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北腿孙中山 南拳北腿免费观看
众所周知,我军开国上将许世友是一位武林高手。他8岁入嵩山少林寺,习武8年,学了一身大开大合、勇猛刚健的北方武术。但其实,我军开国将领中的武林高手并不止他一位。
有一位我军的开国将领,师从前清武举人,练就了一身动作紧凑、灵活凶狠的南方拳法,从而因武艺高强而闻名我军。甚至许世友还为此向其发起过“挑战”。
而且,他的革命资历比许世友还要老,他在“北伐战争”前的1925年就参加了革命,担任过黄埔军校担任过学生队长和教官,林彪都曾是他手下的学生。
1927年4月12日,当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还曾亲笔写信,邀请他当自己的侍从室主任。
而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份邀请,而且转头就暗中联络了朱德,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他,就是日后被称为“军法上将”的开国上将陈奇涵。
开国上将陈奇涵
1897年9月,陈奇涵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坝南区竹坝村。他虽然出身农家,但长辈很重视教育,因此他得以先后上了小学和中学,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已经可称得上是文化人了。
在中学毕业后,陈奇涵决心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实事,他于是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免费招收家境贫寒的工农子弟。但在黑暗的旧社会,他很快意识到光凭着教育既没法救国,也不能救民。
桂军中的武林高手
1919年6月,陈奇涵投笔从戎,他南下广东投考昆明讲武堂韶关分校。第二年的3月,他又转到广州护国第2军讲武堂,他学习很刻苦,因此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都在军校里名列前茅。
军校毕业后,陈奇涵回到老家,靠着军校的推荐信他顺利进入了赣军,先后担任排长、连长和代营长,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斗争。
但他很快就发现,旧军阀和袁世凯实际是一丘之貉。出于对军阀混战的厌恶和对旧军队的不满,陈奇涵在1924年弃官回到了广东,投奔孙中山先生的广东革命政府。
他不久后就被任命为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等职。
大革命时期的广东
当时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为首的新桂系军阀,刚刚推翻了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他们励精图治,四处收罗人才,意图创出一番事业。
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在军校招揽来的人中既有想混进军队谋个一官半职的投机分子,也有跑江湖的各色人等,当然也有革命青年。一时间,军校里是鱼龙混杂,竞争很激烈。
为了能在军校中出人头地,不少人相互拉帮结派,有的甚至以各种卑劣的手段打击竞争对手。
当时军校里有个教官,仗着自己一身的武艺,好勇斗狠。每次见到来了新人,他就主动上门要“以武会友”。
因为他拳脚功夫不错,军校里没人是他对手,败在他手下的人只能对其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为此他经常沾沾自喜地吹自己“未尝一败”。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大会现场,这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在军校里,因为陈奇涵擅长团结军校学员,多次化解矛盾,虽然才来不久,但就已经在学员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这名教官遂将其视为眼中钉,在听说了陈奇涵也习过武后,就多次上门挑战。
陈奇涵小时候的确曾经师从一个前朝的武举人,精通南拳的师傅非常欣赏陈奇涵的聪明好学,将自己的功夫倾囊相授,使陈奇涵很快就成了南拳的高手。初进军校的陈奇涵不想惹麻烦,于是婉拒了挑战。
但此人不肯善罢甘休,他频频在军校中公开诋毁陈奇涵,说陈奇涵其实不会功夫,所谓的功夫其实是他自吹的。
这让许多对陈奇涵有好感的学员非常愤怒,大家纷纷劝陈奇涵应战。陈奇涵自己也觉得到了“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的地步了,于是就接受了挑战。
在双方比武的当天,军校里的许多师生都到现场去看热闹。那个教官直到比武开始之前,还在滔滔不绝地吹自己的“无敌”战绩。陈奇涵只是一边听着一面做热身准备。
比武开始后,对方立即全力向陈奇涵发起猛攻,恨不得在最短时间内就将他击倒。但这个家伙太过心急,仅几个回合就被陈奇涵发现了破绽。
陈奇涵瞅准机会一记重拳狠狠地打在了他的要害上,瞬间将其击倒在地,好半天都爬不起来。这场比武后军校里就再也没人敢找陈奇涵的麻烦了,他精通南拳的威名也很快传开了。
但陈奇涵发现校方对老资格的教员挑衅新来者无动于衷这件事看出,即使是打着拥护革命旗号的新桂系,仍然是信奉弱肉强食那一套。
他对此非常失望。于是,当陈奇涵得知,孙中山先生刚刚创建了一所革命的军校——黄埔军校后,他立即辞去自己的职务,到黄埔军校当了学生队的队长。
报名黄埔、北伐立功
在他手下的学生林彪、刘志丹和伍中豪等人,后来都成为了我军的名将。在此期间,他和黄埔学生军东征西讨,先后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镇压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等战斗,为保卫广东革命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5年,陈奇涵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课时,认识了在这里讲课的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
在课余时间,陈奇涵在与毛泽东交往过程中,他发现共产党宣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正是自己寻求的救国救民的普世真理!他立即请求黄埔一期的陈赓和许继慎做自己的介绍人,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由毛泽东创办的广州农讲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溘然去世。他尸骨未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就操纵中央通过了所谓《整理党务案》,以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
在当时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这个法案虽然暂时没有立即对共产党构成威胁,但国民党右派通过这个法案限制了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迫使一些跨党派的党员退出共产党。
陈奇涵作为军校里的少校教官,待遇相当优厚,校长蒋介石对他们这些旧军人出身教官的印象很好,私下里极力结交他们。
只要陈奇涵肯攀附蒋介石,升官发财那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陈奇涵选择了退出国民党并且辞官回乡。他为此还专门表示,“宁为共产党的兵,不做国民党的官。”
当年秋天,他带着一批广州农讲所的学员回到老家,在赣南地区开展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北伐战争做准备。
在北伐军开进江西的时候,陈奇涵和农讲所学员积极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北伐军,给北伐军带路,救护和照顾北伐军伤员,给北伐军提供粮食和必要的军需物资。
在工农的大力支持下,虽然皖系军阀孙传芳集中兵力拼死顽抗,但是江西还是很快就被北伐军全部占领。
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支援北伐军
1927年春夏之交,正当大革命进入高潮之际,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革命进入了低潮。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向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举起了屠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一时间神州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窃取了革命果实的蒋介石志得意满地在南京成立了所谓的“国民政府”,他自任军事委员会主席。
在组建自己班底的时候,蒋介石想到了陈奇涵。蒋介石特地给陈奇涵写了一封信亲笔,邀请他到南京担任自己的侍从室主任,“共谋国事”。
侍从室主任是负责帮助蒋介石处理日常文件,制订蒋的行程,位高权重,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陈奇涵对此不屑一顾。
此时各地的反动军阀也步蒋介石的后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在白色恐怖下,陈奇涵奉中央之命,协助朱德同志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3军的军官教育团。他担任了教育团的党支部书记和参谋长。
当时陈奇涵还掌握着部队的密码和电台,靠着电台和密码,武汉的党中央始终和准备起义的部队保持着密切联系,准备起义的各项工作。
赣南闹革命获毛泽东夸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
起义部队在起义成功之后,撤出南昌,开往潮汕一带。陈奇涵奉命和部分部队在南丰阻击尾追的敌人,以掩护主力南下。
但因为敌众我寡,敌人很快调集了优势的兵力对我军进行围追堵截,部队大部损失。陈奇涵也同主力失散。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陈奇涵不得不收拢部分人员回到老家。他没有气馁,而且根据上级的安排,积极联络因大革命失败流落在各处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并以他们为骨干,重新把当地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并重建了被破坏的各级党组织和群众性组织。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当年秋天,陈奇涵在当地领导群众开展了抗租抗捐斗争,既减轻了群众的负担,争取了人心,另外也锻炼了组织和党员。
1928年2月,陈奇涵领导了赣南暴动。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暴动部队很快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
陈奇涵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精心避开敌人力量强大的地区,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在那里建立了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他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占优势的敌人展开周旋,频频给进剿的敌人以迎头痛击,迫使敌人不敢轻易地进犯,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南昌起义后,各地党组织都举行了规模不一的暴动和起义
兴国的武装斗争很快就蔓延到了整个赣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得反动当局如坐针毡。赣军新7师师长刘士毅亲自调兵遣将,欲扑灭赣南地区的革命武装。
刘士毅还给围剿赣南的敌军头目写了手令,严令其要将“共匪头目”陈奇涵拿获,并就地枪决。刘士毅还特地派了1个连到陈奇涵的老家抓人。
陈奇涵因为得到了群众的报警,立即转移,来抓人的敌军扑了个空。但敌人却烧了陈家的房子,还杀害了陈奇涵的两个弟弟。陈奇涵没有被敌人的暴行吓倒,而是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武装斗争中去。
在陈奇涵的领导下,赣南地区的革命武装组建了赣南红军第25纵队。当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下井冈山向赣南进军时,这块根据地就成了远道而来的红军主力的落脚点。
陈奇涵还提前在兴国为主力红军募集了粮食和银元,做好了迎接大军的准备。当毛泽东率红4军第3纵队抵达兴国后,陈奇涵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在当地开展的各项工作。
毛泽东对陈奇涵的工作非常满意,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给彼此之间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此后,毛泽东又多次考察赣南地区,尤其是兴国县。
陈奇涵只要在当地,就一定会陪同他视察,毛泽东同志曾经感叹地说陈奇涵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工农革命军受到群众的欢迎
1930年秋,随着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陈奇涵被调到了主力红军部队。他先是在红4军担任参谋长。
1931年夏,他又改任红3军的参谋长,随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战斗。
1932年3月,他升任红1军团的参谋长,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先后在漳州战役、水口战役和乐安宜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时中央苏区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时期。
1933年春,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毛泽东失去了对红军的领导。陈奇涵作为所谓的“毛派”也被调离红军主力部队,改任江西军区兼东北战区指挥部参谋长。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协助陈毅同志指挥部队反击国民党军,不幸受了重伤,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在反五次围剿期间,因为陈奇涵坚决主张红军要遵照毛泽东同志之前正确的战略战术,而不能和敌人死打硬拼,受到了左倾领导人的打击报复,被解除了领导职务。
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陈奇涵最初在红1军团的司令部担任教育科科长的闲职。在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后,他才得以重新回到指挥员的岗位。
他后来担任了陕甘支队第1纵队教导队队长。在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他被中央派往徐海东同志指挥的红15军团任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并协助军团长徐海东同志指挥东征和西征战役,为巩固陕北根据地立下大功。
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
抗日战争保卫延安东大门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奇涵在1937年冬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绥德警备区司令员。他奉命率领5个团沿黄河一线布防,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
从1938年4月至1939年6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侵华日军的108师团、26师团等部多次组织部队企图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强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并进一步深入关中平原。
但陈奇涵精心组织部队,沉着应战,以“半渡而击”的战术,待日军乘坐橡皮艇和冲锋舟渡到黄河中心时,才突然命令部队猛烈开火,将日军歼灭于水际滩头阵地之前。
在防御战中,虽然敌强我弱,但陈奇涵并没有坐等日军打上门来。他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多次派出精干的小分队偷渡到黄河东岸,迂回到日军渡河部队的侧后,发起奇袭,切断敌人的补给线,配合河防前线的防御战,前后夹击日军。
日军部队在我军的顽强防御面前一筹莫展,数次铩羽而归。从而确保了边区和党中央的安全。战后陈奇涵总结的战术和河防战斗经验,还被上级命令推广到所有的陕甘宁边区部队,并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
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奇涵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随10万大军一道奔赴东北开辟根据地。
他先后在冀热辽军区、东满军区、辽宁军区和东北军区担任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要职,参加了整个东北解放战争的几乎全部重大军事行动,并在1948年底迎来了东北决战的最终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
1949年3月,陈奇涵随第四野战军百万大军南下。当年6月,陈奇涵回到老家江西,出任省军区司令员。
在解放初期,当地匪特活动猖獗,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使得发动群众变得非常困难。
陈奇涵亲自率领部队,投入剿匪作战,他依靠发动群众,在很短时间内就扭转了剿匪的被动局面,先后歼灭5万多土匪,平息了匪患。
由于陈奇涵在革命斗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担任参谋长一职,协助指挥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因此虽然他的军事造诣很高,足智多谋,但是名气远远不如许多资历比他低的指挥员。
但陈奇涵从不争功,也没有四处吹嘘自己的资历和战绩。但凡是认识他的同志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之高。
如毛泽东主席就称赞陈奇涵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开国上将宋时轮也说,“陈奇涵同志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搞两面派,因此受到大家的尊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赞誉他是“华夏名将”。
红旗插上总统府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大陆的终结
解放后许世友上门“挑战”
建国后,随着我军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逐步走上正轨,中央军委在1953年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法院,统一管理全军的军事审判工作。
由于陈奇涵同志资历深、威望高、公正廉明,大家都很信任他。因此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点名陈奇涵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审判庭庭长和最高军事法院院长。
陈奇涵为了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应我军实际情况的军事审判体系而殚精竭虑,硬是从无到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搞出了较为完整的人民军队的军法体系。
在1955年授衔之前,陈奇涵主动向组织要求只授予自己中将军衔。但中央军委在经过全面考虑后,决定授予其上将军衔。
当时陈奇涵已经58岁了,在57位开国上将中,他仅次于63岁的国民党起义将领陶峙岳。在所有开国将帅中,也只有朱老总、贺老总、刘伯承元帅和张云逸大将等寥寥数人的年龄比他大。
在1957年,陈奇涵年满60岁的时候,不恋栈权位的他主动向中央军委提出要退居二线,并推荐钟汉华同志接自己的班。
在陈奇涵退休后,本与世无争的他却突然又遇到了一个对手,这就是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
许司令一向喜欢和武林高手切磋过招,他早就听说陈奇涵当年在桂军军校里几个回合就打趴了上门挑衅的教官一事,因此一直很想和他过几招。
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两个人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所以没有切磋的机会。直到建国后,两人才终于见了面,不过此时两人年龄都很大了,真动起手谁都伤不起。
所以许世友就建议说不如两人各打一套拳脚,让对方也让大家看看到底是谁的功夫更好。
许世友上将在指战员面前展示拳脚功夫
陈奇涵笑着点头同意,于是两人就各自打了一套拳。在表演完后,围观的人评价说,陈奇涵上将的功夫主要是南拳,胜在门户严密,动作紧凑;许世友上将则强在北腿,架式开展,力量霸道,以进取胜,两人实力应该是不相上下。
许世友听了一笑,说南拳北腿,天下武林本是一家。于是这场比武以两位上将握手言和告终。
1981年6月19日,把自己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的陈奇涵上将不幸去世,享年84岁。
参考资料
《陈奇涵传》,军事科学出版社
《军法上将陈奇涵》,《人民政协报》2007年
《军法上将陈奇涵入党前后》,《党史文汇》 199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