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是什么意思 顿首 稽首 叩首 空首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竞恒】
春节拜年时,有些晚辈会对长辈行跪拜礼;除夕祭祖时,往往也会有跪拜的环节。但在现代社会,也有人争论跪拜礼的必要性。那么跪拜礼是怎么来的?其含义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东亚社会的跪拜礼最初是在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中出现的,朱熹曾谈到“古人坐於地,未必是盘足,必是跪。以其惯了,故脚不痛,所以拜时易也。古人之拜,正如今道士拜,二膝齐下”(《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意思就是古人席地而坐,并不是像现在炕头上那样盘腿,而是跪坐。因为常年跪坐习惯了,所以脚不会痛,那么在跪坐时行拜礼,就是一种自然的姿态,可以两个膝盖同时跪下来坐,而宋代只有道士还保留着这个“绝活”。
朱熹的说法,其实能得到考古资料的印证,如殷墟花园庄54号墓的墓主,是一个商代贵族,他的脚掌骨前部有明显因长期跪姿形成的痕迹,俗称“跪踞面”,只有长期席地而跪坐的姿势,才会在脚掌骨上形成这种痕迹。《后汉书·向栩传》“向栩坐板,坐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跪坐久了在木地板上留下了膝盖和脚指的痕迹。《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记载他“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皆穿”,膝盖跪坐得把老木榻都坐穿了。
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汉墓壁画中的宴饮场景(资料图)
当时的人们,日常确实习惯跪坐,跪在当时没有什么尊卑的含义,就是一种坐姿,跪拜的礼仪部分实际上就是拜,而不是跪。
朱熹指出“跪坐,故两手下为拜。‘拜’字从两手下。古者初冠,母子相拜;妇初见舅姑,舅姑答拜;不特君臣相答拜也”。就是说,跪坐着把两只手放下来到席子上,就是跪拜。跪拜礼的精神,首先是双方人格的对等和尊重。在先秦古礼中,年轻人行冠礼会和参与自己仪式的母亲互相跪拜,新媳妇会和自己的公婆互相跪拜,君臣之间也坐在席子上互相跪拜,这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跪拜是“奴性”的表现,截然不同。
当然,对于君臣互相跪拜的情况,臣拜君容易理解,君就算礼貌性地答拜臣,是不是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就行了,不必像臣跪拜君那么标准?对此,朱熹的学生安卿就有疑问:
“安卿问:古者天子拜其臣,想亦是席地而坐,只略为之俯首,便是拜否?曰:太甲‘拜手稽首&39;,成王‘拜手稽首&39;,疏言稽留之意,是首至地之久也,盖其尊师傅如此。后来晋元帝亦拜王导,至其家,亦拜其妻。”
对于安卿的疑问,朱熹根据《尚书》的记载回应,商王太甲拜大臣伊尹,周成王拜大臣周公,其跪拜姿势都是稽首,即脑袋都碰到地面了,这显然是很硬核的跪拜姿势。此外,朱熹还举了东晋元帝拜大臣王导的例子,晋元帝甚至还拜过王导的妻子。
朱熹对此的记忆发生了一点偏差,其实不是晋元帝拜王导,据《晋书·王导传》、《晋书·荀弈传》记载,是元帝的孙子晋成帝拜王导。不过晋元帝和王导之间的法帖,都用朋友平辈之间的“顿首”一词,也是互相跪拜的意思。
朱熹要表达的信息很清楚,古代君臣之间互相跪拜,并不是什么“奴性”的体现,恰恰相反,这体现了君臣之间人格的对等。
朱熹的学生林夔孙又疑惑,说“虞礼,子为尸,父拜之”,即祭祀时儿子扮演自己爷爷,担任爷爷的“尸”这个角色,他父亲却要拜儿子,这让人感到费解。朱熹回答说:
“古人大抵如此,如子冠,母先拜之,子却答拜,而今这处都行不得。看来古人上下之际虽是严,而情意甚相通,如‘禹拜昌言&39;、‘王拜手稽首&39;之类。到汉以来,皇帝见丞相,在坐为起,在舆为下。赞者曰:皇帝为丞相起!尚有这意思。”
朱熹认为,古代中国人的跪拜礼精神,最重要的便是“情意相通”,先秦古礼儿子的冠礼上母亲先跪拜儿子,这在他生活的宋朝都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种跪拜礼首先就是要安放亲密的情感,汉代皇帝见到丞相要起立致敬,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再次证明,跪拜礼和“奴性”无关,它的落脚点是共同体内真实情感的安放。但跪拜礼在中国的含义有一个变化。当人们从席地而坐变成了垂足坐椅子后,“坐(也就是跪)”的含义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而另一个人却跪在地面上向他拜时,跪拜就出现了扭曲的意义。
臣向坐在椅子上的君主跪拜,最早出现在金国,《金史·高汝砺传》记载“元光元年四月,汝砺跪奏事”,即跪在地上向坐在椅子上的君主汇报工作,这一鲜明对比,正好符合当时金元时期比较重视主奴关系的文化氛围。
明、清继承了这个趋势,发展到清朝甚至演化出对皇帝的“三跪九叩”,而自称“奴才”甚至成为一种特权,至此跪拜礼彻底和“奴性”联系在了一起。但需要正本清源的是,古礼中跪拜礼本身的精神,恰恰是追求的是人格对等,只是后来发生了扭曲。
清宫剧中常见的叩首场景
朱熹根据先秦古礼的精神制作了《朱子家礼》,其中对于跪拜也有规定,如“凡拜,男子再拜,则妇人四拜,谓之侠拜。其男女相答拜亦然”,即规定了男女之间互相跪拜,表达对于对方人格尊重之意。在冠礼方面,“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为之起。同居有尊者,则父母以冠者诣其室拜之,尊长为之起。还就东西序,每列再拜应答,拜者答拜。”即行冠礼的年轻人跪拜父母,父母则起立答礼,类似汉代皇帝为丞相起立的礼仪。类似的,对于同居的长辈尊者,行冠礼的年轻人对其进行跪拜,尊长也起立还礼。
宋代以降,随着金元时期庙堂之上跪拜礼的扭曲化,与之相对的则是,民间在践行跪拜礼中还保留着比较多对等性的答拜之类的内容。尤其是如果严格执行朱子家礼,就绝不会出现一个人高坐在椅子上,一方向他不停跪地磕头的这种画面。现在一些“国学大师”搞的拜师礼,高坐受拜而无惭色,与其说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不如说是在恶搞传统文化。
朱子家礼在东亚有深远的影响,辐射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这些东亚国家在跪拜礼文化方面也自然受到影响,其中朝鲜受家礼影响最深,因此现在韩国著名的跪拜文化,其实也是这种影响下的现代延续。
朝鲜李朝表彰《朱子家礼》,将其作为全社会的礼仪典范,除了李退溪、宋时烈等大量儒者研究著作之外,还致力于向全社会的推广,出现了很多向面妇女、儿童的家礼类通俗读本,如宗英鸾、寿文叟的《丧礼谚解》就是为不懂汉字的朝鲜平民写的,用朝鲜本土谚文书写,通俗易懂,受到社会上的欢迎。类似的还有申湜《家礼谚解》,针对的读者也是“穷村细民”和“僻氓蒙学”。
在此背景下,朱子家礼渗入朝鲜社会的各个角落,其跪拜文化也自然渗透到朝鲜文化并延伸到现代韩国文化之中。
以婚礼的跪拜为例,“交拜合卺”之礼成为婚礼的必要环节,家礼衍生出的朝鲜婚礼中,夫妇“交拜礼”是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使用,新郎为阳对应奇数,新娘为阴对应偶数,所以新娘拜偶数的两次,新郎答拜奇数的一次。
韩国传统婚礼场景
在祭祀礼方面,也发展了跪拜礼的精神,如《朴正字遗稿》中规定,“宗子宗妇为其子孙行也,独先众北向拜,众皆东西相向,拱立以俟尊长起揖于堂上,以答宗子宗妇之拜。既揖,就坐。宗子宗妇乃相向分立于东西男女拜位之外。于是众皆就位拜如仪。”尊长对宗子宗妇的跪拜,答以起揖之礼,这也是朱子家礼的精神。
笔者在B站上也曾看到现代韩国青年行冠礼的视频,加冠之后,其中行冠礼青年跪拜尊者,尊者回拜,冠者还和更幼小的参礼者之间也进行过互相再拜,其精神都是符合古义的。
日本也曾受到朱子家礼等在内的中国跪拜礼文化的影响,由于日本和朝鲜一样仍然保留着席地而坐的古老习俗,没有发生座椅垂足而坐的巨大改变,因此在礼仪上反而更容易继承和发展古代中国跪拜礼的核心精神面貌。
根据《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早在史前时代的日本,当时就出现了“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的早期跪拜礼仪。在此后古坟时期,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高安茂又将记载有各种跪拜礼的中国三礼带到了日本,大化革新时期更是进一步模仿儒家的礼学。武家政权时期,宋学的《礼记集说》以及朱子学等进一步渗入各地方的文化知识之中,到德川时代发展到成熟。
中国古代的跪拜礼,按照《周礼·春官·太祝》之说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肃拜等多种,这些不同的跪拜礼都影响到了日本的跪拜方式,如日本的“坐礼”就是先跪坐,双手触地再上身曲申,坐礼分三种,即真、行、草,为头部触碰到手的位置不同。
中国的振动拜礼,在电视剧《琅琊榜》中就有表现,即跪拜时双手拍击,这个跪拜方式传入日本后主要对神道教拜礼形成影响。而中国的女性跪拜礼,身体前倾但头不触碰地面,这种又影响到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女性跪拜方式。这些源自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各种跪拜礼,至今仍然对日本社会发生着影响,在社交活动中使用。
《大奥》剧照
此外,越南也受到中国跪拜礼的影响。朱棣统治越南时期,就向越南颁发《五经大全》等朱子学书籍,到越南黎朝建立后,《朱子家礼》等成为越南社会的礼仪典范,因此家礼中的跪拜礼仪也开始在越南社会流传,时人婚礼及服丧均开始依《朱子家礼》进行,因此当时越南的跪拜礼自然汲取了家礼的跪拜形式。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越南本土的家礼类文献非常丰富,汉文外也有本土喃字的通俗解释。目前越南汉喃研究院收藏的古代越南家礼文献有包括《家礼捷径》、《家礼略编》、《家礼杂仪》《阮氏家训》等在内的十二种,六十种版本,数量庞大,显示了越南社会对家礼的学习和吸收非常深入,并形成了自己本土特色的家礼,但其家礼中的各种跪拜仪式与内在精神,仍然继承并发扬了来自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精神。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