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动画片 牛郎织女传说动画片
文案|视界说Talk
编辑|视界说Talk
2015年,腾讯视频以《中国惊奇先生》、《狐妖小红娘》等一批精品漫改动漫正式上线,重新点燃了中国动漫市场的希望。
同年,田晓鹏执导的《大圣归来》一炮而红,一举超越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成为动画片票房冠军。
所以《大圣归来》也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大家都把它看作是中国动画片“归来”的信号。
之后又有《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漫作品相继问世,这些动漫作品以科技和艺术的方式,将中国动漫作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运用
动画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结果,当从二维动画技术发展到三维动画模型的时候,动画电影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但是,动画的内在意蕴还是取决于其核心思想和表现内容,即动画电影的思想内容是其艺术性质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博古通今的艺术特质,而动画电影在对传统文化元素内容进行创新应用上,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取材于传统文学
中国的传统文学不仅数量多,成绩佳,形象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动漫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国内动漫影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其实从一开始,国内动漫就已经与传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以《西游记》为原型的动画片有:《大闹天宫》、《天上掉下个猪八戒》、《铁扇公主》;
《东郭先生》以《史记》为蓝本的动画有《东郭先生》;
还有取材于《平妖传》的《天书奇谈》等等。
题材来源不限,可以是神话、史实、小说、戏曲等,通过改编和加工,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
这就说明,任何一个动画片都是从经典小说中衍生出来的,比如美国的迪士尼公司,就有很多都是从其他国家的小说中衍生出来的。
这些经典之作,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才会被大众所接受。
然后基于这一点,来对动画的内容进行创作,无疑是一条创作的捷径,在确保其受众的普及性的前提下,再将动画创作的艺术性发挥出来。
借鉴传统文学作品的精髓,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应该在经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成为一部充满活力的动画片。
近几年来,中国动画片的票房和口碑都很好,都是以传统文学为题材,对剧情和内容进行了革新,才拍成了电影。
比如《大圣归来》,就是根据《西游记》改编的,但却没有按照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关系来写,而是将孙悟空和年轻时唐僧的相遇为背景,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奇遇,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初心。
《大鱼海棠》则是融合了庄子《逍遥游》与古代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描述了一位名为“椿”的女孩,为了报答自己的救命之恩,不遗余力地唤醒一个名为“鲲”的男童,并借助“湫”的力量,与自己的宿命进行抗争的故事。
《白蛇:缘起》以《白蛇传》为蓝本,并加以创新,讲的是白素贞行刺国师不成,失去了记忆,与阿宣一同追寻记忆时,所产生的一段情缘。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根据中国古老的神话“那拏天”改编的,讲的是哪吒天生就是个魔头,他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为口号,和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并以此来鼓舞人心。
化用传统音乐
电影配乐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它对渲染剧情的情感基调,烘托人物的情绪,推动故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由宫、商、角、征、羽五个音阶组成,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音乐,包括歌曲,戏曲,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五种音乐形式,为中国动漫的影视配乐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
比如《大圣归来》,游戏公司就专门为每一个人物的登场,量身定做了一段独特的音乐。
在动画片的开头,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交代了孙悟空被镇压在五指山下的过程,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孙悟空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大闹天宫那一场,用的是一首著名的《小刀会序曲》作为背景音乐,二胡、唢呐、琵琶等乐器,将孙悟空那无敌的威势,衬托得淋漓尽致。
另外,在孙悟空与混沌战斗的时候,混沌还唱了一首《祭天化颜歌》,这首歌是由国家京剧院的陈旭之配音的,带着浓浓的苦涩,再加上他的扮相,颇有几分京剧中的江派角色,颇有几分古典韵味。
既突出了角色的个性特点,又烘托了战斗的氛围,使剧情向前推进。
这一点,从《白蛇:缘起》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通过对琵琶、笙箫、古筝等传统乐器的大量运用,创造出了一种与场景设计完美契合的情绪境界,从而使动画的叙述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同时也提高了影片的精神境界。
让人产生一种“余音绕梁,绵绵不绝”的无限遐思,将中华传统音乐的深邃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这部电影的艺术内涵。
在《大鱼海棠》中,制片方除了把传统的音乐融入到影片的背景音乐之外,还用道具来表现传统的乐器。
主人公“鲲”所使用的乐器,是一种名为“呜嘟”的古老乐器,根据历史记载,“呜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声音很好听,最擅长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是中国唯一一种能够演奏和音的陶类乐器。
再比如电影中,女主人公“椿”戴在身上的铃铛,其实就是一种名为“陶响球”的古代乐器,它是用中空的陶制圆球制成,内部装满沙子,轻轻一摇,就能发出清脆的响声。
作为影片主旋律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配乐对渲染环境气氛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独具匠心的有声动画,不但可以满足对话和剧情的展现,而且可以为影片的主题和情节铺垫。
所以将传统音乐融入到中国动漫的创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动漫主题的品质,还能有效地促进动漫创作,使其成为一部富有民族特色的影视作品。
借用传统符号
传统的视觉符号,是指中国人从古代到现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和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构图、色彩和内容等方面,逐步形成的一种标准化的经验。
例如三皇五帝,牛郎织女,女娲伏羲,以及其他一些植物,比如梅兰竹菊等。
当它们被创造出来时,就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民族色彩,后人一见到它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传统的象征是一种可以很好的表现民族文化的方式。
一、造型与服装的设计
《大圣归来》的孙悟空,《白蛇:缘起》的白素贞,还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哪吒,这些都是国人熟悉的形象。
《大鱼海棠》虽然有不少新的名字,但电影中上百个角色名,都能与《诗经》、《山海经》、《逍遥游》等典籍对上。
比如“鲲”就来自于《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后面的句芒、灵婆、嫘祖等等,都是从《山海经》、《列仙传》、《搜神记》等典籍中提取出来的。
中国动画片在服装设计上也采用了带有民族色彩的服装象征,从而提高了角色的亲和力。
在中国人的服装观念里,肚兜是一种用来保护胸口和肚子的贴身衣物,一般都会绣上各种花纹用来装饰,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龙腾凤翔”、“鸳鸯戏水”、“喜鹊登梅”,这些都是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吉祥的美好祝愿。
《大圣归来》里,傻丫头肚兜上的花朵,就是中国古时候孩子们常用的款式,很符合傻妞小孩子的身份。
《白蛇:缘起》中,小狐妖身上穿着的那件肚兜,更是将她的妩媚展露无遗。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的肚兜上有一朵荷花,这让人不禁想起《封神演义》里哪吒借莲重生的情节,可见制作人员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有多么精准。
二、场景设计与叙事方式
《大鱼海棠》中的建筑情景,是从唐代开始,对福建土楼建筑进行全方位的借鉴,包括圆楼、八角楼等数十种风格。
福建土楼是一种典型的民族建筑,它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
电影将主人公“椿”居住的地点设定为福建的土楼,这是在暗示“椿”一家世代居住在严格的制度和封闭的环境中,这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铺垫。
三、色彩运用与审美观念
颜色不仅在传统的视觉符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动画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运用恰当的颜色,不仅可以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观者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提示。
黑,白,青,黄,赤,这是代表五行的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例如在京剧里,“黑脸”是一个性情严肃的人物,“白脸”是一个狡猾多疑的人物,“红脸”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物。在以上提到的一些中国动漫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颜色美学思想。
比如《大圣归来》中的“混沌”,《白蛇:缘起》中的“国师”,都是以“白”为主要色调,反映出两人阴险狡诈的性格。
两部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在颜色运用上的一致性,显示出五行颜色所构成的象征意义已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接受的一种美学理念。
《大鱼海棠》采用了代表节日气氛的“中国红”主调,使观众感受到一种中国特有的神秘与宁静。
中国动画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
近年来,中国动漫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动画片已经逐步从过去的机械地“搬用”,到现在更多地利用3D和其他特效技术来对中国动画片进行创新,这对于推动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近年来中国动漫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后,我认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再创造的形态发生了改变。
诞生于“中国社会学派”时代的中国动画,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但这个时代的动画片,只是将传统文化从书本上搬到了荧幕上而已。
就拿万籁鸣于1961年执导的《大闹天宫》来说,从角色到剧情,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只不过是将文字变成了动画。
从2015年开始,中国动漫刮起了“改编风”,用多种创新的方式,将经典的经典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片中,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在叙述手法的设置上进行了革新。
近年来,国内动漫有一种向游戏化方向发展的倾向。《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就是通过游戏仿真和电影场景两种手段来完成的。
比如打开宝莲的开关,就是用手印和密码解锁的。
而在《江山社稷图》之中,则是将战斗的画面转化为了一张 RPG地图,显示出了游戏与动漫的紧密关系。
另外哪吒的成长,还借鉴了挑战类游戏的玩法,从“魔丸”到“儿童”到“六臂哪吒”就像闯关一样,每一次挑战成功,都会让哪吒进入下一关。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进行了革新。
2015年以来,中国动漫逐步摒弃了过去“模仿”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了颠覆式的创作。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就没有了之前的英俊潇洒,而是变成了一个顶着黑眼圈,鼻梁高挺的孩子,走路的时候还有些佝偻,两只手还插在腰带上。
这个系列的设计,为人们呈现了一个顽皮的孩童形象。
而在动漫中,太乙真人也没有了之前那种高深莫测的仙风道骨,而是变成了一个胖乎乎的老顽童。
深厚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电影和电视剧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
中国动漫只有抓住对传统文化要素的创造性利用,方能促进动漫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臧秀儿.展望未来: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国动画电影[J].记者摇篮,2021(5).
[2]陈家宁.从“中国学派”看当代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
[3]褚亚男.传统文化资源与动画创新策略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为例[J].当代动画,2019(2).
[4]曹小卉.从民族化到现代化——百年中国动画审美创造之路[J].当代动画,2022(3).
[5]周文.浅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7).
[6]刘丝雨.中国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解析[J].东南传播,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