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 一场秋雨一场寒全诗

时间:2023-04-28 03:0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326 评论:0

文/李新红

梦想的种子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德州临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父亲高小毕业,母亲大字不识,可我从记事起就特别喜欢看书,但在当时物资极其贫乏,不到上学的年龄无书可看。每到周末只得跑到比我大三岁的邻家姐姐家,看她从学校里带回的课本。那时我还不识字,只是喜欢课本里那一幅幅漂亮的图画和一行行散发着墨香的的文字。

到了上小学,我拥有了自己的课本。每天,我总是对着课本上的文字乐此不倦地一遍遍朗诵,有时还背诵给父母听。看到我沉浸在其中的认真小模样儿,父母总乐呵呵的表扬我。

一年冬闲季节,黄河流域地区组织技术人员到各县指挥村民在黄河沿岸清於筑坝,称之为“修河”。一些河工就分散居住在我们村子里的各家各户,而我家安排来的是德州市水利局的两位叔叔。

其中一位叫向华的叔叔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在我家新修的东屋住了很长时间,从秋后到将近春节。在城市长大见过世面的向华叔,空闲时喜欢讲外面精彩的故事给年幼好奇的我听。我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往向华叔屋里跑,缠着他给我讲故事。那些神奇好听的故事情节常常牵着我的想象走,让我时而眉头皱起,时而捂嘴大笑,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手舞足蹈……

有一次,向华叔给我带回来一本《故事会》。那五颜六色的封面让我无比惊喜,迫不及待地翻看着那些密密麻如同蚂蚁一样的小字和一副副栩栩如生的图片,识字不多的我乐得小脸蛋像一朵粉嘟嘟肆意开放的小花。要知道那年代能有一本《故事会》,在农村是很奢侈的事情,也是农村孩子想都不敢想的。那本《故事会》从此打开了我对世界遐想的大门,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就请教向华叔,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

年底修河完工,向华叔也回到城里去了。但他仍然惦记着爱听故事的我。春节后开学前夕,他来探望我父母,特意带回来几本《故事会》、一只钢笔和一本塑料软皮的日记本,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高档的笔记本和钢笔。看到我无比喜欢的样子,他让我把看过的觉得好的小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日记本里,或者是每天把值得记录的人和事记在里面。向华叔还告诉我什么是日记,日记该如何写等,我都记在了心里,并认真照做,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就用拼音代替。

上了初中后,在坚持写日记的同时,我开始接触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这些文学作品让我对故事和文字更加痴迷,崇拜和仰望中,逐渐产生了追随文字的梦想。但那时,还仅仅是处于朦胧的萌芽状态……后来我到外地读书,毕业后回县城就业结婚生子,在千篇一律繁杂而又百无聊赖的工作和生活中,写日记这件事就中断了下来,但童年的梦想依然时隐时现。

一次,我无意中读到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顷刻间触动了我的内心,觉得随意虚掷的时光太多了,于是我又开始恢复了写日记的习惯,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喜怒哀乐都记录下来,不分格式,也不管字数多少,记录在电脑上。每一次面对电脑屏幕倾诉过后,是整个身心的轻盈,就像脱掉了厚厚的棉衣,穿上了夏季心爱的白裙子,心情舒爽透亮无语言说。那种少年青年时追随文字的奇妙感觉又回来了。

我喜欢在孤独寂寞,身心疲惫,亦或夜深人静时打开电脑,翻看着一篇篇自己敲打的日记,感觉每一个字都有温度,会呼吸,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我们四目相对,促膝长谈,我们相拥,我们哭泣,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让我在喧闹的尘世里,也能留一份宁静给自己;让我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也能寻找到幸福与快乐;让我在苦难挫折面前,也能拥有仰望星空的勇气和力量!

如今回想,或许,也正是这些零零碎碎的日记,为我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着动笔写作。没想到的是,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我和我的母亲》,第二篇《一碗蝌蚪面》都顺利地刊登在了我们市的市级日报和晚报上。虽然是市级报纸,但是对于一个初次写作的人,已经算是天大的惊喜了。

随着文字的屡次上刊见报,我逐渐加入了文学组织,跟着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每次有活动时,总有同学提到鲁院,在谈到鲁院时,脸上的表情都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兴奋和向往。到最后总是要加上一句: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鲁院读高研班,如果真能实现这个愿望,哪怕成不了知名作家,已今生无憾。那时,我还是一个刚开始文学创作不久的新人,对鲁院这两个字没什么具体的概念,总是被他们搞得迷迷糊糊的。

鲁院真的有这么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鲁院,让这么多文学爱好者们憧憬膜拜?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在网上搜索鲁院的前世今生。原来鲁院成立于1950年,前身是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作家的高等学府。曾在鲁院任教的著名人士有——茅盾、郭沫若、叶圣陶、老舍、贺敬之、丁玲、艾青、曹禺等,先后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当代作家……

那刻,我惊呆了,感觉鲁院的文化底蕴,鲁院的文学气息,像颗璀璨夺目的珍珠,瞬间俘获了我的心……怪不得这么多文学爱好者谈到鲁院时,眼睛都熠熠生辉!

我慢慢地合上电脑,开始重新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童年和青年时期就曾萌发过的梦想的种子——我要去鲁院,一定要去鲁院!但这种想法又不敢告诉任何人,怕别人嘲笑我天真和痴心妄想。同时一丝忧愁弥漫上心头,那么多的文学爱好者向往鲁院,要去鲁院又谈何容易?只有默默地努力,默默地读书,默默地写作,才能等待埋下的那颗种子生根和发芽,才能日积月累地一点点靠近梦想。

自从有了去鲁院读高研班的想法,我几乎戒掉了所有的社交。周末,别人在呼朋唤友、觥筹交错地欢聚之时,我却孤单地流连在小城的各个书屋里;别人利用节假日出去游山玩水、四处打卡之时,我却寂寞地埋首在厚厚的书卷中;别人把钱用来购买高档服装、名贵护肤品之时,我却只选择小店和最基础的护肤品,把省下来的钱换取一本本喜欢的书籍;别人在夜晚追剧或是酣睡之时,我却在书房里敲击着电脑的键盘……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有朋友不解地问我,你这样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都去买书,值吗?我坚定地回答——值!很值!因为,书籍带给我的快乐和充盈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尽管文学这条道路无比艰辛,但只要守得住孤独和寂寞,总会有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辛勤的付出最终总算有了回报。

几年来,随着那两篇文章的发表,我的许多作品先后发表在省级纯文学报刊和一些文学网站上,荣幸地成为了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第26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获奖数次。

2021年,收集了我65篇原创作品的散文集《雪儿》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让我相信,天道酬勤,这世界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坚持,时光也不会怠慢每一个执着而勇敢的有心人!

2022年2月份,当我得知去鲁院读高研班,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作家协会和中直系统文联作协推荐时,我咨询了文学界的一位前辈,他说,很难啊!每年只有一个名额,不过你可以通过你们公安文联推荐,得到了这位前辈的指点,我仿佛看到了远方那一点点微弱的亮光。

于是,我打开部里的网页下载表格,按照要求填写好,向全国公安文联提交了去鲁院的申请表,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段时间手机时刻被我握在手里,只要电话一响,都满怀期望地快速接通电话,但每一次都是空欢喜一场。就在我即将放弃,抱着一切随缘的态度时,3月22日晚上,确切地说,是3月22日晚上7点15分,我正在书房里看书,突然惊喜地收到了单位领导用微信发来的一份由全国公安文联下发的公函——“关于选送李新红同志参加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通知”,随后又收到了来自鲁院的入学通知书。

当我用颤抖的双手捧起那张喜庆的、红纸黑字、盖有鲁院大红公章的录取通知书,我的眼里溢出了幸福的泪水,泪水漫过脸颊,滑落到嘴边,甜甜的。我那时那刻的心情,真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才好——心花怒放、喜笑颜开、神采飞扬,还是欢天喜地、喜出望外、百感交集……我都觉得一点也毫不夸张。

我知道那是童年梦想的泪水,是梦寐以求的泪水,是受宠若惊的泪水,是奋斗和努力的泪水,也是感激感动感恩的泪水……

鲁院!我即将踏着文学前辈们的足迹而来,和来自全国各地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家们,共同簇拥在您的怀抱里,聆听众多令人仰望的、全国知名大家的授课和教诲,进行交流和学习,让今后的我们,更能茁壮成长。

心潮涌动中,倏忽间,高大帅气的向华叔叔童年时给我送书和讲故事,以及教我写日记的情景,如同历历在目,无比清晰地全部浮现在了我泪眼朦胧里;而能倒背如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鲁迅先生的作品,还有课堂上的朗朗书声,也都在我脑海中重新响彻了起来……

这让我相信,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孕育,只要一路上有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一粒再微小的种子,终究也会发芽和茁壮生长。而这个伟大的时代,会帮助所有勤奋的人们实现梦想,让蓬勃生长的种子更加葳蕤!

——2022年3月23日晚于山东德州临邑

走进鲁院

鲁41届高研班原定于三月份开学,但受疫情影响,开学时间一再推迟。终于在七月上旬接到鲁院通知,于7月18日到鲁院报到。此消息,让我激动不已,感恩和感谢之情不由得在心中氤氲蔓延……

7月18日上午,我整理好所有随身携带的物品,还有迟子建老师的全套散文集放进行李箱,怀着无比欣喜和满怀期待的心情坐上了开往京城的动车。

动车承载着我追逐文学的梦想风驰电掣地穿行在北方广袤的原野上和城市群之间,下午两点左右就抵达了北京南站。

下车后我步履不停的打上出租车,向位于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的鲁迅文学院东门直奔而去。盛夏的京城,绿荫浓浓,天蓝云白,高远的晴空像被泉水刚清洗过一样明净。宽阔繁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各种车辆急匆匆地在我眼前飞驰而过。望着车窗外急速退去的建筑和花草树木,我不由得再次幻想着鲁院的模样儿…

一路上出租车师傅不停地给我介绍鲁院附近著名的景点和美食,但我完全没有听进心去,也没怎么接他话茬。我的心思全部放在遐想了千百次,即将见面的鲁院身上。出租师傅好像察觉到了我的心不在焉,话渐渐少了。

在焦急而兴奋的期盼中,终于顺利到达鲁院东门,我付过车费提起行李行箱和师傅说再见。抬头,门口“鲁迅文学院”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我不由得各种心情汇聚在一起,感到无比的恍惚,就像是在做梦,这是真的吗?回想起从初中就开始在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的影响下,爱上文学,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

这其中,有积累的付出和艰辛,有创作的曲折和寂寞,也有收获的振奋和喜悦……泪珠不停地在我眼里滚动,但我知道那是百感交集的泪水,是幸福感恩的泪水——因为多年来朝思暮想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走出校园多年的我,能够再一次走进校园做学生,这是多么难得和幸运的事情。何况,是在国家级的文学殿堂——中国唯一一所培养作家的摇篮鲁院做学生。尽管,如今的我已青春不再,有过了许多生活工作和成长的经历……

我用手指梳理了下头发,又整理了下衣袂和裙摆,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激动的心情归于平静。拉着行李箱走向门卫处,门卫保安很热情迎上前来和我打招呼。让我严格按照防疫要求一一登记过,保安告诉我,往里走,不远处的最西头一楼大厅前台报到。

但实际上激动的心情仍然无法平静,感觉像是在梦里,但又像是在现实中,不由得再次反问自己——我真的来鲁院了吗?我在心里自问自答,是的,真的来了,并且是真真实实地走在了鲁院的校园内。

盛夏的阳光从鲁院??的玉兰树上投射下来,洒在水泥路面上,显得格外耀眼,洒下斑斑驳驳的影?,我踏着树与影的交融,走在草木丰美的鲁院校园?,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白胖胖的云朵,那干净透亮的云朵,就像我童年时滋生文学梦想的纯真心灵一样饱满,让我倏忽间回想起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往事。而这一切,都是缘于一位思想巨人的感召,才让我滋生出追随文字的梦想,《阿Q》、《狂人日记》、《呐喊》……遇到触及我灵魂的神奇力量;都是源于一颗期待雨露滋润的童年种子的萌发,才让我一路北上,见到这处处充满着?学?息和草木丰美的芍药居!

这么多年来,文学和思想的力量就像使了魔法一样吸引着我,不惧别人的嘲笑和轻视的眼光,让我一路笃定前行,最终走进了这梦里遐想了无数次的鲁院,中国最神圣的文学殿堂。当然,其中的苦与乐也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和体会。

心潮涌动中,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临行前一位文学界前辈的深情嘱咐——“好好珍惜这次鲁院的学习机会,这是难得的机会,更是一生的荣耀。能进一次鲁院,也不枉爱好了一场文学。”这句话犹如警醒,在鲁院四处弥漫的文学气息中,我暗暗把它铭刻在了心上……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了鲁迅先生那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报到的地方到了。我心情再一次激动不已,但也更加愉悦和放松,就像作家张建星在《你想不到的温柔》里所说:“这时你便感到首先是灵魂的放松,然后是肌肉的放松,最后连目光也解去了平日里警惕的绑绳。”我那颗在茫茫尘世中濒临麻木的灵魂,确实在此刻活跃了起来;我那被生活琐事长期压迫的脊背,确实在此刻也挺直了起来,那是任何再高级的物质享受都无法取代的,就像卸下了平日里压在身上的一座大山。这种妙手回春的奇妙感觉再次让我相信,文学真的能让一个灵魂死而复活,文学真的能够洗涤一个人的心灵,文学真的能抵御现实生活的风雨坎坷和种种诱惑,不但塑造人格,也陶冶情操。

前台的服务人员热情地让我做了登记,将501的房卡交给我后,随即主动将我的行李箱亲自送到我房间门口,又把有关事宜交代清楚了才离开,这让我有了宾至如归的温暖。

打开501的房间后,我进门又一次被扑面而来的温馨所感动,干净整洁的房间里,生活学习防疫用品样样俱全,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我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有一部分是多余的了。拉开窗帘,站在透亮洁净宽大玻璃窗前,窗外美景如画,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建筑在北京盛夏的天际凸显出各种优美的弧线,令人赏心悦目和心情振奋。窗下的池塘里,大红锦鲤自由自在地游弋其间。漂浮在池塘水面上的睡莲,绽开出洁白的花朵,让一向爱花的我心生怜惜和满眼欢喜。

最吸引我的还是窗下那颗挺拔健硕的玉兰树。我在心里美妙地遐想,如果是姹紫嫣红的春天,不出房间就可以看到洁白的玉兰花挂满枝桠,那种清雅的花香肯定会能透过窗户溜进我的房间,伴我夜晚和文学安然入梦,如天使般地守护着我。遗憾的是,正值盛夏花期早过,只有满树卵形叶片密密麻麻挤挤挨挨地爬满枝头,呈现出时节的繁茂!

记得第一次见到玉兰花树还是在南方,那时正逢阳春三月,满树的白玉兰缀满枝头,一朵朵的,像一个个摇曳在风中斟满美酒精致的小酒杯,随时在招呼你“能饮一杯无?”也就是在那时我认识了玉兰花,并从此深深的爱上了她。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她还是情有独钟,这次又在京城的鲁院见到了她,仿佛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正当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无法自拔时,笃笃笃!敲门声把我唤醒。是服务员送晚餐来了,那副笑脸恰似一朵花在脸上开放,只一眼,让我心田上暖流涌动。

按照防疫要求,进房间后不许出门,5点半晚餐有服务员统一配送。不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同时还无比贴心地配了水果和老北京酸奶。晚餐后,按照规定6点半准时统一到一楼做核酸,随即返回房间。在鲁院静谧的夜色和安静的环境里,我坐在柔和的台灯下静静地品读迟子建老师的散文集,安心地等待第二天的核酸结果。

翌日一早,核酸结果出来后,在得到班主任可以在鲁院的院子里转转的允许后,我第一个兴奋地跑出房间,因为我太想知道日思夜想的鲁院究竟长啥模样了——她的体型是丰满型的,还是清瘦型的?她的模样儿是端庄大气的,还是甜美可人的?我在心里猜测应该这些她都具有。

我漫步在鲁院的林荫小道上。两旁全是茂盛的玉兰、丁香、梅花树、樱花树、海棠树、银杏树、李子树,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

即将成熟的果实挂满了枝头,若隐若现地掩藏在郁勃的碧伞之下,密密匝匝的招人喜欢。池塘里睡莲开得正欢实,鱼儿游得正起劲,夏蝉在枝头不停地嘶鸣着……所有的一切是张扬的又是安静的,是炫耀的又是含蓄的;所有的一切都美得让我想流泪,好像是在欢迎五湖四海的我们的到来。

鲁院篮球场南侧的一方草坪上,错落有致地林立着50根年代久远、沧桑凝重、高低不一的兽头拴马桩。这些穿越历史烟尘,来自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用整条青石雕凿而成的拴马桩,坚固耐磨,寓意深刻,雕技精湛,以各具特色的桩首形态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各种美好期盼与精神追求,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不但自成一景,也为鲁院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还让我对北方农耕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震撼和折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艺术。

鲁院花园的各个角落里,则屹立着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丁玲、老舍、曹禺、叶圣陶、朱自清、沈从文等近代文学大师的石雕塑像,四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他们姿态各异,或是站着,或是坐着,神态逼真,表情凝重,仿佛正在构思反映人类社会的伟大作品。我虔诚地抚摩和仰望着鲁迅先生深?而沉重地目视着远方的雕塑,心里在喃喃自语——先生,是您让我萌发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是您让我产生了追随文学的梦想。如今,我终于来了,我终于能近距离地接近您了……

鲁院的校区算不上大,但却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篮球场、健身房、图书馆、餐厅等一应俱全;算不上气派豪华,但却精致古典,宁静优美。而这,正是我心目中朝拜文学的世外桃源。以前的我曾无数次梦想着有一天能走进这所小院,把自己关闭在这所小院里,重新开启文学的梦想,如今我是真的来了,将在这个小院里度过我人生中最美好和最珍贵的两个月,与这里的一切同呼吸共成长。

我要把自己的心房打扫干净,把自己从世俗中剥离出来,放下工作,放下生活的琐事,放下柴米油盐酱醋茶,放下所有的放不下。过一段真正属于自己、属于文学,与世隔绝的日子。让心与鲁院链接与文学链接。在这里倾听巨人的心跳,大师的思考,智者的教导!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希望自己真正做到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让文学扎根心里,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 2022年7月19日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芍药居

再见,鲁院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难以挽留。不知不觉中,两个月的鲁院学习就要结束了。

尽管只有短短两个月,在这如家一般温暖的鲁院里,带给我的不仅是文学的收获,而是全面的提升和全新的塑造。

结业晚会隆重而又简单,隆重的是午饭后我就和文婷、京花还有其他同学一起布置结业晚会,挂彩灯,吹气球,绑气球,挂横幅,摆放鲜花等,几乎忙了一个下午。简单的是没有一瓶酒,而是以矿泉水和饮料代酒,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推杯换盏说着惜别和祝福的话语,一派喜气祥和。大家表面上都看似开开心心、一副喜笑颜开的样子,其实是,都把那份羞于表达的情感藏于内心深处,你知我知大家都知:这一别之后,各有各的去向,各有各的世界,不管远近,都难复相见,于是都在竭力营造和维护着这别离前的喜乐。

晚会结束后,我们几个女同学在收拾晚会现场时,文婷同学的一个拥抱,让我们再也无法克制住内心深处那份依依惜别的同窗之情,泪水瞬间奔涌而下,泪光在每个人的脸上闪烁着。我们四个紧紧地相拥着抱在一起,彼此不发一言,任泪水肆意流淌。

在离愁别绪的笼罩中,我回到我住了两个月的501房间,看着房间里用过的所有物品,联想到明天上午就是结业典礼了,而我即将和501,以及鲁院所有的一切告别时,就再也控制不住地掩面而泣。尽管已人到中年,但那时那刻,我也不知哪来那么多的感情?或许,生命的每一段年龄,都有触景伤情和难舍难分的时候吧。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我赶紧拭干眼泪,起身开门,原来是文婷同学,我们坐下来,继续聊着惜别的话题。

看着面前这个活泼善良才华横溢的小姑娘,听着她说:“如果咱们都是写诗歌的,还有可能再见面,遗憾的是咱们创作题材不同,你写散文,我写诗歌,此次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我强颜欢笑地说:“会的,山不转水转,地球是圆的,总会有机会遇见的,更何况咱们都爱好文学。放心吧,有文学在,咱们走不散。”

文婷同学离开时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我回到书桌旁把摆在桌上的书整理好,情绪平复后,开始整理行李。说来也怪,鲁院平时很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一幕幕,那刻却变得非同寻常,一幕幕地在我眼前浮现…

不辞辛苦的保洁大姐,每天亲切周到的服务总使我感到家的温暖。

一次,我住的房间下水道下水不顺畅,我就去找服务员大姐,咨询维修下水道找谁?她二话没说,跟着我来到我房间的卫生间,蹲下身子,把下水道上面的盖子打开,掏出挂在上面的头发,下水道瞬间就畅通了。这点简单的小问题,大姐完全可以告诉我,自己处理。但她没有,而是不怕累、不怕脏地帮我把下水道处理干净。

每天去餐厅用餐,淳朴的服务员总是笑眯眯地盯着我,夸赞我几句,我知道她们的话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不掺半点虚假,没有半点客套的。她们的眼神澄澈真诚,只一眼就可以照见她们那颗如同水晶般善良的心。

来鲁院时间不长,我感觉自己长胖了,决定暂停一段时间的晚餐,只吃水果酸奶。可我每次去餐厅拿酸奶和水果时,服务员大姐总是真诚又关切地劝说,今天的晚餐很丰盛,你可要吃啊!你若不愿意在餐厅吃,我给你拿餐盒选点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带到房间去吃,边说边给我取餐盒。

每次不吃晚餐的减肥计划都以失败告终。饭后服务员大姐还嘱咐我多吃水果和酸奶,让我心里暖暖的的,感觉她们于我而言,不是餐厅服务员,而是我的家人和至亲。

我们的班主任崔君和生活老师谭杰,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起居。谭杰和崔君老师每次见到我们,那两张灿烂的笑脸就像阳光下盛开的一朵向日葵花,给人无限向上的力量!

还有我们温文尔雅、温润如玉、学识渊博、真诚谦和、极富人格魅力的徐可院长,每次见到我们,总是关切地问,今天的课程收获如何?能听懂吗?饭菜吃得习惯吗?……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学员的关心与博爱,让您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为此,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是我们最可爱的“可可”院长。

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鲁院的教职员工,每次见面都是微笑着点头打招呼,让你感觉到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疏离感。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早啊!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情,在我即将离开鲁院之前,却都如海水涨潮,波浪滚滚,咆哮着向我涌来……

今日离别,何时再见?回想起两个月来在鲁院的一点一滴,仿佛印证着李清照那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的人世道理。一行清泪,不由得悄然落下。哎,鲁院,您是让我如此的眷恋和不舍。

整理完衣物,打好行李,已是凌晨,但我却没有一点睡意。或许,这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就像我来鲁院的第一个夜晚那样,激动加兴奋,一夜未眠。

我移步来到窗前。窗外,夜是那样的静谧。静谧得这小院之中,仿佛就只剩我一人,只有四处弥漫的文学气息像往常一样陪伴着我。

中秋之后明亮无比的月亮,悄悄爬上深邃的夜空,映照在我临窗而立带有泪痕的脸庞上;三三两两的繁星,隐约地扑闪着,就像我心中萌发的文学梦想。

窗前那棵挺拔高大的玉兰树,夜风中,在我眼前轻轻地晃动着枝桠。从我住进这501房间起,或早上,或晚上,我们每天都会对视一会儿,尽管一言不发,但感觉无比美好。

宿舍楼下的池塘里,大红锦鲤裸露着脊背,在水面上游来游去。或许它们也和我一样,在为即将离校的我们不舍与留恋。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我不信,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万物都有感情!它们会记得每天去池塘边给它们喂食的我和同学们。

一阵风穿窗而入,轻轻地撩拨着我披肩的长发,穿透我浅色的睡衣,抚过我周身的肌肤,凉爽而宜人,就如同文学和思想的力量带给我心灵上的慰藉。彼时彼刻,我是那么眷恋着鲁院的一切。或许,短短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已将我和鲁院融为一体。鲁院的一切,已揉进了我的身体里,渗透进我皮肤的每一个血管和细胞里。

既然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不如去院子里走走,再看一眼我的鲁院。我穿上秋款的带兜的裙子,换上帆布白球鞋,轻轻关上房门,一个人踏进了鲁院清爽的月色里,我要与鲁院作最后的惜别。

毕竟是秋天了,九月的空气中浸透着些许凉意,是那种舒适得刚刚好的薄凉,就像夏天的果汁里加了块冰,吸一口,让人神清气爽。

月光莹莹地笼照着鲁院的花草树木、池塘楼房,以及院内十几座文学大师们的塑雕像——鲁迅、巴金、老舍、朱自清、叶圣陶、艾青、赵树理、丁玲等。在如梦似幻的柔和夜色里,一张张不同文人气质的面孔,都依次呈现在了我眼前。那一刻,他们仿佛踏着月色朝我走来,让我看到了文学前辈们奋笔疾书和笃定前行的身影。而空气中洋溢着的,除了花草树木的芳香外,还有沁人心脾的书墨香。

一个人流连在鲁院花木扶疏、绿植掩映的通道上,四周一片静寂,白日里的喧嚣和匆忙已淹没在夜的深处。听着自己的心跳和鞋底与地面接触发出的沉重脚步声,我心里涌起的是无尽的伤感和留恋。

不由自主中,我沿着鲁院最西边的小路往前走。这条小路曾是我每天晚饭后和同学们散步的必经之路。往前路过小树林,就是篮球场了。未下雨的傍晚,每天晚饭后都有同学来这里打球。有时,我也来这里凑凑热闹,并在同学的指点下学会了投篮,还留下了几张投篮时,我身体跳跃出的优美的弧线的照片。接触篮球不久的我,那一瞬间的定格,看上去却像个老练的篮球手,留下了我在鲁院重返青春最美和最酷的人生永恒记忆,让我无比惊喜。

篮球场出来往前走几步是拴马桩景园。栓马桩为中国古代北方人民文化艺术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对考古和文化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班爱心满满的90后同学文婷,在拴马桩旁给我和其它同学拍过很多照片。我喜欢在这里沉思和拍照留念,是因为被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艺术震撼和折服,它们不仅增加了鲁院的文化气息,还和鲁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继续往前走是分植在小径两旁的一棵棵名贵的银杏树(亦称为“白果树”),树枝上了缀满了即将成熟的白果。说不出为什么,我总是喜欢这些果子,更喜欢这秋季满树即将泛黄的扇形银杏叶,每次见到它们总会不由地停住脚步采摘一片叶子,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翻看。

在我居住的小城,因环境和气候,几乎是看不到银杏树的。或许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吧,让我对来自南方的银杏情有独钟。尤其是深秋的银杏树,那满树的金黄,当深秋的凉风拂过时,片片银杏叶凋落如蝶,在空中打着旋儿落在地面上。这是银杏树赋予秋季最美妙的景色,也给我以梦幻般美丽的遐想。遗憾的是,我明天就要离开鲁院了,看不到它最美的绽放了。但也许这样也好,让它在我心里永远保持有神秘感。

我来时满树的叶子葱葱绿绿,现在已是绿中透黄。最有季节代表性的应该就是自然万物了吧,它们总是最真实地呈现在每一个时节的面前,把最真诚的心捧出来迎接着四季更迭。

无意中抬头仰望的瞬间,居然有一枚精致的银杏叶落在我的肩头,继而滑到我的胸前。我顺手捏住叶子,借着柔和的月色细细地打量它,在它清晰的脉络里还能依稀看到它年轻时俊俏的模样儿。

年轻时的它,一定是这棵树上最美丽最精致的那一枚叶子,也是和我缘分最深的那一枚。不然的话,那满树密密匝匝的叶子,为什么唯有它落在我的身上?这是多深的缘分啊!我把它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要把这枚叶子带回去妥善保管好。佛说:今生所有的遇见,皆是前世未了的缘,多么触动人心的句子啊!不管是人与物,还是人与人,相遇不易,理应珍惜!

前面就是紧紧关闭的铁栅栏门,保安室的灯也熄灭了。是啊!这个点了,多数人都应该进入梦乡了吧。疫情时期,就是这座高大的铁门将我们和外界隔离开来,辟为一方静土,让我们得以安静地在这座小院里读书写作听课。

这会儿门卫师傅收养的流浪猫花花见到我,慢腾腾地走过来用身子蹭我的裤脚。我想它应该是预感到明天我就要离开鲁院了,而以它的方式来表达着对我的不舍。以前每次散步遇到它时,我都会摸摸它软塌塌的身子,然后再给它拍几张照片,有时也会带一根火腿肠给它吃。遗憾的是花花已进入暮年,活动迟缓,食量大减,身体已大不如从前。

我多想世间万物能留住时间和健康,让美好定格成永恒!但这只能是我自己的一个可爱幼稚的想象。我再一次无奈地抚摸它虚弱的身子后,继续往前走。前面左拐,就进入了玉兰树掩映着的小路。月光透过树枝折射下来,光影飘飘忽忽、闪闪烁烁,斑斑驳驳、隐隐约约,如梦如幻,仿佛把我带入到一个神话般神秘的世界。

玉兰树掩映的路旁,还种了两颗李子树。我们刚来鲁院时,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正逢盛年,满树都是熙熙攘攘的果子,把树枝压得低垂着头,只要踮一下脚伸一下胳膊就能摘到果子。如今树上果子早已摘掉,只剩下满树衰老的叶子挂满枝头。我抬头仰看着高高的李子树,此刻不自觉地想起了一位同学为我写的诗歌:

《李子树》

李子啊李子

新红的李子

垂下成熟的魅惑

我只是在树下经过

李子的温柔比酒好喝

李子的摇曳让秋天起航

李子高高在上

我无法触碰的爱

闪着命运不可测的力量

我们没有任何交集

只是想像的翅膀

让我身上染着秋光

让我那些粘贴、复制的日子

旧流程多了新梦和怀想

彼时我又想起那晚同学一起聊天时,赵雨同学说过的话:新红姐,你知道吗?你给我感觉就用两个字来形容“孤艳”。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给同学留下这样的印象,我想还是源于我性格吧!

我是一个喜欢独处,喜欢安静,不善交际,保守且传统的人。当时文婷同学在其他同学朋友圈截图发给我这首诗歌时,说实话,我看后有些不高兴,总觉得这位同学有些不懂分寸,怎么能随便给一个女同学写诗歌呢。虽然至今也不知道这首诗歌到底是谁写的,但此刻,在即将离开鲁院之际,一向思想守旧的我,突然改变了想法,其实,这不是不懂分寸,而是一种同学之间的真情流露。它没有世俗的偏见,没有利益的交换,有的只是一份真挚的情感。

记得那晚同学聚餐时,赵雨同学提议,回去后每人为新红姐写一首诗。我开玩笑说,一首不够,要出一本属于我的专辑送给我。尽管仅仅是个提议和玩笑,但回想起来,同学间的情谊却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在满满的回忆里,不知不觉中,我已围着鲁院的院子走了一圈,最后来到了池塘边,这是我以前每天来喂鱼的地方。

在这个不规则的池塘里,大概有上百条锦鲤。我以为夜这么深了,鱼儿应该也都睡了。可能是熟悉了的缘故吧,我刚到岸边时,就有几条锦鲤摇头摆尾地游了过来,接着是白的、黄的、橙的、红的、黑的,张着圆润可爱的小嘴巴,摆动着尾巴,成群结队地朝我涌来。

原来它们也惦记着爱投食给它们的我,虽然我们无法用语言沟通,但两个月的相处,在即将离别之时,还是彼此不舍。我对它们喃喃自语道,明天我就要离开鲁院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们。今后,就是其他学弟和学妹来给你们喂食了,他们,也会像我这样每天都会来看望你们……

在院子里究竟转了多久我自己都不知道,抬头时,东方的天边已泛起了白鱼肚。我离开鱼塘,准备返回房间。进入一楼大厅时,脚步却不受控制地朝一楼上课的教室走去。每天预备铃的铃声倏然间在脑海想起,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同们陆续走进教室的身影。我轻轻推开关闭着的教室门,移步到自己的课桌旁,轻轻地拉开椅子坐下来,所有老师授课的精彩画面在我眼前一一浮现出来。

刚开学时第一课,徐可院长给我们讲了《从鲁院发展史看社会主义文学教育成功实践》,让我对鲁院的前世今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鲁迅文学院自1950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从最初的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到现今的鲁迅文学院,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和时代的脉搏一路走来,以越来越坚实的步伐行走在不断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道路上,成为传承中国文学精神,加强文学队伍建设,坚守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文学重镇,滋养文学创作中的一方沃土。

2002年9月鲁迅文学院开始举办青年作家研讨班,2019年鲁迅文学院首次与中国残联举办了残疾人培训班。2019年鲁院还首次举办了56个民族作家高研班,这是在鲁院历史上属于空前之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讲的《博物进路与“物间性”》,让我受益非浅,使我对观察感受描写大自然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看似博物学,其实都与文学与写作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授课过程中,刘华杰老师讲到的梅特林克最经典的一句话“无用而美好”,对我触动很深。我忽然间想到美特林克在《花的智慧》中提到,花是无用而美好的,它代表了这个世界上大量同质的东西。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无用而美好的东西存在,容忍有一类人去为这样的东西投入时间和精力——换言之,我们要珍视这些无用而美好的东西。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才能使我们在喧嚣的尘世静下心来观察一朵花开,一滴雨落,一片雪飘……能在物欲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能在灯红酒绿中,寻到一方净土,能在更大的空间中安放自我,感知生活的美好,以及对世界深深的眷恋。

刘庆邦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解了“小说的细节”:细节的重要性、小说中的细节、细节从哪里来?同时对这个方面以及怎样使用细节,展开了具体详细接地气的讲解。那堂课是我做的笔记最多的一节课,也为我将来从散文走向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宁肯老师讲解的怎样从散文到小说、小说和散文的区别,破解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困惑,让我从散文创作到小说创作有了足够的信心。

石一宁老师讲的散文怎么写?可以怎么写?散文是否可以虚构?以及散文要用散文的语言来些,小说要用小说的语言来写,做了具体详细的讲解,笔记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几页,也让我收益颇丰。遗憾的是,这么多名师大咖的精彩授课不能一一列举出来。

除了以上鲁院用心用情为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聘请了来自各个领域顶级的几十位专家授课外,同时,还安排了一系列各种题材的研讨课——“散文研讨课”“诗歌研讨课”“长篇小说研讨课”“中短篇小说研讨课”等,让我大开了眼界,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鲁院带给我的,不仅是文学的收获,而是全面的提升和全新的塑造。

临近结业前几天,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到鲁院,与鲁41届高研班全体学员,进行了温馨轻松的座谈和交流。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希望我们学员秉持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人民江山、念兹在兹,守正创新、立足基点,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而不厌、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让文学之重、人民之重、新时代之重成为文学创作的价值之重!让敬畏、谦逊和劳动成为文学创作的底色,让创新、突破和开拓成为文学创作的动力!

宏森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视野宏阔,思想精辟,明确了作家新时代肩负的职责使命和社会担当,为我们今后的创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擘画了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让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境界,启迪了思维,受到了鼓舞。课后我写下了两千余字的心得体会,对宏森书记的讲话精神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从教室出来,回到我居住的501房间,东方冉冉升起的第一缕阳光已洒进我居住的房间,照在书桌上,暖暖的。我坐下来,拉开书桌的抽屉,拿出鲁院为每届学员留言准备的笔记本,一笔一画地在笔记本上写下——“鲁院,我不想说再见!鲁41,501李新红”。泪水再一次盈满眼眶,我不敢再多看一眼本子上的字迹,我怕泪水把它淹没,赶紧合上笔记本,然后端正地放回原处。

此刻,早餐时间已经到了,我做了简单的洗漱,和同学一起去负一楼用早餐,再去教室开结业典礼。

在喜庆而伤感的气氛中,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等出席了结业典礼,为我们颁发结业证书,与大家合影留念……

鲁院,两个月的学习时光就这样结束了,不管愿不愿意,尽管难以开口,我都要和您说再见了!鲁院,您传递给我的文学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追寻文学梦想最大的前进动力!

再见,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鲁迅文学院!

我期待,我也相信,我们会真的再见!这一别之后,我将重返自己的书桌前,回到寂寞和艰辛的创作中去,重新整装出发,只为与您下次再见!

——2022年9月15日晚于德州临邑

【作者简介】李新红,山东德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1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山东省第26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2017年开始文学创作,文字散见于《山东文学》《散文百家》《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启明星》《陕西教育》等。出版个人散文集《雪儿》。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电话:13853164811 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