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什么意思 电影《罗生门》
文|大翎
我有个坏毛病,读一本短篇小说集的时候,不管故事有多精彩,最后能记住的也就两三篇。但是,有些作者的文风却能牢牢地记在心里。
芥川龙之介就是“有些”里的其中之一。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在作品中处处流露悲观、厌世情绪,且赴死如归家的日本男人,为何会受广大读者所喜爱。
不得不承认,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几乎都是深灰色的,散发着一股苔藓和污水的气味。尽管《罗生门》的书封被设计成明媚的湛蓝色(时代文艺出版社),但仍旧掩盖不住书里头弥漫出来的“芥川灰”。
有的人正是喜欢这种阴暗、抑郁的调调,且有着跟整个日本文坛格格不入的“邪气”,但我喜欢的并不是芥川的邪魅,而是他书写的那些人性中最微妙的瞬间,好比吃鱼时大家纷纷盯着鱼肉,而他偏要关注鱼刺。鱼刺虽讨厌,但没有了它,鱼则成不了鱼。
这种人性中的微妙瞬间在《罗生门》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同名小说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也是我记得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
“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有“人间与地狱之界门”的意思。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被辞退的仆人,此时正蜷缩在罗生门下。他浑身湿透,饥饿难受,感觉已走投无路,心里不断捣鼓:“是去当强盗,还是挨饿等死?”仅存的一丝善良使他在生存与道德之间犹豫不决。
当仆人爬上布满尸体的门楼,瞅到一个老太婆在拔死人头发时,心中突然燃烧起一股熊熊的正义感。他立马拔刀相向,叱喝老太婆的卑劣行径。
“拔死人头发也许不对,可这些死人,在世的时候也没少干这档事,我不这么干,就得饿死。”老太婆结结巴巴地解释。
“我不这么干,就得饿死。”这句话瞬间扎进仆人的心里,点醒了他似的,使他的内心产生了180度巨变:道德算什么?人性算什么?比得上饿死吗?内心戏还没演够几分钟,他已经麻利地扒下老太婆的衣服,一脚把她踹倒在地,三步并两步,消失在夜色里。
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读者并不知道仆人后来去了哪儿,但按照芥川把故事发生地设在罗生门的用意,家丁应该是打开了“地狱之门”。
短短三四千字的篇幅(日本作家中鲜有的不啰嗦类型),芥川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
阅读过作品的朋友都知道,《罗生门》描写的正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行恶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虽“恶”,但我们不能完全忽略这里的“生存”二字。从老太婆和仆人的行为来看,他们做出这种卑劣行径的目的只是“为了换口饭吃”。换句话说,如果不做,就得饿死。
而事实上,在我们无限鄙视的利己主义的范畴里,有“心理学”与“伦理学”两种不同的解释。
费因伯格在《心理学利己主义》一文中,对心理利己主义做出这样的描述:“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换言之,任何人自愿行动的动机最终只能是对他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求。
如此看来,老太婆和仆人的行为都可以称得上是“心理利己主义”。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
当个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时,道德是不会给人们带来一片面包的。这不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而是人类“求生欲”驱使行为的问题。
求生欲可以看作是人类的动物性之一,虽无法摆脱,但也不必过于谴责,好比我们不能谴责一只偷食的狗是不道德的,因为道德对它来讲远不如一根骨头来得有意义。
因此,如果我们把老太婆的行为妖魔化,说她是“发死人财”的毫无道德的人,未免有点过分。同理,如果我们过度地黑化仆人,说他是从道德制高点瞬间摔落至道德谷底的厚颜无耻的人,也未免有失偏颇。
他们只是被迫置于“生死抉择”状态下的可怜人,而不是什么恶劣歹毒之徒;是生存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而不是因为道德已经沦丧再去作恶。
由此引申出“利己主义”中的“伦理学”解释——伦理利己主义。它指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利益,或者人们有义务去从事任何可以有利于自己的事。简而言之,这强调的是一种价值判断。
如果老太婆和仆人是在“伦理利己主义”的驱使下而行恶,那么他们则不是因为肚子饿才去抢劫,而是认为抢劫这个行为本身能够提升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才去抢劫。这跟前面提到的求生欲驱动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在我看来,任何由于求生欲驱使的利己行为(心理利己行为)都不应该被过分谴责,因为这是根植于人类本能的行为。
有趣的是,仆人从呵斥老太婆的行径到抢走老太婆衣服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有那么一点从伦理利己转向心理利己的味道(你再细品)。这种人性中的微妙瞬间和微妙心理,正是芥川很喜欢且很擅长捕捉的题材。
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简洁、爽快的故事把我心里似乎明白却表达不出来的感受,轻而易举地表达出来。不管这个人表达的基调是多么阴郁、消沉、颓废,我还是会忍不住打从心底里佩服他。
芥川龙之介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不得不佩服的作家,他作品里的“恶”都写得好美,能看得出来他是为了内心而写作。
虽然芥川的一生很不幸,且一直忍受基因中疯子般的精神折磨,但即便如此,在他将死之时,仍留下一段对写作的遗憾之言:“寂寞百年身,哪怕只有一位读者能手捧我的书,在他的心扉前,尽管依稀微茫,呈现出一片海市蜃楼……”
《罗生门》第一次发表的时间是1915年,至今已有105年。而现在,手捧芥川之书的读者何止一人。100年前的他又何曾想到,自己能在100年后“重生”。
当你为了一些事情而犹豫的时候,当你感觉人生前路茫茫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完成了你所追寻的梦想。芥川龙之介就是“一些人”里的其中之一。
PS:此文讨论的仅仅是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罗生门》,而非黑泽明导演的同名电影(电影主要改编自芥川的另一部小说《竹林中》),请大家不要误解。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搜索号,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乐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