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吃什么药 食道炎最明显的症状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和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较复杂,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以及胸骨后疼痛、吞咽痛、吞咽困难、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咳嗽、声音嘶哑等。
胃食管反流病周期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采取药物的方式,以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拉唑”类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仍被推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线药物。
研究表明,尽管“拉唑”类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疗效好,但是对黏膜破损的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有限,对胃酸抑制并不完全,不足以抑制夜间胃酸反弹。为提高治疗效果,往往需要睡前使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替丁”类)以控制夜间酸突破,尽管该方案在短期内能成功控制夜间胃酸分泌,但随着“替丁”类耐受性增加,导致其疗效下降。
还有就是“拉唑”类起效比较缓慢、治疗周期长、依从性差、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多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对标准剂量的“拉唑”反应不佳,即使是反应良好患者,也通常需要在标准给药3~5天后才能达到最大疗效。由于“拉唑”类药物在体内的活化、代谢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临床疗效差异较大。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若不积极治疗,可进展为更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出血和狭窄,甚至是食管腺癌。因此,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富马酸伏诺拉生
富马酸伏诺拉生,是一种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于2015年首次上市于日本,2019年12月获批进入我国。因其抑制胃酸效果强效、持久,被推荐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推荐等级和“拉唑”类药物相同,并于2023年3月起进入医保。
富马酸伏诺拉生,可竞争性阻断H+-K+-ATP酶的钾结合位点,可逆性地抑制H+-K+-ATP酶活性,可长时间停留于胃壁细胞部位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可有效抑制胃肠道上部粘膜损伤。不需要在壁细胞分泌小管内进行酸激活,不受饮食状态影响,服药时间无特殊要求,克服了传统“拉唑”类的局限性。
根据药动学研究,富马酸伏诺拉生的半衰期约5.7~8.8小时,服药2小时即可达到血药峰值浓度,4小时内可将胃内pH值提高到4.0以上,每日服用1次可达到快速、持续的抑酸效果。富马酸伏诺拉生已被临床研究证实可促使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胃溃疡愈合,缩小溃疡面积。
在治疗酸相关疾病方面,富马酸伏诺拉生较传统“拉唑”类具有更强、更持久、更稳定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尤其对于重度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更显著。能够强效、持久和稳定的抑酸,显著减少胃酸分泌和反流,减轻对食管黏膜的侵蚀,进而促使食管黏膜愈合,更好地减轻临床症状。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1次,每次20mg。大部分患者通常4周可获益,如果疗效不佳,疗程最多可延长至8周。用于反复发作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维持治疗时,每次10mg,每日一次;如果疗效不佳,可增加至每次20mg,每日一次。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便秘,耐受性良好。
替戈拉生
替戈拉生,也是一种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于2018年7月获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及糜烂性食管炎,并成为临床上第一个可用于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替戈拉生初次给药就能快速起效,在一些临床前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证实了其持续的酸抑制作用。目前已在中国作为1类新药上市,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并于2023年3月起进入医保。
胃酸由胃底和胃体壁细胞分泌产生,其中H+-K+-ATP酶是胃酸分泌的关键酶,可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H+泵入胃小管中,实现胃酸的分泌。既往常用的“拉唑类”属于前体药物,需要在酸性环境中转化为活性物质才能发挥作用,且通过不可逆共价键抑制H+-K+-ATP酶,平均需要服用3-5天才可产生最大抑酸作用。
与之相比,替戈拉生作为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无酸激活、无需任何转化的情况下,通过竞争性和可逆性的方式与H+-K+-ATP酶的K+结合位点结合,表现出比“拉唑类”更快的胃酸抑制,且几乎可完全抑制胃酸分泌。另外,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诱导的胃酸抑制,不会受到胃壁细胞内质子泵从头合成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快地发挥最大抑制作用且作用时间更长,因此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高效的抑酸剂。
与“拉唑”类药物需空腹给药不同,进食或高脂饮食对替戈拉生的药动学影响极小,无需空腹给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成人50mg每天1次,连续治疗8周即可。跟单用替戈拉生相比,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用后,替戈拉生的暴露量增加,药效学更佳,基于替戈拉生的三联疗法是酸相关疾病(如根除幽门螺杆菌等)的有效治疗方案。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头痛,但均为轻度, 患者耐受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