实自从光绪皇帝登基以来,他就没有真正掌握过实权,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一直都是慈禧太后。

对于这一点,光绪皇帝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为此他还特地给杨锐下了一封密诏说:“朕的地位尚且不一定能不能保得住,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

光绪皇帝已经意识到了,戊戌变法的事恐怕要发生变故,自己也危在旦夕,所以他在密诏中催促维新派官员,尽快和他商量一个应对之法。

正当皇宫里面的光绪皇帝一筹莫展的时候,广大官员也慌了神,之前朝廷搞洋务运动的时候,虽说提出了很多新政,但并没有提出废除旧治的主张。

因此那些顽固派和守旧派虽有反对之声,也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

而梁启超等人一手推起的戊戌变法,却提出了许多激进的改革措施,直接威胁到了地方官员的饭碗。

一听说中央要裁掉冗官,那些过惯了寄生虫生活的八旗子弟,更是如丧考妣,群情激愤,向朝廷发来了诸多奏折表示不满。

看到眼前的局势,康有为、梁启超也意识到了舆论的不对劲,他们只好铤而走险,找到了袁世凯。

在光绪皇帝的指派下,康有为离开了京城,与此同时,谭嗣同也于1898年9月18日,找到了在法华寺的袁世凯。

为了不惊动慈禧太后那边的人,谭嗣同专门找了一个深夜,见到袁世凯后他把慈禧太后准备废掉光绪皇帝的事说了出来。

他说皇帝非常看重袁世凯,希望能通过袁世凯的力量扳回一局,并要求袁世凯起兵勤王,杀死叛逆之人荣禄,并包围慈禧太后所住的颐和园

谭嗣同离开之后,袁世凯陷入了深思,袁世凯很清楚,光绪皇帝是斗不过慈禧太后的,维新派这群人也没有压倒全国旧军官和旧官僚的希望。

所以他最后选择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荣禄,这也直接决定了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六位君子喋血当场

此事发生后,机敏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立刻就意识到了,变法在中国是难以实施的。他们决定先保存实力,并邀请谭嗣同一起去日本避避风头。

听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话之后,谭嗣同却表示出了极大的抵触。他说纵观各个国家变法,成功者很少有不流血不牺牲的人。

大清王朝变法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因为新变法而牺牲,我们不流血,就没有办法去唤醒沉睡的民众,没有办法激发人民的斗志

谭嗣同选择了在原地坚守,他要为变法而牺牲。

谭嗣同

很快慈禧太后便开始了对戊戌变法支持者的清算,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匆忙地从颐和园赶回了紫禁城。

进了城门之后,她就直奔光绪皇帝的寝宫而去,慈禧和光绪皇帝见面之后,究竟说了什么我们无从而知。

但是就在慈禧太后回来之后,她便将光绪皇帝给囚禁在了中南海瀛台。

紧接着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就发布了训政诏书,再次干涉起了朝政。

慈禧太后下令,立即捕杀正在逃跑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同时把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弟、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抓进了监狱。

1898年9月28日,北京城内乌云密布,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六个人被送到了北京的菜市口

北京菜市口,历来都是清政府对犯人斩首示众的场地,在这里被斩首的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可是今天被杀掉的却是这些英雄。

六位君子是怀着对天下的爱和对变法的支持被送上刑场的,他们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国家的人民、为了这个国家人民的未来而牺牲的。

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台下围观的百姓的理解。谭嗣同本来是可以逃跑的,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坚守原地。

被推上了刑场的时候,他却看到了令他揪心的一幕,台下的看客们没有惋惜,没有悲痛,甚至没有一丝不忍

他们的脸上挂着笑容,挂着嫌恶之色,口中说出的是污言秽语、是指责、是辱骂。

他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了现场看热闹,讨论着台上的将死之人。

看到这一幕台上的君子闭上了眼,一刀下去鲜血飞溅三尺,六位君子就这样倒在了侩子手里。

几人倒下之时,围观的群众兴奋地跳了起来,他们振臂欢呼高声叫好,众人对着他们的尸体咒骂了起来。

更有甚者,还有百姓从口袋中拿出了一些钱财,扔在了行刑的侩子手的身边。

百姓们不知道今天倒下的是什么人,他们也不知道这些人倒下之后,将要面临什么。

他们只知道相信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告诉他们这些人是乱臣贼子。

古往今来,王朝官员为了稳固统治收拢民心,操控舆论,费了很大的力气。

实施所谓的愚民政策,控制着信息的流通,遏制着思想的发展。

而这些百姓还天真地以为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就是正确的。

我们与其去指责这些无知的百姓,倒不如去指责封建的教育、封建的思想。

就是因为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然而令人痛心的还不止于此,戊戌变法刚刚结束,慈禧太后就带领顽固派废除了新政权。

光绪下达的改革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之外,其他的民营企业、官方政令被全部废除了。

戊戌变法之所以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以失败告终,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时清朝资产阶级的发展水平较低,维新派的力量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强大的封建顽固派相抗衡

这些崇尚唯心的人确实勇气可嘉,但是他们的能力不足,维新派带有天然的懦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只得采用改良的办法。

换句话说,维新派没有改革的能力,也没有改革的魄力,戊戌六君子对于清王朝的统治也仍旧没有死心,他们的失败早就注定了。

第二则是因为维新派没有和群众相结合,维新派的官员只注重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没有注重群众的力量,他们才落得了个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谭嗣同、康有为等人一直说自己是为群众而革命的,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自从明朝以来,老百姓的思想就一直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忠、义、礼、孝是当时社会的核心。

六君子没有推翻朝廷压在百姓心头的那颗大石头,他们就不可能获得舆论的支持。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人心,六君子去世之后,戊戌变法的影响力马上就消退了。

反观武昌起义,虽说当时我们只打下了一片小地方,却换来了一日之内十几个省市,宣布脱离清朝统治的消息,这就是因为当时的革命者解放了百姓的思想。

在百姓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被唤醒的时代背景下,盲目地追求变革,是不可能会成功的。

当然,戊戌六君子的牺牲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实。

也正如谭嗣同所说的那样,他们倒下之后,激发了无数国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大清王朝的灭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