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将军 最年轻的将军是谁
朱老总:“陈海松是四方面军里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向前元帅:“陈海松是九军的核心首长,九军少不了他!”
图1 陈海松
究竟令两位元帅都扼腕叹息的陈海松,是何许人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又做了哪些事情?
在新中国的建立中,有不少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但要说起我国最年轻的军级干部,不少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会是林彪元帅。
年仅25岁就被提拔为军团长,军事指挥水平相当之高,更是有“天才战术家”之称!但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中,陈海松是后浪,他在20岁便升任为军政委,可以说他打破了林帅的记录,一跃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军级干部。
图2 许世友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陈海松还是许世友将军的勤务兵,而在短短的4年里便直升为其顶头上司,不得不说也是笑谈一桩。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陈海松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最年轻军政委,血战万源
1933年,蒋介石集结20万大军,以刘湘为总指挥,兵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川陕苏区是当时中央建立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驻守的是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指挥员是徐向前元帅、李先念等人!
而万源地处我国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的腹心地带,可以说是川陕渝的结合部,更是素有“秦川锁钥”之称。但由于当时我军采用了对敌方针是诱敌深入,所以我军兵力集中在万源至通江一带。
图3 刘湘
而此时的敌人不仅武器装备强大,就连兵力也是我军的数倍,可以说这是川陕苏区生死存亡的一战,换句话说,我军只剩万源这一座县城了,已经无路可退。
起初敌人派出小股队伍进行试探性攻击,随后便源源不断地让大部队跟上。刘湘在这场战斗中的兵力先后投入共达90个团,堪称下了血本,势要凭借人海战术夺下万源。
主力部队中包含刘湘麾下的嫡系部队,这也是川军中配备最为精良的部队,不仅有重机枪、迫击炮等重火力,还配有在当时来说算是新式武器的轻机枪与山炮,战斗时还常有飞机出动助战。
整支军队的装备条件十分优越,而且川军具有本地优势,战士都善于爬山,尽管陈海松的部队在山头发起了火力冲击,逼退了部分爬上山的川军部队,但仍有许多漏网之鱼突击上来,且川军仗着自己兵数众多,不吝用人,每次冲锋都起码组织一个团的兵力,一个团上不去两个团,两个团还上不去就用四个团,他们的士兵几乎遍布了整座山头……
图4 万源保卫战
面临这样的激战,我军将士也毫不逊色。红九军作为这场战斗的主力部队,兵力与装备同样充实完备,在与川军对拼时也不落下风:师级、团级、营级与前沿哨所都配备有电话机,可以随时与总指挥部进行通讯联络,拥有便利的指令接收条件;连部的轻机枪,是之前缴获的美军武器,比刘湘部队持有的英国造机枪更加先进,杀伤力也更强。
尽管川军的增援部队数倍于我军,但我军的将士一向有着“活不缴枪,死不丢尸”的传统,作战时奋勇无比,士气更是极其高涨。
而加入我军部队的大都是获得了土地的农民,这些群众在军队的支持下取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摆脱了曾经为地主老财家卖命的贫苦身份,于是转而参军,成为了红军部队庞大的有生力量的一份子。
图5
部队选拔士兵时不仅要审查政治背景是否清白,成分是否干净,还要考察战士们的体力条件,入伍时要爬二、三里的山路不大喘气才能录取,因此红军的队伍行军速度都十分之快,常常连夜奔袭百里到达目的地,连指挥作战的干部们也是身经百战视死如归,这样的一支军队,简直就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虎狼之师。
这支生猛的队伍迎面对上刘湘主力军,毫无退缩之意,与之展开了殊死搏斗。红九军25师的指挥部设在一处山头,四川的山体大多是山崖料峭而山顶平坦。
放眼望去,山脚下、山坡边、山顶处,人的眼睛看向哪里哪里就是一片乌压压的敌人,扛着火炮高举着枪支向前冲锋。四处都是战场,勇敢无畏的红军将士跳出工事,与敌军混战成一片。
图6
一时间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猩红的血泊,每一波敌军的攻势如潮水般退去,便必定在原地留下众多尸体。战斗持续到深夜,情况到了十分危急时,连军级、师级干部也拿起武器冲奔出去,带着敢死营将敌军杀得溃不成军。
这场战斗引来徐向前总指挥亲临前线视察,纵观全局,红军能够坚守阵地抵御装备精良的川军部队的攻势而丝毫不后退一步的重要原因,正在于我军将士在百战中磨砺出的战斗作风——“硬”。正是因为红军战士有着“硬”的信念,才能缔造出“没有守不住的阵地,没有攻不破的防线”的神话。
同时,红军精神在川北本地的土著居民中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在军民联合的背景下,红军拥有储量庞大的后备资源,起初粮食和肉类都十分充足,还有足量的货币用来购置军备,战争拖延到后期,部队粮草紧缩,万源人民甚至将自己家中仅有的口粮也送上山来。
拥有民心所向的部队是无敌的,因为它是一支被人民支持的军队,人民会无条件信任并帮助它,为它创造最优质的条件。
图7 万源保卫战军民一心
在战斗持续的四个半月中,敌军伤亡惨重,最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一天伤亡上万的数字。川军即便拥有大量兵源,也扛不住如此庞大的消耗。
最终,陈海松抓住机会率部全线出击,彻底粉碎了敌人六路围攻我军的阴谋,夺取了战斗的大胜利,解放了十多个县城,将千万万群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因此万源保卫战也是我军战役史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战役胜利后不久,陈海松成功升任军政委。此时,许世友的职务还是副军长兼25师师长。
图8 陈海松
红九军此时编制为两万人,这支部队在万源保卫战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损伤,连军长何畏也因亲身上阵被敌军派出的飞机炸伤了下肢,行动不便,于是指挥部队作战的担子就落到了陈海松肩上。
就这样我军最年轻军级干部诞生了,短短四年,红军中成就了一位名叫陈海松的传奇英雄。但当回忆起刚参军的陈海松时,就又觉得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英雄出少年,离家参军
1929年,豫睆边区建立起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位处大悟县黄站镇李陈洼。世代生活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们终于“一朝翻身做主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在这片静谧的小山村中,一个未来的传奇英雄正在成长。
图9
次年春,苏维埃政权建立,儿童团成立,团长正是年仅16岁的陈海松,这正昭示着他的辉煌人生即将拉开帷幕。因为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与熏陶,陈海松自小就对红军怀有极大的热情,少年时便立下志向,要为劳苦大众翻身做主而从军打仗。
陈海松的父亲害怕儿子出走参军断了陈家的香火,于是为他结亲,但聪明的陈海松识破了父亲的计策,借口参加儿童团的活动,一连几日吃完饭就扛起锄头下地干活,不给父亲替他结亲的机会。
与此同时,他也偷偷关注着红军的动向,决心一旦等到红军队伍经过家门口就立刻加入队伍。于是,当陈父还在惊喜于儿子突然的改变时,陈海松这边已经丢下锄头心花怒放地加入了徐向前的主力红军队伍。
图10
少年时期,陈海松便已有了决心掌握自己人生的勇气,并义无反顾地将参军梦想付诸实现,这样对未来目标明晰的决断力正是他身上一大重要的特质,为他日后能在军旅生活中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而红军的革命精神对他耳濡目染也是让他坚定信心的重要因素,由于根据地浓厚的革命气息熏陶,以及身为儿童团团长所担当的责任,陈海松无疑是“根正苗红”的典范。
在往前十六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清楚地体会到,只有红军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只有红军能够实现人们心中“农民翻身把歌唱”的远大理想,这支产自人民又为人民而战的军队,他们的一枪一弹都是为博取中华民族更光明的未来而发。秉持着这样的信念,陈海松成为了红军的一份子。
初任许世友勤务兵,先后升任营团政委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团长许世友当勤务兵,在职期间,他的表现优异,不久后改任通讯员,很快便升职为营宣传队长。
红军宣传队,是一个进行文艺创作与演出活动的组织,陈海松的任务便是领导着宣传队,在红军经过的地方对群众进行宣讲,把红军部队为人民忠于人民的精神核心传达给各地饱受欺压的穷苦百姓们。
图11 许世友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清贫生活不再会一成不变地继续下去,而是瞧见了希望的曙光,在红军坚持不懈的斗争下,人民终有一日将会迎来光明,生活在一个没有欺压没有贫穷没有饥饿的平等世界里。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进行了一次战略转移,离开了鄂豫皖地区转向陕南川北。1933年初,部队入川攻占巴中后,他调任为机枪连指导员。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前身为国民党部队机枪手的新连长。这位连长的个性并不讨喜,态度十分高傲,接连几任部队指导员都因为忍受不了他的性格而各方面与其合不来。陈海松到任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打破了这一魔咒。
他与这位连长相谈甚欢,并学来了使用机枪的技术。在这之后,受到连长的感染,陈海松也渐渐爱上了打机枪,培养起了这么一门特殊的爱好,以致到后来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时都必定要求有一挺机枪跟随在身边,倘若到了关键时刻,陈海松还会自己端起机枪亲自参与战斗,而到了此时,他的射击技巧已经十分精通且熟练。
图12
陈海松其人,在少年时期便体现出了他极高的指挥天赋,凡是在他领导下的队伍,任务完成都十分圆满,而这正是因为他跟随的上级资质优异,以及丰富的任职经历。
在他担任许世友的勤务兵时,他便在这位红军中出名的猛将身边学到了许多,无论是排兵布阵的道理还是一往无前的奋勇底气,这些都让他在日后的战斗生涯中受益匪浅。
而丰富的经历则让他熟悉了红军中各组织各部队间的系统关系,这些知识都被聪明的陈海松牢牢记在心中,为他将来升任为军队中的大干部提供了知识储备。
他虽然年少离家参军,没有接受过什么系统的教育,但他在军伍中成长的速度依旧堪称神速。无论是指挥打仗还是动员组织,他都手到擒来,把每一项交付给他手上的任务都完成得完美漂亮。
图13
于是,在不久之后,他就升任为红三营政委。后来红36团政委因反对张国焘被捕,团政委一职空悬,便由陈海松顶上,这又是一次成功的升职。
如果故事就这么发展下去,他无疑是一部人才步步高升的升职进化史,但这一次赏识却是陈海松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历过这场变故,一个真正的挑得起大梁带得动部队的大将才开始崭露锋芒。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陈海松升任为团政委时,张国焘一声令下的“大肃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前任政委正是因为遭受牵连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才被逮捕。
出人意料的是,在他继任政委的几天后,陈海松所属团的政治部主任也因“反革命”罪名被捕,在对相关涉事人员的严刑逼供下,有人攀咬上了他。
这件事株连到了陈海松,让他这个刚坐上政委位子的新官也蒙受了不白之冤,被列入黑名单,革除党籍。
图14 张国焘
这场错误的肃反运动为红军部队带来了重大损失,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团长余天云坚持陈海松是清白纯粹的共产党人,绝不会是革命的叛徒,并为他力争上诉,将情况告知军长何畏,此事又被何畏传达至总指挥徐向前处。
最终,在徐向前的干预下陈海松被安全释放,保住了一条性命,尽管如此,师政治部依旧拒绝恢复他的职务与党籍。于是几经周折后陈海松最终被遣回36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充当余天云团长的警卫员。
短短几天,陈海松被从张国焘这个谋反分子的刀下抢救回来,属实历经磨难。然而坚强的人不会被区区起落挫折打倒,历尽艰险后的他信念愈发坚定,斗志更加昂扬,愈挫愈勇正是对陈海松的真实写照。
不久,四川军阀田颂尧纠集近六万之众进攻红军,陈海松就在此时担任三营副营长,奉命率领两个连的兵力扼守杀牛坪。
图15 余天云
在此役中,陈海松的指挥天赋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在战前仔细观察了杀牛坪的地理特征,随后利用此处独特的地形特点,分出少部分兵力建造工事据守战略要点,其余大部组织攻势,顽强抵挡住了对方五个团的轮番冲击,激战整整三天之后,击退击毙千余敌人,而阵地却丝毫没有后移半步。
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气势,大大挫败了川军军阀部队的士气,同时也让陈海松的能力被众人发现并承认。在这之后,他又指挥了鹰龙山等地的阻击战,皆是战果硕硕,打得极其漂亮。至此,陈海松的党籍才得以恢复,重新就任36团政委。
不久之后红12师扩编,陈海松经过两次调任成功升职为红25师政委,而此时的红25师师长正是他的老熟人、老上级——许世友。
短短两年多,一个初入伍的新兵蛋子便实现了从勤务兵到师政委的逆天转变,这样的成长速度对任何人而言都是飞速的,对曾经看着陈海松一步步成长起来,并对他伸出过援手的许世友而言,这也是十分令他吃惊。
图16
昔日的下级今日成为齐头并进的搭档,果然是个有大才的人。而对陈海松而言,这又是一个大展拳脚的绝妙机会。果然,在之后的万源保卫战中,他又一次立下了累累功勋。
转战河西走廊,英雄身殒
经过万源一役,陈海松的大名在红军中已是赫赫有名,但自古名将少白头,命运最终还是对这位军事天才开了个逆天玩笑。
1937年红军西征作战,西路军在梨园口陷入重围,红九军奉命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据守山口处。然而战斗进行到此时,红九军自身也已伤亡惨重,只剩下不足一千人的残部,武器弹药储备也已不足。
图17
面对已经占据部分有利地形虎视眈眈的敌人,陈海松丝毫不惧敌军十倍于我军的兵力,果断下令指挥保卫局长带领机关人员撤退,自己亲率余部与敌展开对抗,此时,他的手中只留下七百余人。
火力对峙一段时间后,部队的弹药储备几乎见底,敌人看破了红九军此时所处的窘境,发动了疯狂的冲锋行动,陈海松见状,冷静指挥战士们将子弹用尽的机枪、步枪零件拆卸下来,拔出刺刀迎敌,就这样,他率领着残部英勇抵抗敌军进攻,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势,终于为主力部队转移足足争取出六七个小时的时间,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一夜的时间很快就在厮杀中度过,红日初升之时,敌军的攻势稍歇,陈海松便趁着这个机会离开了隐蔽的藏身处,为观察到更加开阔的现场情况向山顶的制高点爬去。
就在这里,敌人事先埋伏的机枪齐射,陈海松身上连中八弹,倒在了血泊中。一位军事天才尚未来得及在更大的舞台实现抱负施展手脚,就这样遗憾地长眠在了河西走廊。
图18
身为一名红军战士,他的人生尽管短暂,但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一个默默无名跟随在上将身边的勤务兵,一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干升级,最终在区区四年后便成为了昔日上司的顶头上司。
在这四年中,陈海松遇到的机遇与磨难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无论是张国焘指使的大肃反行动还是亲身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数场战役,都是一道又一道高低不平的门槛,而陈海松有惊无险地跨过了每一道门槛,最终才取得了如此的成就。
陈海松牺牲后,朱老总为红军失去了一位出色的高级指挥干部而深感惋惜,在抗日战争进行期间,他曾多次提起陈海松,夸赞他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机干部,极其认可他的发展潜力与智慧,只是可惜牺牲得太早又太过突然,倘若他现在还活着,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图19
悲壮牺牲时,陈海松年仅23岁,这样一条年轻的生命就如此永远定格在了最鲜活的青春。当时身处延安的许世友听闻此事,悲痛万分。
几十年后,他甚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专门为早逝的陈海松留下了一席之地,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陈的感慨与怀念。
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就这样被敌人的子弹残忍地扼杀在半空中,但一颗星星陨落的同时又将升起无数颗新的星辰,黑夜终将迎来破晓。
倘若陈海松能够活到今天,他至少能够领到上将的军衔。我们的军队失去了这样一位有勇气能打仗的高级将领,属实是非常令人惋惜。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喜欢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多多留言,新朋友不妨给点点关注,历史求知所会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