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为我打月饼 爷爷为我打月饼手语

时间:2023-04-27 21:4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908 评论:0

张淑兰

小时候,我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老家生活,每逢中秋,都会吃到爷爷亲手为我打的月饼。

爷爷年少时参军,曾跟随红军队伍打了不少仗,后在一次战役中腿部中弹,光荣负伤。战斗结束后,伤病员被统一安置在当地的一个旧茅舍里,当时大部队要转移,爷爷只能留在当地养伤,伤好后爷爷没能赶上队伍就回老家务农了。

记忆中,奶奶天一亮就扛着锄头下地去了,而家里做饭的事就落在了爷爷的肩上,他常常是挽着袖子,用那双粗糙的手,奏响锅碗瓢盆,吟唱油盐柴米,而中秋打月饼,却是爷爷的“绝活”。

爷爷的月饼,做法和农村烙饼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饼里面加了馅料。每年秋风一紧,爷爷就要一瘸一拐地走上十里路从乡镇上买回一包红糖,回家后把自家种的花生、芝麻、核桃在太阳下晒一晒,等到中秋时放在锅里炒熟,放凉后用碗把它们碾碎,里面放上两把红糖快速拌匀,就成了手工月饼的馅料。中秋节早上,爷爷会把揉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块,再用小擀仗擀成圆片,包上馅料,用手捏好边角绝不让出现半点“露馅”,然后轻轻用手掌一按,就成了圆圆的月饼。

烤月饼是一个技术活,火候把握好月饼会黄灿灿香喷喷,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月饼质量。那会,爷爷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蹲下看看火,一会儿站起瞅瞅饼,一会儿又快速地抓起饼一个个地翻转。随着爷爷的双手灵巧地舞动,一个个里香外酥的月饼叮叮当当地就飞出了火炉。这个时候,像馋猫一样的我,早就蹲在炉边守候了,趁爷爷不注意,抓起一个打好的月饼就往嘴里送,吃高兴了就开始唱:“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呀……”炉火边的爷爷听见后,忘记了疲劳,也像个小孩似的,抓起两个衣襟就边扭边唱:“又能武呀么嗬嗨,又能文的呀么嗬嗨,人问我什么队伍,一二三四,八路军呀么嗬嗨……”

月饼出炉后,那一股又一股的香味总是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邻居,她们纷纷送来馅料和面,请爷爷帮她们打月饼。爷爷用手捶一锤那酸痛的腰背,总是来者不拒,乐此不疲地又打起了月饼。等到打完月饼,爷爷的腿都有点站不稳了,我看着他心疼,就抱怨说以后少管闲事,可是爷爷却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以后你就懂了。”

夜幕降临,明月升起,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围着小石桌开始过中秋。当我把一块香喷喷的月饼刚刚送到奶奶的嘴里,邻居们带着小孩端了刚出锅的黄米酒、玉米棒、泼了油的酸菜丝走进了我家院门,大家伙嘻嘻哈哈地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爷爷讲八路军的故事,听着听着,场面就变得非常安静,大家都不说话,个个沉浸在过往的枪林弹雨和舍生取义中,那一段艰难岁月和“英雄”两字,随着月光的星辉,播进了我们不断生长的心田里。

月上柳梢头时,一群孩子终于坐不住了,闻着石桌上那一盘月饼的香气,忍不住又伸出手一人抓一个,吃着吃着,歌声就从月亮下缓缓地飘起来:“爷爷是个老红军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呀……”

听着这一声声歌谣,更多的院门吱扭扭响了,如水的月光里,谁的心里不是一片情谊融融的幸福呢?

作者简介:

张淑兰,女,陕西延安人。系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生活平淡,喜静,于平静的生活中,捡拾一些琐事,揉成文字,作品散见于《中国化工报》《中国能源报》《劳动午报》《陕西工人报》等。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必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的一律拒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