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一后全文 九王一后小说

时间:2023-04-28 09:4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556 评论:0

杯酒谈笑间,脑洞阐史观。

今天阐史君又要开一个脑洞了。我们都知道,康熙年间,九王夺嫡,为了争夺储君这一位置,众皇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段历史,一直以来为文学作品所津津乐道,更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今天阐史君的视角却不集中在大清内部,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邻国朝鲜。

其实九王夺嫡时,朝鲜在大清的间谍活动也异常活跃,而在朝鲜用力搜集九王夺嫡情报的背后,也有着其不可告人的秘密……

谍者

好,置一杯酒,或一盏茶,我们一起穿越到“九王夺嫡”时的朝鲜。

楔子:朝鲜使团进京前被秘密召见

橐、橐、橐……

在门口宦官的眼里,这位朝鲜的肃宗大王李焞,已经这样走来走去有一个时辰了,他不知道这位朝鲜的一把手,有什么烦心事。"要是我能成为朝鲜国的大王,我才不那么自寻烦恼呢?"宦官想道。

其时,正是康熙二十年,也是朝鲜肃宗大王的李焞登基的第七个年头。

天色已暗,肃宗大王却派人将昌城君李佖招进宫中,因为这位昌城君李佖明天将作为谢恩使出使大清国。不多久,昌城君李佖便诚惶诚恐的来到了宫内,在他的印象中,肃宗大王夜晚召见大臣并不多见。

神秘会见

在门口宦官的眼里,肃宗大王那一晚和昌城君李佖商量了很久,李佖不断的点头称是。离开宫中的时候,李佖的脸上多了一丝愁色,"要是我也能封君,肯定不会像他那样不自找烦恼"——宦官自言自语道。

肃宗大王究竟和李佖说了什么呢?李佖没有和任何人说起过。只不过,在第二年回京的时候,他向肃宗大王递上了一份情报——一份关于“大清康熙皇帝太子”的情报!

一、九王夺嫡前:朝鲜重点搜集“太子”情报

(一)初期情报徐徐展开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七,谢恩使昌城君李佖终于回国了,而就在归国的路上,李佖就已经派人快马加鞭将一份文书,送到了宫中,"驰启"朝鲜国王,报告了这样一条消息:

清太子年八岁,能左右射,通四书云。

这是一段关于清朝太子的情报,根据大清的记载,胤礽在康熙十三年出生,在他幼时,康熙就让大学士张英、李光地成为太傅,教授太子知识,因此李佖说太子通四书、能射箭,这个情报是相当准确的。

时间转眼而过,到了康熙二十三年,“贺正使”赵师锡出使大清,回国时他也带了一份情报回来,这个情报很有感情色彩:

太子年十三,刚愎喜杀人,皆谓其必亡其国矣。

第一,情报的问题出在了太子年龄上,康熙二十一年,李佖报告说太子才八岁,康熙二十三年,太子应该十岁才是,如何成了十三岁呢?第二,十三岁的孩子是不是刚愎杀人,如今已经不可考证。——不知道这位赵师锡这个情报是从哪来的。

但不管怎样,从这两个情报,我们能发现朝鲜间谍活动有三个特点:

一、使臣负责搜集情报;二、情报多来自见闻。三、搜集的主要是太子的情报。

九王夺嫡

尤其是最后一点,很快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康熙三十二年,郎原君李偘出使大清回国后,向朝鲜国王报告了这样一个关于大清太子的消息:

闻皇太子好我国真墨。

您看看,这朝鲜王朝还专门调查太子喜欢什么,那既然大清太子喜欢,那就送呗。于是在下一次朝鲜出使大清的过程中,朝鲜使团专门拿了"油煤墨五十锭呈纳"给了太清太子胤礽。由此可见,朝鲜使团每次出访过程中,不仅搜集大清太子的情报,而且也在找机会接触大清这位法定继承人,并且试图与太子建立联系。

然而,还是发生了意外!

(二)意外出现 朝鲜拒绝太子所请

意外发生在康熙三十九年正月,前一年朝鲜出使大清的使臣“左参赞”姜铣,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件意外的来龙去脉。

正月初五那一天,天气阴,有一个叫做崔大保的次通官,自称是太子胤礽派来的,目的是"以为皇太子求觅我国人参"。面对这样一个人,姜铣的处理办法是"严辞峻塞",拒绝了。只不过在这一天的日子最后,他还略显担心的说:"未知毕竟之果如何也。"这句话也说明,他对于自己的处理方法并不自信,很怕太子的报复。

正月初六,这一天大风大雪,"午后晴"。但是就在午后,崔大保又来了,来了之后还是说要给皇太子要人参。姜铣再次拒绝,但是崔大保这老兄耍起了无赖,直接冲进了使臣的居室。不得已,姜铣将其他两位使臣一起叫了出来,一起开了会,然后告诉崔大保这次没带人参!

可是崔大保却还是不依不饶,一副"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的样子,朝鲜使臣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路,只得同意回去报告国王之后,再给太子带来。哪知道这崔大保却得寸进尺,说太子"所用亦必有累斤",累斤,看来是大量的人参啊。

太子胤礽

那崔大保是不是在为太子求取人参呢?虽然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考虑到胤礽这个二世祖曾经派人抢夺过蒙古进贡的马匹,这一次派遣崔大保去找朝鲜使臣要人参,估计百分之九十九可信。

那么为什么朝鲜官员错过了这次巴结太子的机会呢?这是因为朝鲜有一项政策,严谨出口人参,一旦被发现直接送到鸭绿江斩首示众。所以三位朝鲜使臣谁也不敢冒着禁令的危险,答应崔大保的要求。

不过不管怎么说,虽然有个小意外,但这也让朝鲜使臣看出了太子的真面目,这样的一个太子真的有未来吗?

三、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朝鲜情报立了一功

(一)康熙废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在布尔哈苏台召集了宗室、大臣,让太子胤礽跪下,然而康熙一边哭着一边历数太子的不法行为,比如说“你丫不遵守祖宗之法啊”、“你丫淫乱后宫给我戴绿帽子啊”,反正越说,康熙越伤心,以至于最后扑倒在了地上。

然后下定决心宣布,"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然而昭告天下,皇太子被废黜。同时,也发给朝鲜的使臣一个文书。

接到废除太子的通知,肃宗大王君臣着实紧张了一把,为啥?因为这肃宗这哥们又派了一堆使臣出使大清,还带着给太子的礼物。这要是把给太子的礼物带到北京,那就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康熙爷还不劈头盖脸给丫一个臭骂啊。

于是,肃宗大王迅速做出决定:"赶紧给我把使臣追回来,把太子的礼物放到边境,别带过去。"

朝鲜使团

(二)朝鲜举棋不定 情报立了大功

太子的礼物留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事举棋不定,就是该不该派一个使臣,去北京作为陈慰使慰问一下康熙啊——毕竟被儿子戴了绿帽子啊。

有人说啊:"大清给咱们的文件直说了废除太子,但没有说要布告天下啊,这时候你派人过去慰问,小心康熙爷发怒了。"领班大臣李寅烨则说:"太子已经废了。不派个使臣过去,显得咱们轻慢,不行得去。"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这时候前方的情报传来,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因为使团的情报说:

"皇帝废太子之后,旋即悔悟,复立为太子"

这个情报,太重要了有没有。朝鲜君臣还讨论啥啊,还慰问个啥啊,人家父子和好了啊。而一个月后,又传来了新的消息,这时候的情报就带有了感情色彩:

乍废太子,旋复其位,……(康熙)处事已极颠倒……胡命之不就,此可知也。

朝鲜肃宗

虽然这些话说的有想象的成分,但是康熙复立太子的消息是准确的。又是肃宗大王决定,不派陈慰使了。——你看看,情报工作多重要!

三、九王多嫡白热化:朝鲜间谍渗透民间、贿赂官员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再次废掉太子。这时候,朝鲜更加意识到情报搜集的重要性,并且手段也开始多样化,一、渗透到了民间;二、打通了清朝官员的路子。

(一)第二次废太子:民间渗透探听消息

康熙皇帝第二次,废除太子之后,朝鲜又又又一次派出了使团,名义上是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上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搜集情报!

而据使臣的旅行记录来看,他们这一次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民间渗透,从民间搜集情报——因为老百姓最好套话,而且从百姓的话语间也能知道人心向背。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这帮朝鲜使臣是怎么从老百姓的口中探听消息的:

首先,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使团的记录显示:这一天他们渡过鸭绿江之后,遇到了两名"衣帽蔽恶,面目丑陋,不似人"的清朝人,使团问太子的事,清朝人表示不知道。

十二月初三,使团抵达盛京附近,一个79岁的汉人,告诉使臣,皇太子"欲射皇上,固废之,尽杀太子亲人"。

当正式得知了太子被废之后,朝鲜使臣迅速转告朝鲜国王:

太子初自毓庆功移置咸安宫,只留其妃及宫女数十人,其两子在外,不许往来。

这意思是说,太子被圈进了。而不仅如此,使臣还报告了太子竞争对手的情况:

皇长子亦废置都城内闾内,与其妻及奴婢同居。

这是说,皇长子也没戏了,一样进去了。此外,当使团回国后,他还向朝鲜国王报告了废太子之后,大清朝的国内局势:

清皇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安堵,自无仇怨

由此,也能看出,之所以民间渗透,也是想知道大清朝国内的局势。

(二)、对其他皇子的关注:采取官方渗透

康熙五十二年七月,朝鲜王朝有派李焜出使大清。这次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其他皇子的情况,方式主要是官方渗透。让使团的翻译,"每加探问"。很快他们就从大清朝的某个官员探听到了"八贤王"的消息,迅速回报国内:

诸臣中多有言:八王贤者。皇帝曰:天下神器,不可人人而授之。怒罢朝。

从朝鲜使臣探听的消息来看,八王爷是不得康熙的喜爱的。那么太子还有复位可能吗,很快李焜又从一个叫做金士杰的人那里听到了这样的消息,使臣迅速回报:

今番庆克廷试,皇帝亲以"放太甲于桐宫"为题,朝野皆知其意,以为太子不久复位。

这是说太子可能有复位的希望啊,不过后来证明,这个消息是个并不正确。

此后,知道康熙驾崩为止,朝鲜一直没有放松对于九王夺嫡的情报收集工作,康熙五十八年三月,朝鲜的使臣将这样一个情报上报给了朝鲜世子:

彼国形势日蹙,纲纪废弛,……皇帝生存之时,仅仅支撑,而其人死后,则必有乱也。

此情报也是朝鲜王朝对于九王夺嫡时,清朝政治形式的基本看法。

四、为什么朝鲜热衷于收集太子情报

那么为什么朝鲜热衷于收集大清太子的情报呢?

(一)、政治需要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自古以来,对于他国政治继承人情报的收集,一直是国家情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朝鲜和大清的关系,了解大清的继承人,进而了知道他的政治理念,对于维系关系,确定本国国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收集情报一直是李氏朝鲜的国策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明朝就曾抓到过"朝鲜谍者";永乐年间,朝鲜还专门制定了一个规定,要求出使北京的使者,必须在归国十天诶,将"宣谕圣旨"以及"自己的见闻"逐一以书面的形式报告,违者问罪。

你看,要说当个藩属国还真是不容易啊。

注1:全文除了“楔子”这部分为了增加可看性而杜撰,其他内容均有史料支撑。

文:脑洞阐史观。(作者简介: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从事媒体行业,有数十篇文章散落网络之间,望与诸君交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