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结构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共同富裕”核心在于构建橄榄型社会
文/闫肖锋
发于2021.7.5总第1002期《中国新闻周刊》
“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在建党百年之际再次得到了明确。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将“共同富裕”的命题摆在了浙江人民面前。
为什么是浙江?浙江省富裕程度较高、均衡性较好,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2020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省区第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浙江已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到202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2.1以内,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
数字目标背后体现的是结构性变革,其中的关键在于构建橄榄型社会。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是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着力点。
调节过高收入,《意见》提出,依法严厉惩治贪污腐败,继续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此外,如何在保持对资本的吸引力的同时,适当增加对过高收入者多元化和财产性收入的税收,通过二次分配提高最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是政府部门应当研究的课题。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意见》明确“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立健全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等举措。
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农村的低收入家庭数量巨大,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呈现明显的金字塔格局。必须尽力缩减低收入人口的比重,才能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此最重要的是提升低收入阶层的受教育水平,其次要增加低收入者的财产性收入,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此外,还需提高欠发达地区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见》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活力”“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政策,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拓展基层发展空间,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等措施。
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从目前的4亿人口增加到8亿人口。然而,这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创造条件激发中低收入阶层的创业、创新活力,也需要政府在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使更多中低收入者通过努力能够提高财产性收入,从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当然,不能将共同富裕理解为均财富,分好蛋糕的前提是首先要做大蛋糕,这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财富是靠奋斗创造的,不是靠二次分配实现的。
总之,共同富裕示范区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大社会财富蛋糕;通过着力解决地区、城乡、阶层、收入差距问题,分好社会财富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